西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术治疗1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肝硬化指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刺激肝脏而造成 的肝弥漫性损伤,肝硬化进展至一定程度、超出肝脏代偿能力时称之为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原位肝移植(OLT)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等终末期肝病的理想治疗方法,但由于肝脏供体紧缺、费用高、免疫排斥反应高等限制 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术为肝硬化患者带来了希望,但BMSCs在骨髓中含量极少且归巢能力有限,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采用中医药招募内源性干细胞的动员方案可促进BMSCs归巢肝脏,对充分发挥中医药维持或改善机体正常再生修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广西某附属医院肝病区及广西国际某医院脾胃肝病区2019年5月—2020年 5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20例,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
A组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
B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1次BMSCs移植术并于术后给予长期抗病毒治疗 1 年。
C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 移植术治疗。
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主要有五项指标分别为: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并记录患者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 / 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临床疗效
治疗期间A组2例患者脱落,B组1例患者脱落,最终A组、B组分别纳入38、39例患者。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59,P=0.021);C 组 患者临床疗效优于A(u=11.43,P=0.003)、B组(u=4.92, P=0.045),
表1
主要中医证候评分
三组患者治疗前胁痛、纳差、神疲乏力、黄疸评分比较,C组患者治疗后胁痛、纳差、神疲乏力、黄疸评分低于A组、B组。
表2
表2
肝功能指标及PT
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A组和B组,且患者治疗后胁痛、纳差、神疲乏力、黄疸评分及血清 ALT、AST、TBiL 水平低于A组、B组,PT 短于A组、 B组,表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 BMSCs 移植术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有利于为受损的肝细胞创造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内环境,促使干细 胞在肝脏归巢、分化。
表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2、IL-12 水平低于A组和B组,而血清IFN-γ、IL-10水平高于A组和B组,表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可有效减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炎性反应,对促炎 / 抗炎因子及Th1/Th2失衡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表4
体液及细胞免疫指标
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A、IgM 水平和CD3+ 、CD4+细胞分数及CD4+ /CD8+细胞比值高于A组、B组,血清 IgG、IgE水平和CD8+细胞分数低于A组、B组,表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功能。
表5
氧化应激反应指标
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GSH-Px水平高于A组和B组,而血清MDA水平低于A组和 B组,表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 BMSCs 移植术可有效减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氧化应激反应。
表6
患者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 / 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A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腹腔积液3例,消化道出血1例;
B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肝性脑病 1 例、腹腔积液 1 例;
C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和 / 或并发症。
炎性因子在肝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HBV 等病毒持续感染过程中炎性反应及免疫 应答紊乱会引起慢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而促炎 / 抗炎因子及Th1/Th2 的动态平衡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L-2、IL-10、IL-12均为白介素家族成员,其中 IL-2、IL-12 是促炎性因子,可加剧肝纤维化进程;IL-10 是一种抗炎因子,可通过促进 T 辅助细胞增殖 而抑制促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并减轻炎性反应所致肝损伤。
结论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 移植术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