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长,希望都能不慌不忙
乐府古辞里,有一篇叫做《箜篌引》。
说有一人,披头散发,往河里狂奔,他的妻子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喊着让他停下。
男人不管不顾,直接跳入河中,溺水而亡。
妻子站在岸边,仰天长泣,鼓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短短十六字,千百年来,却引来无数人共鸣。
李白、李贺、温庭筠、陆游等名家,都曾以此题,各自写过华美诗篇。
梁启超当年在清华授课时,讲到这篇乐府,一字三叹,赞不绝口。
公无渡河,你不应该渡河。
暴虎冯河,莽夫之举,跳下去,必死无疑,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渡河者自己也应该知道。
公竟渡河,你竟然还是跳了下去。
到底是什么原因,遇见了什么极端的事情,才会让一个人放弃对生的留恋,毅然赴死?
堕河而死,你果然淹死在河里。
明知必死还要为之,于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结局,这也算是“求仁得仁”罢。
其奈公何,我能拿你怎么办?
你一意孤行,飞蛾扑火,你是一个独立的人,就算你没有生的自由,但你有死的自由,你决心赴死,别人又如何能够劝诫?
十六个字,没有前因后果,故事背景,只看到一个人决心赴死,另一个人无力阻拦,徒呼奈何。
或许有一种力量,正驱使着那个丈夫毁灭自己,疯狂地扑向死亡。
昨天,一位朋友跟我聊天,说早上本来不小心划破了手,结果一时上头,又给自己主动再划了两道口子。
这时,她忽然理解了自残行为的动机。
“你们都不善待我,生活跟我过不去,不等你们伤害我,我自己来,不给你们这个权利。
我已无法选择如何活着,但我要选择如何死去。”
一个卑微者的自我宣言,一个身不由己者的最后自由。
类似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在很多人身上都曾发生过。
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冲动,在我们焦躁、迷茫、绝望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破土而出。
我们称之为死本能。
死本能这个说法,最早出自弗洛依德。
他认为,有序永远是短暂而不稳定的,只有混乱是永恒的。
因此,所有的事物会朝着混乱的方向发展。
人性中的破坏欲望或者轻生念想,本质是为了达到混乱,以期望追求真正的稳定平和。
只有在死亡里,个体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停止挣扎,达到最彻底的平静。
死本能是一种欲望,和其他欲望一样,渴望得到满足,满足的方式是发泄和破坏。
如果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向外发泄,便会转而向内,攻击和折磨自己,而最极端的方式是毁灭自己。
狂人渡河而亡,朋友用刀子划自己的胳膊,这些伤害自己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的死本能在驱动。
虽然人人都有死本能,但自残的人终究只是较少的个案。
放眼身边,绝大多数人还是好好地生活着,人间烟火,热气腾腾。
因为我们还有一种可以和死本能抗衡的能力,生本能。
生本能由二个部分组成,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目的是保护个体生存,性本能,则为了繁衍。
死本能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始力量,是无法被根本消除的。
我们能做到的是增加生本能的力量,来抵消和淹没它。
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分配到生本能的精力更多,死本能便会被大为削弱。
生本能里,最灿烂的投射行为便是爱自己。
爱是一种主观意愿,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培养一种爱好,换一份喜欢的工作。
读一本有意思的书,交一些可爱的朋友。
养一个宠物,学习一项有意思的生活技能,以及所有能够赋予生活阳光、有建设性的举动。
这些关乎爱的积极行为,都在增强我们生本能的力量。
快乐越多,生命越精彩生动,死本能的力量便越发的微弱。
心中若有爱,眼中便有了光。
人生之路再长,我们也会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