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岷江上的船工 2024-05-10 07:33:57 岷江上的船工 黄春红 家住都江堰玉堂街道的二嬢,接近九十岁的人了,不但每天能爬几次六楼,记忆力还超好,口齿也很清楚。我每次去她们家,她都会一遍一遍地给我讲岷江船工的故事。讲着讲着,还会喊几声岷江号子。 哎……哎着……嘿着……嘿着……哥弟伙啊……加把油啊,嘿着……嘿着……哎……哎着……嘿着……嘿着……兄弟伙些加把劲哟,嘿着……嘿着……在她的号子声里,我仿佛看到了她年轻时的样子。麻溪是个矿产丰富的地方,特别是煤炭,家底稍殷实一点的人家,都有几个小煤矿。方圆几百里的壮汉,都会来麻溪讨生活。或下矿井,或做船工。船工包括舵手、挠手、纤夫。那会儿不通公路,从麻溪到灌县(都江堰)的路是一条很难走的羊肠小道,再加岷江两岸绝壁耸立,到都江堰的平原地带,还需要翻越几十里的陡峭山路。所以煤炭就用船,从岷江河运到灌县伏龙的回水沱下船。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但在右侧,却有一个回水沱,正好方便船只停靠。当时岷江上的船只,其实就是漂排(竹筏),但运煤的竹筏造工非常精良。是由一百多根毛竹,绑在一起,底部有三层。上面订上木板,四周也用竹子绑成半米高的围栏。前面横着绑一根大的杉木保持平衡,中间穿进一根长木头做舵杆。一只大船能载十吨煤,边上还要坐十几个人。 掌握舵杆的被称为舵爷,二嬢称他为转把手儿。遇到浅滩和转弯的水面,就会根据弯道的大小和水面的深浅而转动,船便会顺风顺水到灌县。当时麻溪人去赶灌县,有熟悉的人和舵爷打个招呼,便可搭个顺丰船。不熟悉的,哪怕上了船也会被赶下来。有些坐上的,在回来时,一般都走山路返回。有年清明节,外婆叫二嬢给嫁在灌县玉带桥附近的大嬢送棉花草馍馍。大姑爷那会儿在伏龙观过磅和记账。二嬢坐他的船下去,把棉花草馍馍交给大姑爷,再去西街买根红头绳啥的。大姑爷和转把手儿很熟,再加当时的船篷(船工住的房子)就在外婆家隔壁。所以,舵爷对二孃总是客客气气的。二嬢下船后,转把手儿总会扶她一把,生怕她就掉进水里。大姑爷和他很熟,再加当时的船篷(船工住的房子)就在外婆家隔壁。喂,二妹子,搞快点子哈,买好东西就来坐我的船回去。算了,今天不赶时间,又没下雨,我还是自己走路回去。喔唷,还不理情嗦。纤夫拉船辛苦,我就不坐你们的船回去了……那个转把手儿是外地人,姓王,大家都叫他王头儿。他中等个头,瘦精精的,眉毛比较长,眨眼睛时会像上翘,眉心还有一颗黑痣。他的开船技术非常了得。从麻溪到灌县,大概有十多里水路,到沙金坝上游的河面宽,水势也比较平缓。但到了沙金坝那段(今紫坪铺大坝附近)就比较危险了。因两岸山势陡峭,江面变得狭窄,再加有暗石,船行此地,别的舵爷都很切霍(害怕)。夏季涨洪水时,水势比较稳。冬天枯水季节,江水下跌,那个地方就出现一道矮矮的陡坎,形成瀑布状。船行至此,如离弦之剑,飞泻而下,稍不注意,瞬间就船毁人亡。那时候,就在那段江面,几乎每个月都有翻船事件。然而,这个瘦精精的王头儿,行船十来年,却从未发生过一起翻船事故。 纤夫基本上也是外地人,大多是安岳射洪一代的。他开的船有十几个纤夫,纤绳是用布条做的,很宽,先套在背上,再跨上肩膀。他们背朝着天,脸朝着地,一步一声“嘿着“,一步一把血汗。特别是到了沙金坝那段,他们的胸脯几乎贴到了卵石上。旁边有树木的话,就一只手抓住树枝,一只手摁在石头上,在喊号子时,满脸的皱纹裂成大缝,仿佛被他们抓扯过的树枝,都能镶嵌到脸上的“裂缝”里头。灌县解放后,岷江河对面修了公路,煤炭就不用从水上运到灌县了。是用更先进的木头船摆渡到对面,然后用汽车运。后来随着213国道的修建成功,岷江里的摆渡船逐渐消失。随着船的消失,开船的王头被安排到灵岩煤矿工作。船篷也被我父亲买了下来,经过修补翻盖后,就成了一个家。我出生后,在船篷改装的家里度过最快乐的童年和青年。如今,每年我都会去一次家乡麻溪,即使它早已沉入水底,但那份家乡情怀丝毫不减。每当我行走在紫平铺水库的岸边时,会情不自禁地学着二嬢的腔调,喊一嗓子岷江号子。哎……哎着……嘿着……嘿着……兄弟伙些加把劲哟,嘿着……嘿着……麻溪街上晚黑有川剧团哟,嘿着……嘿着……半个花生米下一杯酒啊,嘿着……嘿着……嘿着…… 关 于 作 者 About the Author 黄春红,女,四川省都江堰人。生于60年代末,小学文化,热爱文学。90年远嫁浙江,2016年4月回到家乡开始学习写作,现是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代表报》《四川农村日报》《成都日报》《安庆日报》《闽西日报》《惠阳日报》《都江堰报》,《龙泉驿》《光源》等全国多家报刊杂志。 赞 (0) 相关推荐 纪念都江堰开凿者李冰父子的祀庙——二王庙 历史悠久,历尽沧桑的著名历史文化遗址 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 登高俯看白浪滚滚的宝瓶口,飞沙堰,心胸为之一畅 [ 这就是今天的主角 ] 纪念都江堰开凿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我的小脚家婆 我的小脚家婆 黄春红 有一年初夏,生产队打麦子,太阳金杠杠的,麻溪田坝,包裹在金黄的麦浪中.时不时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麦香.打麦子的田就在家婆家旁边,而我家,挨着家婆家的.我追着板桶走,捡那种打不掉的青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金榜题名时 金榜题名时 黄春红 三年前高考的头几天,我每天都给在绍兴读高三的儿子发微信.安慰他.鼓励他,给他加油.殊不知,踩到了"狗脚脚".他把我的微信和电话全关了小黑屋.他在绍兴,我在都江堰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坚墙 坚墙 黄春红 友爱学校的围墙根儿,有几株桃树,这几天开得正盛. 今天傍晚吃过晚饭,我和同事周姐去操场散步.想去围墙根拍桃花,远远就看见几个老师在墙根儿下摆拍.我小声开玩笑说:"你们看把围墙靠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窗外 窗外 黄春红 今天中午,我给自己泡杯茶,走到窗前,拉开浅黄色的落地窗帘,边喝茶,边欣赏友爱校园里的桃木梨树上绽放的花朵.忽然,从窗外的右边走过来一个胖乎乎的孩子,他穿着黄绿校服,戴着红领巾,皮肤白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袅袅炊烟 袅袅炊烟 黄春红 九十年代初期,我远嫁到浙江萧山.语言不通,饮食不同,好几年都不习惯. 嫁过去头年,每当傍晚,我便会站在三楼平台上,眺望西南方.家里的烟囱就在三楼,每次看到眼前的炊烟飘起,心里就特别难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办年货 办年货 黄春红 记得十四岁那年的腊月二十八,生产队分红一百多元.那年代,一年到头挣工分,年底一把算.家中劳动力多的便是红社户,劳动力少的便是黑社户(要找钱给生产队).我家除了我而外,全是劳动力,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黄昏里的女人 黄昏里的女人 黄春红 上个周末的黄昏,我从都江堰市区坐滴滴车,去天马镇的姐姐家.当小车拐进天马公路时,司机开始减速了.突然,司机说:"我们成都这几天热得很,你们都江堰太凉快了,你看这个树洞好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九月,开学了 九月,开学了 黄春红 9月1日早上,细雨霏霏,把都江堰友爱校园里的树叶淋洗得清亮,在天宇下显得晶莹剔透.几株大盆景里面的金蛋子树,在校园内各种鲜花映的衬下,美到极致. 8点半,雨停转晴,我一边欣赏着校 ...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月光下的玉麦林 月光下的玉麦林 黄春红 八十年代初期,我以语文九十多分的成绩,考上了麻溪中学(初中). 中学地处麻溪乡政府的沙金坝,距离我们老麻溪有七公里路程.那会儿正直土地承包到户,家中缺少劳力,我读初中是母亲咬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