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专题专练,共10个专题
专题1 科举制度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又称御试。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插茱萸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B.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明朝的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C.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中,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六部,是中国隋唐到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B.三省,中国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征辟制,是中国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征辟,是指皇帝下诏征聘。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辞不就。
D.科举制度分别为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10.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的男子。(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______)
(3)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______)
(4)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或停顿处。“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______)
专题02天文历法
1.下面的文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
B.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关羽字云长。
C.古代天文历法中,“望”即指“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即望”就是阴历十六日。“朔”为阴历每月初一,“晦”为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D.《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定篇。荀子提倡性恶论,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青色单衣,官职比较低的官服为青色。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它讲究韵律和文采,侧重于写景,也时常借景抒情。
D.《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
3.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例如:《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
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正,第二个小时叫作初。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正、子初。
C.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不用试用考核可直接任命官职。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行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行运动所到的位置。“星分翼轸”“光射斗牛之墟”中的“翼”“轸”“斗”“牛”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B.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骖服和骖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
C.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西汉时期,官员休息日叫做“休沐”。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唐代永徽之年,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
D.“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谢玄来比拟参加的文人,邺,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其中的朱华指荷花。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问题,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
B.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C.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D.古人记日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用干支记日,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三是在一月之内,用朔、望、晦表示旧历每月初一、十五和最末一日。
8.按题目要求填空
(1)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______、己、庚、辛、壬、______被称为“十天干”。
(2)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子、丑、______、卯、辰、______、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3)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_____、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_____、小寒、大寒。
9.文化常识:辨析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赋,是我国的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______)
(2)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______)
(3)“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名,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______)
(4)“苏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意思相同。(______)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D.古人的礼仪中,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题3地理知识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陛下是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B.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地理方位,阴是指山之南、水之北,阳是指山之北、水之南。
C.《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D.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其中契诃夫的代表作是小说《羊脂球》。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序,周代叫库,“观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B.沛公居山东时——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C.庐冢,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艺也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能。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还有“谪、贬、左除、左降”等。
C.“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采用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采用月相纪日法,农历每月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D.“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北面。在地理方位上“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6.文化常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东向坐:古人讲究座次,且堂室有别。堂上以坐北向南为尊,反之为卑。室内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为坐东向西。(______)
(2)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______)
(3)季父: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孟、仲、叔、季。(______)
7.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常统称“歌行”。(______)
(2)“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甫等倡导的,主张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的诗歌革新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______)
(3)“左迁”是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出官”指免职出京;“除”指任命、授职。(______)
(4)“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______)
(5)“郡”是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天下后,曾设三十六郡。(______)
(6)“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______)
(7)“江州”是唐、宋行政区划之一。“江州司马”在诗中指白居易自己,现在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______)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D.古人的礼仪中,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9.“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10.我国佛教名山源远流长,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指( )
A.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B.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C.江西庐山、 江西龙虎山、安徽黄山、 安徽九华山
专题4官职及其变动
1.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守”是指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 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职名。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5.下列各项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6.下面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一般由宦官担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后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除了有封地的贵族以封地作姓氏之外,还有以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或自己的祖先的字作为姓氏的。司马迁、东郭先生、庖丁分别是以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作为姓氏的。
B.干支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以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依次循环相配,如公元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那么2018年应该是戊戌年。
C.古人对于官职变动有多种说法,“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屈原既黜”“上书乞骸骨”等句子,说的分别是授予官职、降低官职、罢免官职、求取官职。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9.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10.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1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D.阙是宫门两侧的台阶,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12.填空。
(1)转运使,指古代主管 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 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
(2)侍书,古代官职名,是 、 的官员 时为翰林院属官。
(3)侍中,古代官职名, 始置,是 以下至 的加官,为 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专题5宗法礼仪制度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B.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后是谷雨,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
C.墨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亚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墨为首。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丑为牛,寅为虎,辰为蛇。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对他人的尊称有:君、公、足下、不才、先生、长者、在下、兄台等。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C.“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7.下列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的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阴”是指长江之南。
B.“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C.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D.“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1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B.社稷,“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D.庠序,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饑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地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知府、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这些职官。
D.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
1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伶官”是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庄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C.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
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 “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地理名词,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C.庠序,学校。商代乡学称序,周代乡学称庠。
D.孝悌,原意指指孝顺父母与敬爱兄长、姐姐。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夷之中,故后世称其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职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职官。
D.“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1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孩子。
C.“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也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D.“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20.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21.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孤”是指年幼丧父。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22.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验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枢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在古时是两个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
2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死”的说法,《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媵”本义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依一定的誓约结成的联合关系叫“盟”。
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2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B.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三年的朝见为“小聘”。
C.“长揖”是古时不分长幼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6.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2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2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2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B.千乘之国,指中等国家。乘,一车四马为一乘。
C.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D.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30.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守”是指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3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 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职名。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3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3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4.下列各项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35.下面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一般由宦官担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后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3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3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除了有封地的贵族以封地作姓氏之外,还有以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或自己的祖先的字作为姓氏的。司马迁、东郭先生、庖丁分别是以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作为姓氏的。
B.干支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以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依次循环相配,如公元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那么2018年应该是戊戌年。
C.古人对于官职变动有多种说法,“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屈原既黜”“上书乞骸骨”等句子,说的分别是授予官职、降低官职、罢免官职、求取官职。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38.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9.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4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D.阙是宫门两侧的台阶,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41.文化常识判断
(1)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______)
(2)“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这个词语只能是亲人之间,也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______)
(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______)
42.填空。
(1)转运使,指古代主管 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 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
(2)侍书,古代官职名,是 、 的官员 时为翰林院属官。
(3)侍中,古代官职名, 始置,是 以下至 的加官,为 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专题6人名称谓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代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黎庶、黎元、布衣、生民、庶民、青衫、氓等。
C.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例如愚、鄙、敝、卑、窃、拙、小、舍、家、老等多用作谦辞;令、尊、贤、仁、丈、先、君、子、公等多用作敬辞。
D.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3.下列各项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董生举进士”:“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进士”。
B.“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称他人,可以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和尊敬。还有称官爵,称籍贯。有几项同时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再次姓名,后字。比如“庐陵(籍贯)萧(姓)君圭(名)君玉(字)”
C.“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领”指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其它词如“摄”表示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指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
D.“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仆”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比如“愚、鄙、卑、窃、敝”等。
4.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5.下列对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B.“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C.“可畏惟人”的“人”实为“民”,这里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古代君王为了显示威严, 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D.“下愚”意为最 “愚昧无知的人”。此为谦辞,用作自称。谦辞是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 辞,如“过奖”“不敢当”等,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大都只能用于自称。
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C.子: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D.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7.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下列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
A.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
B.班固,字孟坚 孟郊,字东野
C.周瑜,字公瑾 张衡,字平子
D.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8.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不谷”。
B.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商代的叫“庠”,周代叫“序”。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C.孝悌,亦作“孝弟”,是古代重要道德规范。“孝”是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君子,先秦时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对举。后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9.下列对古代称谓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用于自称时,为谦辞。如老年人谦称自己为老朽,老年妇女谦称自己为老身。
B.舍:谦辞,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亲、舍儿、舍女等。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称已离世的父亲为先父、先严,称已离世的母亲为先母、先妣、先慈。
D.犬:旧时有“犬子”一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
10.下列有关古代称谓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多作为帝王的庙号使用,多为创立基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B.考妣:父亲和母亲的尊称,特指已故的父亲和母亲。
C.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D.庶民:高级官员和社会地位显要的人。
11.下列词语,全都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一组是( )
A.荆人、荆室、荆妇、拙荆B.梓童、糟糠、贱荆、贱内
C.偏房、荆妇、荆室、拙荆D.贱荆、老伴、荆人、贱内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13.下列对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B.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C.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D.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1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后,一般都要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即“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被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9.判断文化常识是否正确。
(1)庖,指厨师。庖丁意思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________)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_______)
(3)文惠君,即《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梁惠王,亦可称魏惠王。(________)
20.文化常识判断
(1)先妣,已故的母亲。先考,已故的父亲。(______)
(2)束发,古人以20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______)
(3)象笏,又称象简、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材料只能是象牙,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______)
(4)太常,官名,掌管礼乐郊庙事宜。(______)
(5)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______)
21.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
(1)陈璋,字____。说明:_____________
(2)孙冠群,字_____。说明:_____________
专题7饮食器用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D.“玦”是半环形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
2.“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D.门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尤以老子、孔子、韩非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B.“琴棋书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四门技能。也称“雅人四好”;“梅兰竹菊”是文人骚客感物喻志的对象,是高洁自好、傲然不群等审美人格的象征,也称为“文人四友”。
C.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昆曲、黄梅戏、评剧、豫剧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D.饮食是一种文化,中华美食有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皖流派。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等特点。
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后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本文用的本义,即大自然的道理。
B.古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本文中的群季泛指弟弟。
C.古时天子用爵饮酒,公卿以下用羽觞饮酒。羽觞又称羽杯、耳杯,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如鸟的双翼。
D.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云:“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用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5.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6.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②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③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④战罢两在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①煎茶②焚香③弹琴④下棋
B.①煎茶②弹琴③焚香④下棋
C.①焚香②弹琴③下棋④煎茶
D.①焚香②下棋③弹琴④煎茶
7.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羽扇纶巾是古时儒者的装束。(______)
(2)樽,一种盛酒器,一般是敞口,高颈,圈足,其上常饰有动物形象。(______)
(3)封狼居胥,东汉大将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后用“封狼居胥”指建立显赫战功。(______)
(4)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秦初开始使用,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______)
(5)黄花,即菊花。重阳赏菊,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______)
8.判断文化常识是否正确。
(1)庖,指厨师。庖丁意思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________)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_______)
(3)文惠君,即《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梁惠王,亦可称魏惠王。(________)
专题8古代服饰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B.正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他乡或别国。
C.缇骑:本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明代指专门从事侦查、逮捕人犯的马队。
D.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后来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多用来形容诸葛亮的形象。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也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舍簪笏于百龄”,“簪笏”,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4.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史书中的传记,与韩愈《师说》中“经传”意思相同。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C.“翰林学士”是官职名,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侍奉皇帝出巡,充任顾问。
D.“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所着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右衽。
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专题9音乐文娱-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习题)
1.下列对元杂剧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一楔子。
B.“楔子”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在的过场戏,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在的序幕。
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
D.元杂剧角色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B.教坊:唐代官办管领武术、军队训练的机关。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4.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音声调激愤,变徵则声调悲凉。
B.“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五经”指《诗》《书》《礼》《易》《论语》五部经书。
C.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其中“独”指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楷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沿用至今。“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
B.星宿,我国古代为观测天象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牛斗之间”即指其中的牛宿和斗宿。
C.下九,即二十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初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二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变徵,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羽声则声调激愤。
7.我国古代用“金”、“石”、“丝”、“竹”指代不同材质和类别的乐器。下列诗词涉及“竹”的选项是( )
A.珠帘夕殿闻钟磬,白日秋天忆鼓擎
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D.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8.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的总称。文房即书房。
B.牺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社稷:对土神和谷神的总称,旧时也代指国家。
D.禊:古代春季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
9.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B.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C.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古时选在三月三日。
D.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阳历三月。
10.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11.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例如: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B.笞刑和杖刑都是古代的刑罚。笞刑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C.《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是中国十大古曲,其中《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都是琵琶曲。
D.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尊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就是由此而来。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D.《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1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在晋武帝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后,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B.“旦”、“末”都是元杂剧的角色。旦为女角色,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等。末为男角色,分为正末、副末、外末等。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分别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D.《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按内容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其中世家写的是列代王侯家世。
14.中国古代的书籍叫“简册”,其中“简”是用于书写的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简册”。简册是怎样书写的?
A.用毛笔写B.用刀刻字
C.先用毛笔写再用刀刻D.用火烤字
1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B.《左传》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古人酒宴祝酒或向尊长敬献礼品时,常祝愿对方长寿,因此祝酒通常被称为“寿”或“为寿”。
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宫和徵又各自有变音,这就是俗称的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激越。
专题10文学作家作品(上)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
A.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王国维说李煜的词“始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见李煜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C.张先,因善于在诗词中运用“影”字,故有“张三影”的美称。代表作《天仙子》序言“时为嘉禾小倅”一句中“倅”在宋时指州郡正职官员。
D.北宋前期词在风格和内容方面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体裁以小令、中调为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畦”,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集,采用了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风土人情。
C.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指儿童时代。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曹操《短歌行》中指代有学识的人。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他的《师说》中提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是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 中的“杜鹃”与李白<蜀道难》“又闲子规啼夜月”中的“子规”是同一种鸟类。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内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始于殷代,汉承其制。
D.“视事” 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 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 指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
6.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逸事状:“状”又称“行状”,一种文体,记述某人生平事迹。“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二者的不同:在于“行状”全面介绍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逸事状”则只记录逸事。
B.古代散文中,序文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书序或由自己撰写,或由他人撰写。主要说明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一般放在书前,也可放在书后,称为“后序”。《送董邵南序》也是此类文体。
C.《原毁》是一篇论辩文。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比如《留侯论》也是此类文体。
D.《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杂记散文的一个类型,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类,是到唐代才开始的。该篇游记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B.赋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C.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D.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10.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
B.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C.鲁迅,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国别史,为“十二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11.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阐释道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B.“相坐”,古代惩治罪犯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也叫“连坐”。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1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C.子: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D.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B.《师说》的作者是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亦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C.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D.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诀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王勃的代表作《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的骈体文。
B.唐朝的韩愈与宋朝的王安石同属“唐宋八大家”。其他六位是唐朝的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明传奇《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汤显祖是临川人,代表作合称“临川四梦”。
D.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15.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指潼关以西的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B.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三吏”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C.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写作“孙卿”;他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是先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多排比,善比喻。
D.经传,即经文和传文。经,指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著作。
1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B.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C.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D.《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17.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图画,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19.下列对我国古代小说意义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B.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
C.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进一步成熟。
D.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章回小说为主。
20.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C.《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首著名长诗,在当时广为传诵,有诗为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D.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倡导“新乐府运动”,对后世影响较大。
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的王维和孟浩然是我国最早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B.“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四位著名诗人王维、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C.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岑参、高适、王昌龄,他们的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D.唐代诗人中,作品最能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的是李白的诗歌。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被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2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东汉时学家班固著。其中《苏武传》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形象。
B.《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亡国的历史教训,表现出作者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
C.曹禺,现当代剧作家。他的代表作《雷雨》写出了周、鲁两家人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D.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用《人间喜剧》这部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2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四书》的一项是( )
A.《论语》B.《大学》C.《荀子》D.《中庸》
2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B.《荀子》留存有二十卷,为荀子一人所著,其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C.“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D.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摒弃六朝以来浮靡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00篇。郭沫若先生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长调。“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体史书,《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等,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
2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2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如李白的奔 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旷达等。
B.“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艺术见解和创作风格相近似的作家、艺术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如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桐城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等。
C.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D.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29.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30.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31.下列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散文想象奇妙,意境开阔,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B.杜甫主要生活在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之间,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气势雄健,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三国演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
32.下列对元杂剧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一楔子。
B.“楔子”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在的过场戏,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在的序幕。
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
D.元杂剧角色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
3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音声调激愤,变徵则声调悲凉。
B.“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五经”指《诗》《书》《礼》《易》《论语》五部经书。
C.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其中“独”指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34.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例如: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B.笞刑和杖刑都是古代的刑罚。笞刑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C.《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是中国十大古曲,其中《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都是琵琶曲。
D.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尊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就是由此而来。
3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D.《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3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B.《左传》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古人酒宴祝酒或向尊长敬献礼品时,常祝愿对方长寿,因此祝酒通常被称为“寿”或“为寿”。
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宫和徵又各自有变音,这就是俗称的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激越。
3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四大悲剧为《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倩女离魂》,四大爱情剧为《西厢记》《墙头马上》《汉宫秋》《拜月亭》。
B.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与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C.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慢词。
D.《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38.下列选项中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运用对比,赞扬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的宏伟贡献。
B.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做人的尊严。
C.小说中的主人公处在一个生产落后,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D.《拿来主义》中的“废物”一词,是指那些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故意毁灭遗产,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的一类人。
3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B.插叙是暂时中断原叙述线索而插入相关的另一人或事的叙述,其作用是为了渲染气氛,并把事情交代的更清楚。
C.《我的早年生活》《我的“长生果”》以作者学习和读书的经历表现成长中的体验。
D.“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和《麦克白》。
40.下列关于作家作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蒙,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有诗歌集《青春万岁》、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
B.舒婷,中国现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诗集《双桅船》《唱歌的鸢尾花》等。
C.韩少功,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中篇小说《爸爸爸》和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
D.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专题10文学作家作品(下册)-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习题)
1.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其创作的剧本中著名的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B.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和《麦克白》,他创作的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
C.《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在早期创作的五幕悲剧。该剧本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歌颂了年青的一代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表达了作者早期的人文主义理想。
D.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除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外,还有意大利薄伽丘的小说集《十日谈》法国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英国乔叟的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2.下列对莎士比亚相关作品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亨利四世》采用了平行结构,剧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描写了宫廷的政治斗争,另一条反映了平民的生活。
B.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创造的最光辉的喜剧人物,被称为“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
C.莎士比亚在历史剧《理查德三世》中塑造了理查德三世狡诈、毒辣,但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暴君形象。
D.《李尔王》这部作品中存在两条重要情节线索:一是李尔王和三个女儿的故事,二是葛罗斯特一家人的遭遇。
3.下列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剧《威尼斯商人》中人物性格复杂,体现了作者的困惑与局限,如贪婪残忍的商人夏洛克也有让人同情的一面,让人忍不住为他打抱不平。
B.莎士比亚笔下有许多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如浪漫喜剧《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中的罗瑟琳与薇奥拉等女主人公,她们热情聪颖,刚柔并济,敢于争取并善于捍卫幸福。
C.哈姆莱特在剧中有一句台词,既成了名言,又能体现其犹疑延宕的性格,它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D.《麦克白》中的主导意象是黑暗和血。黑暗是一切恶势力的化身,血则象征着麦克白夫妇所犯下的具体罪行。
4.下列作品、作者、时代(国家)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 )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曹禺—现代—戏剧
C.《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老人与海》—海明威—德国—小说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楚辞》中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这两篇作品都使用了一些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世界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6.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马林鱼对峙许久,他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既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也表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自信。
B.《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答应嫁给格拉桑,只做形式上的夫妻。几年后丈夫死去,她孀居独处,虔诚地做了大量的善行义举。
C.鲁迅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映时代气氛,如《阿Q正传》中,用阿Q盘辫子、秀才戴“银桃子”、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等细节写革命后未庄的变化。
D.《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一个人无缘由地哭,这是一个缺少母爱、内心孤独的山城少女在她情窦初开时,面对内心朦胧的情感不知所措的自然反应。
E.“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体现了哈姆莱特要与腐朽黑暗的势力抗争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名作,作品中广泛使用对比的创作手法。
B.《家》是四川现代作家巴金的名著,它是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一。
C.《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载了体现孔子“以仁治国”和关于教育方面等许多思想。
D.《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浪漫主义大师狄更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8.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从地坛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了关于生死的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将地坛与母亲联系在一起,既表达对母亲的追思,同时也表达了对母爱的理解和对母亲深深地愧疚之情。
B.《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因此他对小说结尾的这种艺术处理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C.“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其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的作品继承了《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幽怨。
D.《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劝告统治者以史为鉴,才能稳固江山;但两者的论述角度不同,前者是针对唐敬宗在藩镇割据、国力衰弊的情况下大兴宫室进行讽刺的;而后者是苏洵针对宋王朝面临外患严重,无力抗御,用金帛资敌,以求苟安的现实抒发感慨的。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长诗《离骚》,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经典。
B.《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先生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D.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其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是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他的另一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深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之一。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的内容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卫风”中的《氓》记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
B.《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皇帝的奏章。作者陈述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表达了对朝廷任用的婉言拒绝和不能从命的苦衷。
C.老舍的剧作《茶馆》展现了清末、军阀混战和抗战结束三个历史阶段的风云变幻,描绘了老北京的市井百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
D.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别里科夫,是当时俄国社会中善于见风使舵者的代表。
1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朝花夕抬》等。
B.《装在妻子里的人》作者是俄国的契诃夫,他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人'风骚”并称,用以指代文学素养或文采。
D.按照风格的不同,词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宋代柳永、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是它们的代表。
12.下列经典情节不属于《堂吉诃德》的是_________。
A.受封骑士B.大战风车C.精神胜利法D.狮子骑士
13.《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国)的作家 的代表作。
A.莎士比亚B.塞万提斯C.雨果D.马尔克斯
14.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5.填空。(6分,每空1分)
(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2)《兵车行》中揭示百姓痛苦根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4)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视为20世纪外国文学“ 流派”的代表作。
(5)莎士比亚是 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