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禅茶 | 解读“茶禅一味”

在中国的饮茶史上,茶一直都是“提神醒脑、去病祛邪、除燥解渴”的饮料。但随着茶进一步的融入“人的生活”,茶与人的关系,逐渐深化出了关于“心性道德”的修持。后来,人们又发现,茶的精神内质与佛教的奉行的“戒、定、慧”,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伊斯兰教的“尚茶禁酒”有很大的互通之处。于是,茶自然地就受到了佛家、道家、伊斯兰的青睐,并进而成为他们的日常所需。宗教对茶的崇尚,为茶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

在佛教的修行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许僧人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出家僧人还要“坐禅修行”。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以求解脱。并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长期坐禅,加上过午不食,极易消耗体力,影响修行的专注。为此,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消除疲劳,还可一定程度弥补营养的饮品出现。而茶从“营养”和“药理”角度都具备这样的功能,于是就成为了寺院的首选。从佛教实践来看,茶理和佛理是互通相融的,自然而然,饮茶演化为“和尚家风”,“茶禅一味”的提法便出现了。

一,茶是寺院僧侣的“养生正心”之物。

佛教自东汉时传人中国以来,很多得道高僧都是饮茶文化的推动者。佛教“坐禅饮茶”,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年代,可追溯到晋代。据《晋书·艺术传》载,东晋著名僧人单道开,修行于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坐禅十分刻苦,不畏寒暑,经常昼夜不眠,诵经四十余万言,为防瞌睡,常以“茶饮”解乏(饮茶苏)。可见,佛教僧侣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坐禅修行。

《续名僧传》说,南朝僧人释法瑶,精通茶道,洁身修性,以茶养生。他用膳时总要饮些茶,活到79岁时,齐武帝还传旨,让他作为长兴地方官将茶“致礼上京”。

又据《宋录》载,南朝宋时,宋孝武帝的两个儿子,经常去安徽寿县八公山东山寺,拜访高僧昙济,在饮了昙济和尚亲自调制的茶后,赞不绝口,誉茶为“甘露”。这是寺院以茶敬客的最早记载。

东晋名僧怀信,用二十六字真言,论述了饮茶的好处:“跣定清谈,袒露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从此,寺院饮茶渐成风尚。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终使僧人饮茶成风。

由于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使茶成为佛教修行中的“养生正心”之物,众僧不仅自己饮茶,还将其视为“圣物”,供奉于寺院中,以示对佛的尊敬。

四川“永兴寺”保存的宋代《寺院食规》记载:早在宋时,永兴寺就规定必须在佛前供“蒙茶”。时至今日,在西藏的许多寺院中,也还保留着礼佛献茶的传统。

南朝萧子显《南齐书》载:南朝梁武帝,在临终前立下遗诏,“归天”后,灵座上“勿以牲为祭”,只须“茶饮”而已。

唐代诗僧齐己作《咏茶十二韵》说:“尝知骨自轻”。《金石萃编》记载:兴国寺一僧,病危时,“绝粒罢餐”,“唯茶”而已。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时,寺院中饮茶已十分普遍,仅唐文宗赐给五台山寺院的茶,每年多达1000 斤。

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中记载:唐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是年120余岁,宣帝问他,“服何药而至此?”进一答:“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进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宣帝闻听此言。才知长寿秘诀,“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

从众多的文献记载可见,在唐代及以前,寺院“饮茶”盛极一时。在当时,佛教寺院与茶的关系,侧重于以茶养生,以茶正心;此外,还以茶供佛,以茶为祭,以茶译经……正因为茶与佛教的关系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深得众心,佛教寺院的饮茶习俗,演绎至今,长盛不衰。

二,饮茶终成“和尚家风”。

经过寺院长期的修行实践,茶已然是佛教中的一味“养身正心”之物,于是,饮茶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和尚家风”。宋代普济的《五灯会元》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僧问谷泉禅师曰:未审客来,如何祗待?师曰:云门胡饼赵州茶。在唐代诗僧皎然的诗中,亦有“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口破烦恼”的描写。

其实,在僧侣生活中,何止三碗茶呢?据宋代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载:说和尚的生活是“晨起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事,归下去打睡;起来又是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饭后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总之,事事与茶相关,整天离不开茶。为此,饮茶成了寺院的制度之一。特别是宋代,在中国许多寺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肃穆庄严的寺院普茶仪式,最有名的当属“径山寺茶宴”。

径山寺地处浙江天目山的东北高峰,始建于唐代,此地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亦有大钟、鼓楼、龙井泉等名胜。南宋孝宗皇帝曾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从宋至元,素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称誉。这里不但饮茶之风盛行,每年春季,僧侣们还在寺内举行茶宴。茶宴有一套程序: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尔后,由近侍献茶给赴宴僧侣和佳宾;品茶时,要先轻闻茶香,再举碗观色,后呷汤尝味;茶过三巡,还要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末了,论佛颂经,谈事叙谊。

由于佛教倡导“饮茶”,因而,在中国的不少寺院,还设有茶鼓,辟有茶堂。一些较大的寺院,还配有“茶头”,派有“施茶僧”,专事“茶水布施”。宋代林逋《西湖春日》载:“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旗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寺院重大佛事活动时,施茶乃寻常之举。元代高僧德辉(广慧禅师)根据唐、宋诸家所订“清规”,依托唐代名僧百丈寺主持怀海(720-814)之名,修订的《百丈清规》,不但将寺院“栽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还将僧侣饮茶定为寺院茶礼。按《百丈清规》记载,不但佛降诞日要有奉茶仪之举,而且在圣节、佛成道日、涅槃日、达摩忌日、比丘示寂日等,也都有规定的相应茶仪。《百丈清规·法器章》还规定,寺院设立茶鼓。曰:“茶鼓,凡主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饮茶既是僧人的生活需求,更成为了一项佛事礼仪。

佛教寺院的重要茶事活动,通常都在茶寮进行。茶寮,据明人许次纾《茶疏》载:“小斋之外,别置茶寮”,“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孟、为临时供具。”茶寮一般设一两个茶头,也称施茶僧。在进行茶事活动时,还要出示点茶牌。“右某今晨斋退就云堂点一钟,特为后堂首座大众师,仍请诸如事同垂光降。”;进行“茶汤会”时,还有一定规矩和程序:“每日粥罢,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从至、鸣板三下。大众百寮,寮长分手。寮主、副寮对面左右位。副寮出,烧香归位。茶头喝云,大众和南遇旦望点汤。”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命“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从此,《百丈清规》普遍成为寺院的律规。因为“清规”对“饮茶仪轨”有细致规定,饮茶不仅是僧人习俗,“饮茶之礼”更是纳入僧法规律,使“佛门茶俗”以律规的形式加以固定下来。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僧也是“煮茶品茗”的高手。唐代高僧皎然“能诗善茶”,一生茶诗众多,为后人传颂。 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因善烹茶,被后人称之为“汤神”,并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称号。宋代杭州净慈寺的南屏禅师,深谙茶事,烹茶“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被后世称之为“烹茶三昧手”。“茶圣”的陆羽,虽非僧人,但与寺院机缘颇深。3岁时,为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智积嗜茶,使陆羽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烹茶技艺。成人后,他遍游名山古刹,结识了许多烹茶高僧,受益良多。纵观他的一生行迹,与寺院生活紧密相关。

饮茶既是与僧侣生活的一部分,也融入了关于修行的清规戒律。在漫长的历史里,茶作为“和尚家风”也充实与推动了茶文化向更精进的层面发展,佛教文化,对茶文化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三、茶道、佛理交融,禅茶本一味。

禅与茶在精神上是互通的,饮茶作为寺院生活的寻常,僧侣们在与茶相依相伴的修行中,逐渐也把茶与佛教清规、饮茶论经、佛法哲学、人生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茶禅一味”的佛教茶理。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坐禅时可以通夜不眠;二是在满腹打坐时,可以邦助消化,空腹打坐时,可以提供营养;三是茶是'不发’之物,能使人清心,不生淫欲。

日本僧人“惠明上人”认为,茶有“十德”:“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

禅林法语“吃茶去”,不但悟出了佛教的观念,而且还暗藏着佛教的禅机。唐代赵州从谂禅师,常住观音寺,他认为饮茶能大彻大悟。因此,嗜茶成癖,每次说话前,总要道一声“吃茶去”。这是因为茶性平和,饮茶可以清心,也可以静心,僧人认为:饮茶可以“悟茶理”而至“悟佛理”,从而,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据《五灯会元》载:“师自颂日: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下,谁能更吃赵州茶。”可见,自“从谂禅师”创立禅林法语“吃茶去”之后,使“赵州茶”成为了禅门的一个文化典故,被后人沿用至今。杭州九溪有座半路凉亭,在亭联上书有:“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1989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题诗中,也引用了“吃茶去”典故,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作诗曰:“古今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其实,人们只知道“吃茶去”为禅宗机锋、禅林法语,殊不知“未吃茶”也是禅的机锋。据《五灯会元》载:“金轮可观禅师,问:'从上宗乘如何人?’师曰:'我今日未吃茶’。” “吃茶去”和“未吃茶”同为禅林法语,倡导的是“悟”,即:吃茶悟性,渐悟本空,超脱物我。

由此可见,从佛教角度,茶道精神与禅是相通的,正所谓“茶禅本一味”。“茶道”一词,也是禅僧首先提出来的。在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的报国寺,佛殿的匾额上,书有 “茶禅一味”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它深刻的体现了饮茶与禅宗的关系。茶与禅的紧密结合,使“饮茶”这一寻常生活,从饮料、技艺升华到精神哲学,甚至修行的高度。

2021年6月3日修改于龙岩西书房

(0)

相关推荐

  • 兰蒲茶叙 |略谈“茶禅一味”

    略谈"茶禅一味" 作者:张文霞 "茶禅一味"是流传于今天中日两国茶界,众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许多与饮茶有关的场合都悬挂有它的横幅或条幅,茶界人士的口中也时不时 ...

  • 看千名僧人一起吃饭,还有那仪式般的洗澡

    铛铛铛,清脆的铜钟敲击的声音在安静是寺院内传递开来, 本来宁静的寺院里忽然从各个房屋,小道,陆续的走出大大小小是僧侣. 他们整齐的排列在那条最旷阔的大路上,队伍越来越长,但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只有哪些 ...

  • 行知禅茶 | 解读武夷岩茶滋味奥秘

    武夷岩茶核心产地的土壤结构为丹霞地貌衍生的"砂砾壤".砂砾土壤的重要特点就是透气.水分流动性大不淤积.水在砂砾土壤中流动性大,这样的水是活的,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山体中的水溶性矿物质 ...

  • 行知禅茶 | 副榜炉,茶事风雅

    每遇天寒,就开始怀想着有个温暖的小木屋,在落雪纷飞的山林,四周寒梅飘香,几位挚友,取雪烧水,在夜色昏黄中,我们围在一方桌前把盏言茶,而窗前,精致的红泥小火炉摇曳着温暖的火光,伴着茶香沁人心脾.每每念及 ...

  • 行知禅茶 | 天青色等烟雨

    汝瓷创烧于北宋,因产自汝州而得名,汝釉含玛瑙,在窑内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汝瓷瓷面发色青翠华滋,釉汁肥润,堆脂如玉,扣声如馨,质感莹亮.它的釉色丰富,除著名的天青外,还有月白.豆青.天蓝等.宋代皇帝崇尚 ...

  • 行知禅茶 | 前世今生

    南方海边的这个冬,短袖.斜阳.海风.我微酒半酣走在了霓虹闪烁的街,不冷不热,迎面而来,是微风里久违的清爽.这样的夜,适合一个人享受孤寂,独自沿着曲折的小马路,穿过参差的几排凤凰树,在熟悉的街角,寻进那 ...

  • 张东华校长莅临项城行知学校讲授真快乐作文示范课

    大多数学生写议论文,常常把议论文写成总结文.证明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有论据不去论证,我们称之为不讲理.怎样写好议论文,把论点和论据紧紧地拴在一起,从而达到论证严密呢? 今日 ...

  • 程应斌 | 行知职校三月花 (三幕情景剧)

    <行知职校三月花>    (三幕情景剧) 文 / 程应斌 (安徽黄山)       第一幕 (场景,音乐)(村口,一教师手提收纳盒入场)       白:我是一名以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命名 ...

  • 创业板注册制发行新规解读 2020年6月12日,证监会公布了《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

    2020年6月12日,证监会公布了<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深交所修订并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等一系列规则.我们给大家 ...

  • 600万卖掉行知二小学区房,明智不 ▏起楼问答NO.29

    | 投资自己最重要 文字整理 | 牟卫华 1 问:我未满30岁不是无房户,目前预算在350左右,以投资为目的,哪个板块未来升值空间会较大呢?是建议摇号还是直接二手房呢? 答:既然说到投资了,那还是新房 ...

  • 春暖花开,行知园里好去处

    春暖花开,行知园里好去处 县交警队  王温轩 阳春三月,行知园里,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柔细的微风中穿行,在盈盈的笑意中,桃李竞艳,芳草萋萋.在春的旋律里,宛如窈窕淑女,欲语还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