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契约,理解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你好,我是聂辉华。
我的目标是给大家介绍通俗有趣的经济学。一说到经济学,很多人马上就会问:经济学是不是很复杂,全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公式?经济学都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跟我们普罗大众有什么关系吗?也许还有人会说:哦,经济学,我懂的,不就是“价格决定一切”嘛。
然而,上述三种观点都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惑或者误解,那么我觉得你接下来有必要听听我是怎么介绍经济学的。听完我的介绍,我相信你对经济学会有恍然大悟和焕然一新的感觉。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办法”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任何经济学教科书上都看不到。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一个普通人要出人头地,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科举考试。但是大家未必知道的是,一个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考取了举人,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因为古代的公务员编制是非常稀缺的,也是严格控制的。
我们以清朝为例,平均每年大概有500人考取举人,但是每年空出来的地方官职(主要是县令)不到50个,因此举人被外派到地方做官的概率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选拔的方式是什么呢?是抽签。清朝时,地方官员的任命都是由位于首都北京的吏部,根据每年符合条件的候选官员数量,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派发。
由于僧多粥少,很多举人在北京等待外派,一等就是十年。在乾隆时期,有人为了等待一个知县的补缺,居然等了三十年!是不是比大家想象中的举人惨多了?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奢侈、很花钱的事情。十年寒窗,已经让读书人花费不少;考取举人之后,还要在北京等待十年,更是让读书人一贫如洗。
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一些幸运的举人终于等到了外派做官的机会,那是不是马上就发财了呢?并不是。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做官了,是不是要请客送礼办酒席?这些都需要大笔 的钱。
从北京赶到遥远的外地县城上任,一路上需要交通费、住宿费,到了当地还要租房子,雇佣师爷、仆人、轿夫等等几十个打下手的人。这些费用谁出“既然是朝廷任命你做官,当然是朝廷出钱了?”想得美!我跟你说,都是官员自己负担,这是朝廷的制度规定的。
对于一个读了十年书,又在北京等了十年的外派官员来说,请客送礼、走马上任和雇佣下属,每一笔都是巨额支出。怎么办?借呗。但问题是,这些外派官员一贫如洗,连件像样的抵押物都没有。
因此,对于一般的钱庄、票号或者私人债主来说,向官员发放贷款的风险太大了,很可能形成不良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要借钱,只能借高利贷。利息有多高呢?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一般都超过100%。甚至,在乾隆时期,有一笔贷款的利息是本金的120倍!(如果现在还有年化收益率这么高的理财产品,请一定告诉我,让我也发一笔横财。)
有人说,外派官员不是还有未来的工资收入吗?说到这里,聂老师必须给你科普一下:清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是很低很低的。
有多低呢?一个县令一年的工资(请大家注意,这里是一年,而不是一个月)大概是45两白银。45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有专家算过,1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450元人民币,因此,45两银子的年薪就相当于两万元人民币,一个月还不到1700元。那你可能马上会说,清朝官员谁靠工资过日子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因为官员一旦借钱后,为了偿还高额利息,上任之后很可能会通过贪污受贿的方式搜刮钱财,所以清朝严格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向官员放高利贷,违者捉拿问罪。
本来,钱庄可以和即将外派的官员签订一份借贷契约,也就是高利贷。前者是债权人,后者是债务人。但是,这份契约在执行时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第一,作为债务人的官员没有值钱的抵押物;第二,这种高利贷契约是违法的,一旦违约,放贷的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官府的支持;第三,关键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旦官员上任了,远在京城的债权人既不知道官员的真实收入是多少,也不知道官员会不会光顾着花钱而根本不存钱还债。
如果这个官员有好几个债主,谁能保证官员先偿还自己的那笔贷款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节目中即将介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那怎么办?看起来,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局。别担心,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办法。在借贷者和外派官员的重复博弈过程中,一个地下金融市场出现了。市场专门为外派官员量身定制了一款金融产品,学名叫做“官债”,就是专门针对外派官员发放的高利贷。
因为大部分候任官员都在京城,所以官债又叫“京债”。专门发放官债的机构叫“账局”,就是一种金融机构,类似于私人银行。一旦某个举人幸运地被吏部抽中外派了,账局立马找上门来。
“官爷,在我们这贷款吧,金额大,免抵押,还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还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那你们什么条件啊?”
“我们就一个条件,借了我们的钱,就得用我们的人。您必须同意我们安排一个仆人在您手下当差。”
“送钱还送人?!我没听错吧?”
“得勒,那您签字画押吧。”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听完了上面这个故事,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其中的玄机?作为债权人的账局,向外派官员推荐一个仆人(古代称为“荐仆”),有两个功能:第一,监督官员的真实收入和还债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第二,外派的仆人一般都具有地方管理经验,因此他还可以协助官员在当地增加收入。
在账局和外派官员的博弈中,荐仆就相当于一个巧妙的机关,破解了困局,实现了双赢。实在是妙!
以上只是我们的理论推测,问题是,这种“官债荐仆”的机制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况呢?无巧不成书。
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位经济学者(苗萌)和一位历史学者(牛贯杰)合作,专门研究了清朝官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并且其英文论文即将发表于国际顶级的《金融经济学期刊》(JFE)。
他们通过收集清朝官员的个人日记,整理了1820-1910年256笔借贷契约,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几个重要结论:第一,外派官员的上任地点离北京越远,越是可能接受账局派出的仆人;第二,初次外派的官员,更有可能接受账局派出的仆人。
因为离北京越远,就越是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而初次外派的官员既缺乏经验,之前又没有和账局打过交道,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严重。你看,这两个结论完美地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官债荐仆的确是解决借贷契约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机制。
我们将视角在时间上延伸一下。隋朝开启了科举制的先河,而唐朝将其发扬光大。有意思的是,民间的这种官债荐仆机制,正是在唐朝晚期开始出现。我相信这两者绝不是巧合,而是印证了一个传统智慧: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我们再将视角在空间上延伸一下。日本的企业在融资时主要向银行借款,而不是在股票市场上融资。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银行如何避免不良贷款呢?答案是,银行向企业派出董事或经理,负责监督和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且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接管企业,这形成了独特的主银行制度。
众所周知,日本和中国文化同根同源,说不定日本就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借贷契约的启发,而主银行制度就是现代版的官债荐仆制度。

设计最优的契约,减少信息不对称

听完了这个古代官员借钱的故事,你是不是打消了对经济学的误解或者疑虑?
首先,经济学并不高深。你看,没有用任何数学公式,我们也能理解经济学的逻辑。
其次,经济学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账局和官员之间的借贷关系就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且这个博弈带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买房还是创业,我们迟早都会面临借钱的难题。我们不知道对方的人品,对方也不知道我们的还款能力。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借还是不借,这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经济学能够借我们一双慧眼。
最后,经济学不仅仅是价格机制。在账局和官员的借贷博弈中,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并不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安排了一个荐仆,这其实是一种非价格机制。其实,在真实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通过价格来配置资源的,而是通过非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的。
在后面的节目里,我会告诉大家,在信贷市场上,价格机制往往会失灵。这提醒你,如果你认为经济学原理就是价格机制,那么你可能需要重新理解经济学。至少,你可以暂时放下手边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或者《XX经济学讲义》,听一听我这个节目,我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这个节目的名称是《不完美世界的博弈:契约经济学35讲》,它的分析框架是契约理论(contract theory)。经济学中的契约,是指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关系。
前面讲的借贷就是一种契约,买卖是一种契约,婚姻是一种契约,所有的法律和制度以及国家,都是一种契约。总之,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契约的世界里。
契约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设计最优的契约,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
一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说过,现代经济学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问题,二是寻找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我们这个节目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并且帮助大家做出最优决策。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济学魅力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市场上有那么多经济类课程,《不完美世界的博弈》这个节目会给我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呢?
第一,这个节目将给你提供一种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并让你感受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济学魅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经说过:我们所理解的社会科学,乃是我们认为的社会科学。言下之意是,“你戴什么样的眼镜,你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不完美世界的博弈》为你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副眼镜,让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你可能没想到,明朝的吏部尚书用抽签的方法来分配官员职位,而今天的银行有时用抽签的方法来发放贷款。
这些奇闻看上去出人意料,但是等我告诉你这其实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次优办法时,你会觉得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能展示经济学的魅力。
第二,这个节目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有趣、有理、有用”。很多人学了经济学之后,常常困惑于不知道怎么用。
《不完美世界的博弈》会告诉你,招聘时如何筛选“南郭先生”?考核时如何剔除运气的成分?作为老板如何防范下属合谋?企业并购为什么会失败?你会发现,经济学就是“七种武器”,将助你一臂之力。
第三,这个节目帮你树立更高的格局,从制度的角度看透问题的本质。人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这个节目的主要框架是契约理论,契约的本质是制度,因此契约理论实际上是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制定最优社会规则。我们不仅讨论老板如何设计最优的工资契约,我们也讨论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政府和市场的最优边界,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最优契约。

“原汁原味”的契约理论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节目的主讲人,也就是我。
作为一名经济学教授,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契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我给研究生讲授契约理论已经十三年了,每一次课都济济一堂。学生经常说,聂老师,你的课程全是数学模型,能否不用任何数学模型给我们讲授一门通俗易懂的契约理论?学生们的心愿一直压在我的心底。十年磨一剑,今天,《不完美世界的博弈》上线了,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特别幸运的是,2009-2010学年,我在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做了一年博士后,导师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哈特(Oliver Hart)教授,他因为契约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不敢说是他的亲传弟子,但我讲授的契约理论绝对是原汁原味的。
此外,这几年我调研和访谈了上百个企业和官员,我越来越觉得大学课堂的经济学就像是“黑板经济学”。在这个节目里,我希望能够融入宝贵的调研体会,让大家感受“真实世界经济学”的魅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集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