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文化|翁飞:姑孰(当涂)尹氏三畏堂七修宗谱序


姑孰(当涂)尹氏三畏堂

七修宗谱序

文| 翁  飞

中华尹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据唐代张九龄《姓源韵谱》记载:“少昊之子殷(亦作般),为工正,封尹城,后因氏焉”。唐林宝所编《元和姓纂》也记载:“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少昊是黄帝长子,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少昊氏部落以“玄鸟”为图腾。唐于志宁《尹氏受姓考》:“考尹氏于音为徵,于行为金。其先本少昊次子般,封于尹城,子孙遂以为氏”。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条目中也加以考订:“尹氏,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

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般为工正,史籍又作“弓正”,主制弓矢,封于尹城,世称“尹般”。般的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中华尹氏通志》第1分册第1页,据古代史籍和多数尹氏族谱的记载得出:“少昊之子般,封于尹城,因以为氏,尹氏得姓自此始。”

这是以邑为姓。尹般后裔中,有担任尧帝之师的尹寿,对尧讲授无为之道,要求实行仁政,与民休息;并传道于舜帝大臣彭祖,流风所及,影响深远。

另有以官名为姓者。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记载:“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氏。周有尹吉莆。”尹吉莆亦称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莆,亦称伯吉甫、伯吉父。伯为长子,是“宣王中兴”的重臣,文武兼备。周宣王在位期间,西北少数民族猃狁入侵,兮甲受命北伐,打败猃狁,后又奉王命向淮夷征收赋税,现存传世文物青铜器“兮甲盘”描述了兮甲的功绩。由于兮甲的赫赫战功,周宣王封他为“师尹”。尹,是他的官职,即太师,位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首。尹吉莆还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总纂,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师尹”之名即见于《诗经》:“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典籍《毛传》中也记载:“师,太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太师。”尹吉莆的儿子为著名孝子尹伯奇,以父亲官职为姓,称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尹氏正宗。因此尹吉莆也是尹氏得姓先祖之一。

此外,上古八大姓中,姒姓、姬姓改为尹姓,以及少数民族中的蒙古族、满族、锡伯族、白族、苗族、壮族、朝鲜族等均有汉化尹姓,充分说明尹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尹”正好排在第一百位;在2019年姓氏统计中,排名第76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20%。约300多万人。

纵观历朝历代,尹氏名人辈出:有《清华简》记为“作册逸”的西周晚期内廷史官尹佚,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先秦函谷关关令尹喜,因挽留老子在出关前留下《道德经》而名垂千古。东汉荆州刺史尹珍,是西南地区汉文化教育开拓者;尚书令尹勋,曾为东汉党锢解禁。后秦尚书仆射、长安令尹纬,为政清明。西凉国武昭王后尹夫人,杰出女政治家。唐开元间官工部尚书、封天水郡公尹思贞,以执法公正、清廉而著称。北宋有开国名将尹崇珂、抗辽名将尹继伦、著有《河南先生集》的文学家尹洙。南宋武有哲宗朝武状元尹鼎初,授指挥,“官湖湘、镇永宝”;文有著述《论语解》、《和靖先生集》的大学问家尹焞;忠义者有随文天祥勤王赴援常州、战死于伍牧的尹玉。明朝有嘉靖年间武举乡试第一、会试第一,连中三元的尹凤。清朝有出身满族镶黄旗章佳氏改姓的尹文端公——尹继善,作为雍乾之际一代名臣,官至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在朝野上下享有崇高声誉,时人称其“神化丹青,草木知其姓名。”他们,在中华姓氏文化的历史星空中,同样璀璨夺目,光彩照人。

唐朝户部尚书、天水郡公尹思贞像   清尹文端公——尹继善像

尹氏郡望有二:天水郡、河间郡;堂号众多,大率有天水堂、河间堂、燕喜堂、清风堂、敦伦堂、和靖堂、一经堂、三畏堂、文和堂、忠孝堂等。其中“三畏堂”堂号出处,应与尹焞有关联。尹焞(公元1071—1142年)字彦明,一字德充。唐朝工部尚书尹思贞13世孙、北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5世孙,世居河南洛阳,为著名理学家程颐直传弟子,学问深淳,朝廷赐号“和靖处士”。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次年攻陷洛阳,全家遇难。焞死而复苏,被仆人救出,辗转流落到四川。据胡昌健《尹焞在涪年谱补注》:“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焞自商州奔蜀,至阆。……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涪陵,是尹焞恩师程颐贬官至此,讲学北岩,奠定程朱理学之地。尹焞来此后,也在北岩修建起“三畏斋”,隐居治学。“三畏”者,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南宋建都杭州后,尹焞被召回朝廷,历官徽猷阁待制、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太子少师等职。力主抗金,与秦桧不合,辞官致仕。逝世后,南宋隆兴元年(1163),追封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宋史》有传。其后裔散布江南者,多以“三畏”为堂号。

尹焞像

而本支姑孰三畏堂尹氏,始迁祖则另有其人。据清康熙八年十二月《尹氏创修旧谱序》云:“始迁祖延兴公,原籍淮南,徙居凤阳,元末避乱不仕,随蹕渡江,移迁姑孰,爱青山之胜,遂于东南麓塘下圩以居。”据史载,朱元璋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渡江建立江南政权的,这位始迁祖延兴公“随蹕渡江”,应该是跟着凤阳农民起义军的大队伍来到江南,在姑孰青山塘下圩(今马鞍山市当涂县护河镇青山行政村塘下圩中心村)定居,耕读传家,艰辛创业;胼手胝足,开枝散叶。至康熙八年(1669年)阖族人丁兴旺、创修族谱时,已历第九世矣。因年代久远,很多事迹荒不可考,所以创修旧谱,仅仅是“由始迁祖递传而下,彙成世系图谱一卷”(第九世孙世家撰序);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挂谱(又名“宗”)。

此后,经过四十多年采访搜集,至雍正十年二修族谱编成时,已经有了(一)规训、(二)世系、(三)年表(四)雁行(即字辈)、(五)传赞五卷的规模,编纂体例一仿欧苏谱法。其要义在于“斥攀援为不孝,以实录为尊亲”(年晚生端士珩二修谱序);亦即实事求是、秉笔直录。这是针对明代纂修家谱中出现的“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乱象,而做的拨乱反正、返璞归真之举,难能可贵。

之后,又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修,嘉庆十六年(1811年)四修、由于清末战乱兵燹灾祸不断,至民国四年(1915年)方接续五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六修。历次修撰,皆秉持欧苏谱法求真求实的原则。诚如三修宗谱一位未留名者在《叙》中所写:“因细阅其本末而知,系本周世吉甫之后,由汉唐以迄炎宋,代不乏人,然皆荒远难稽,故不复载,且不敢妄为攀援,以取遥遥华胄之讥也。”至六修宗谱,虽卷帙括为十卷,而谱法体例依旧,惟世系、年表不断因沿增加,传赞复有新老之别。吾观谱中历代尹氏先贤传赞,虽无达官显宦、著名文士,但所录其人其行,足以彰显中华民族忠孝节义、仁爱勤勇诸般美德,为族人立楷模,为社会树风尚。我国千千万万个家族,正是像尹氏家族一样,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成了我们绵延五千年文明的伟大祖国坚固基石。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清]张澍:《姓氏寻源》)时逢盛世,盛世修谱,求本溯源,慎终追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当涂(姑孰)尹氏家族长老于□年□月□日会议决定,秉承前代先辈优良传统,组成七修宗谱编委会,共有□□、□□、□□、□□等参与,阖族上下,齐心协力,历时数载,终于告成。兹有族长、中国新徽菜大师尹亲林贤契,持新谱前来,请我作序。盛情难却,不揣浅陋,写下上述文字。是为序。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历史学博士、研究员      拜撰

      公元2021年5月19日(农历辛丑年四月初八日)榖旦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翁飞,1954年4月出生,历史学博士、研究员。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9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导师指导下潜心从事《李鸿章全集》统编。历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淮系集团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安徽省社科联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界》编审,兼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执行会长,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政府咨询机构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历史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安徽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尤其精研李鸿章和淮军、淮系集团,任新编《李鸿章全集》(2800万字)执行编委,负责奏稿部分1200万字统编;任国家清史工程《淮军》文献(980万字)主编;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六十余篇。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受聘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12年评为安徽省首批国家二级正高职称历史学研究员2013年7月20日,赴京为“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讲授《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担任《安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副主编,《合肥通史》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大型电视纪录片《淮军》、《北洋海军兴亡史》、《淮河六章》、《千年包公》、《刘铭传:1884—1891》、《紫蓬山》历史顾问,均取得较大社会反响。

在面向实际,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先后担任合肥李鸿章故居、安徽名人馆、刘铭传故居,庐江名人馆、亳州亳文化陈列馆、蒙城庄子祠、马公府(淮军名将马玉崑故居)、池州周氏家风陈列馆、安庆博物馆、霍邱博物馆、刘铭传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场馆、以及合肥东部新城文化发展规划项目的专家组长或首席专家,指导设计与布展。组织编撰《安徽孙氏志》(两卷共110万字),为主要发起人和总负责人,担任《安徽孙氏志》编委会主任、主编。

原创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唐·李白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 通驿公馆南有水亭焉,四甍翚飞,巉绝浦屿.盖有前摄令河东薛公,栋而宇之:今宰陇西李公明化,开物成务,又横其梁而阁之.昼鸣闲琴,夕酌清月,盖为接轩.祖远客之 ...

  • 【宗谱谱序】万松唐氏宗谱序

    万松唐氏宗谱序 族谱原以辨昭穆,明同异而别亲疏焉.然非大家世族,重祖宗贵人伦者,莫能兴.于是谱牒兴,族远亦可知:谱牒废,族近亦不可知.谱牒之载可不重欤. 唐氏出自姬姓帝尧,初封唐侯,中山唐县是也.舜封 ...

  • 安徽这8地上榜“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

    2021年04月23日 22:29:12 来源:凤凰网安徽 0人参与0评论 近日,<求是>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新闻刊物<小康>杂志社发布了"2021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 ...

  • 谱牒文化丨修谱大会上的发言稿该怎么写?

    好多人为修谱大会上的发言发愁,不让在会上发言吧,千里迢迢过来一言不发,没面子:让在会上发言吧,又怕在会上说错话,丢面子! 也有很多人在会上滔滔不绝的念演讲稿,下边的人听的昏昏欲睡或者交头接耳或者&qu ...

  • 谱牒文化丨可以自立堂号吗?

    对于是否可以自立堂号,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堂号? 旧时,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 ...

  • 谱牒文化丨如何判断家谱真伪?(深度长文)

    判断家谱的真伪,不是为了否定老谱,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的家族,去伪存真.不至于上来就吹名人之后.如何去判断真假,本文从十一个方面去阐述: 一.官职 北宋著名学者汪洙曾说:" ...

  • 谱牒文化丨家谱中防伪标志之印章

    其实家谱是有防伪标识的,首先家谱是限发,不是今天只要钱给够,留一套家谱没问题,在以前有保存家谱的资格的人就是族长.各房房长了,领谱字号其实就是一种防伪标识. 每一套谱都会有一个字号,对应一个领谱人,不 ...

  • 谱牒文化丨家谱中的孺人是什么人?

    翻阅家族的老家谱或者去祖坟祭祀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家谱的世系传或者先人碑刻上中看到"张孺人"."李孺人"."方孺人"的字样. 那么有没有思考 ...

  • 谱牒文化丨修谱不是抄谱,无探究的更不可乱写!

    续修族谱,急不得,含糊不得,舍不得,更不可乱来!只能持之以恒慢慢得,有责任心地对得起祖宗及对后人有个交代,必须要搜更多资料而相互引证. 族谱家乘就是一个族群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史,没有血缘传承关系的族史 ...

  • 谱牒文化丨不按照字辈取名如何入谱?

    修家谱的家族在采集人丁信息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绝大部分90后.00后.10后的族人,很少再按照字辈起名了,在这里不讨论,年轻人该不该用字辈起名,这里只讨论,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一.征得同意,使用 ...

  • 谱牒文化丨家谱用词之授、封、赠、旌、赐

    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祖上.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 皇帝或者朝廷授封给官员本人的 ...

  • 谱牒文化丨六十以上去世的人可以用殁吗?

    最近有人咨询,编修家谱的时候六十以上去世的人可以用"殁"吗? 其实我们知道,家谱编修用词,古人就非常注重.五十岁及以下去世的人,用词"年",书"卒于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