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座】学业问题如何发展为心理问题?||渡过
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本人在十五年以前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那个时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我们就会发现大学生的问题很多是从中小学带上来的,都是在中小学这个阶段积聚形成的。那么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中小学生也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我们来看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大学生身上,实际上我们国内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比例和国外相比还是偏低的,而中小学生的问题相对来讲是偏高的。我们在十年以前开始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做了十年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后,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又和学生的家庭分不开。准确地讲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再往前看它的根本原因。
北京市在2007年的时候做过一个调研,经过统计一部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热线前面五年六万多个案例,那么42%的来访者是因为人际问题,那么27%的来访者是因为学业问题,这两项占了70%。但是中小学生人际问题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师生、同伴、亲子关系。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业问题又是互为因果交织在一起,70%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与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当中的学业教育问题紧密相关。这也是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的根本原因。在三四年以前,我们就重点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研究。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在全国取得了30多万学生和家长的学习素养的综合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那么我今天分三个小内容来和大家做简单的交流。
一个是中小学生学业问题的根源,
第二个是要找准培养孩子学业的抓手。
第三个方面就是改善孩子学业状况的路径。
学业问题的根源
中小学生学业问题的根源。我们看这两年大家经常在开玩笑,陪孩子写作业成了社会话题,很多家长说如果身体不好就不要陪孩子了,说有的心脏做了两个支架。在疫情期间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因为疫情期间很多家长要承担了一部分教师的工作,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更多。家庭当中亲子关系,包括对孩子学业方面问题更为突出。日常家长们都反馈的主要是哪个哪些问题呢?一个就是家长们经常会说到的,我家孩子老师说注意力不好,我带孩子去做了很多训练,但是到学习的时候还是不专心。有的家长在习惯培养方面都知道学习习惯很重要,那从孩子从一上小学我们就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孩子坚持不下来,也没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孩子成绩本来看着还不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就不学了。家长也学了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识,但是总觉得孩子不仅仅不学习,还总和自己对着干,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家长一说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就对孩子去做训练,用这个舒尔特方格啊,用一些游戏去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这个有用吗?应该说有用,但是这种训练可能最终迁移不到孩子的学习上来。我们在外面训练,有的是到机构去训练,机构告诉我们这个孩子原来的注意力不好,经过训练,现在孩子的注意力提升了,但是回来发现一学习仍然不管事儿。
为什么呢?
因为注意力呀它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注意后注意。家长在日常观察到的是孩子在家里面自己学习的情况。问老师说孩子上课的时候注意力还可以,但是家长发现孩子在回家以后这个注意力写作业的时候不好。为什么跟老师说的不一样?其实这里面就有问题存在。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很生动,有很多教育手段和技术,调动的是孩子的无意注意。而回家以后孩子学习需要的是有意注意,没有外力帮助就容易不专心。孩子学习注意力跟他的学习动力,包括孩子学习的意志力,都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我们通过机构的注意力训练方法,只是提高的是孩子生理上的注意力,由于没有学习兴趣,学习的意志力也不好,那么在学习上就不可能注意力十分集中,那些训练也迁移不过来,这是一个问题。
找准培养孩子学业的抓手
第二个,我们说孩子习惯重要,但是为什么没有养成?关于这个话题呢那么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后期呢如果有机会啊,我们再单独和大家交流。在这个地方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学习习惯和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意志力也都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很多家长学习到18天,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我做四十天是不是能培养成学习习惯呢?
不一定。
其实本身十八天也好,二十一天也好,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特别是在学习惯方面,按照国外专家对学习习惯的研究,各种习惯由于它的难度不同,养成的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各种习惯养成的时间平均是六十六天,而学习习惯难度相对来说更大一些。所以很多家长在这个方面实际上是存在着培养误区的。
我们再来看有的家长说我这个孩子原来这个学习成绩很好,为什么突然间不学了?学习成绩好不代表孩子愿意学,不代表孩子的学习动力好、学习意志力好,学习的习惯好,也不代表孩子有很好的学习的基本能力等等一系列的能力。今天跟大家要探讨的就是学习素养的问题。
成绩更多代表了什么?代表过去知识掌握的水平,代表的往往是过去式,但是学习素养它代表的未来式——孩子学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是有一个变化的。很多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成绩比较优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他的成绩会不断退。因为什么呢?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习惯不好等等,在学业方面、学习素养方面出了很多问题,那么他的成绩会不断的退步,但是也不是一下子退下来,是有一个缓慢的退步过程。还有一些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并没有那么好,但是孩子成绩会缓步上升。所以学习素养和学习成绩这是两码事。
家长与孩子感受的差异
我们在做学习素养过程当中也在探讨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支持。我们探讨了家庭支持感知度的问题。很多家长经常会跟孩子说,我为你学习付出了多少,不管从经济上、从精力上付出了多少,甚至为了孩子的学业,我们从来不看电视等等等等。但是家长的付出跟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支持是两码事儿。
不是说我们家长付出的越多,孩子就会越努力。我们在过去的这个调研的过程当中啊,对三十多万条数据做了分析。我们把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学业支持比较高的家庭挑选出来,看看孩子感受是不是也是最高的呢?结果我们发现,在挑选出的720个家长认为自己付出很多的家庭中,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只有100个。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85%的家庭,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学业方面的支持和付出跟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大相径庭。这个问题会带来负面的东西。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退步之后,通过吼叫,通过严防死守,可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很多家长会盯孩子的学习,语文、生字逐字听写、数学逐一检查,孩子不学家长就天天盯着孩子。那么很多家长严防死守的模式到了初中以后发现问题就来了。
在小学阶段有4.7%的小学生认为自己跟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在初中阶段是7.4%,到了初三高达10%。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这些问题都是未来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