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31】黄山汤岭古道(2):一条尘封已久的千年官道

题记

汤岭古道跨越黄山南北,肇建千年以前,是古徽州北上的通衢孔道。诗仙李白曾醉卧路边,徐霞客经此登临黄山绝顶,抵御太平军的关隘依然屹立。古道平坦宽阔,清幽古朴,沿途奇石飞瀑,山秀水清,是景区内少有的一方净土……

有兴趣的朋友请跟我去探秘吧。

【全文8500字,分四期推出】

先去看看

黄山汤岭古道(1)

双龙戏珠钓桥庵              

钓桥庵为黄山西海大峡谷与汤岭古道的交汇点,也是黄山仅存的几座寺宇建筑之一。据记载,古时,汤岭古道上有不少庵堂,如竹林庵、航海庵、横坑庵、茅蓬庵,唯钓桥庵得以保存。钓桥庵又名“白云庵”,现题额于庵堂正门上。庵堂始建何时我未获悉相关史料,只知明朝以前为道院,清康熙年间改为佛庵,现为景区森林防火人员值班用房。庵后有“罗汉叠坐”景观,东有“石人峰”,黄山36大峰之一,海拔1310米,因峰顶有巧石酷似两位老人相对而坐,故名。宋人焦翠峰有诗曰:“石为肌骨应成假,铁作肝肠未必真。当日容成丹就去,何当点化作仙人”。古庵两边的白云溪、榆花溪上分别架有两座单孔石桥,左为的“延寿桥”,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右为“续古桥”,又称“榆花桥”,建造年代不祥。两座拱桥连接庵堂左右,承接商贾客旅北来南往,每日夕阳西下之时,流泉绕桥,桥映水中,呈“双桥落彩虹”之势,古时常有游客、僧人登桥垂钓、赏景,“钓桥庵”之名由此而来,并作地名沿用至今。

钓桥庵东为蛟龙滩,西称螭龙滩,相传双龙交配后才有黄山之巅的九龙峰。庵前两溪汇合处,有一深潭,常年碧如翡翠,形似“龙珠”,名“双龙潭”。水潭上方石壁上有五口冰臼,口小腹大,为冰川时代留下的遗址,如今水色清亮,常年不枯,故名“戏珠井”。

我们走过“延寿桥”,在钓桥庵前的“森林防火登记处”留下大名备案,并接受“禁烟禁火”之类教育后,沿庵堂右侧山道前行,跨过“续古桥”,算是真正进入古道。

黄金佛道今何在              

古道全程傍溪而行,以汤岭为界,北段云门溪,源出云门峰,又称榆花溪,因山谷中多榆树而得名;南段桃花溪,源出莲花峰,相传为轩辕黄帝炼丹时所载桃树而来。

汤岭古道不仅是古时北方旅客登山游览及歙县、太平两地民众生活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九华山、齐云山进香朝拜的黄金佛道。历史上,黄山曾是一座信徒众多、香客云集的佛教名山,据记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禅师来黄山,创建法海禅院,受敕扩为“护国慈光寺”,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现玉屏楼宾馆处)、光明顶建大悲院(现气象站处)。后在歙人潘之恒等资助下,普门禅师主持开山修路,形成温泉至天海、松谷庵至西海、苦竹溪至北海、钓桥庵至步仙桥的四条简易登山盘道,也奠定了黄山现有四条登山道的基本路径。此后四方僧侣慕名而至,在山结茅筑室,礼佛问道。在佛事鼎盛时期,黄山寺庙林立,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其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掷钵禅院为最,时称黄山“四大丛林”。清末民初,连年战乱,国困民穷,大部分寺宇香火不济,年久失修而圮毁。目前,黄山尚存大小寺、庙、观、庵遗址160余处,黄山诸多地名正是那段佛事鼎盛时期的见证,汤岭古道上的大部分古桥、古亭、古碑、古寺庵遗址也是那个时期留下的文化遗产。

遗憾的是二十多年前的那次重修,大部分古道路面已被规格统一的花岗岩所替代,其宽两米、高二十公分的台阶,与景区其它道路无异,与古时用于走马挑货的徽州古道有着本质的差别。如今仅个别改道处尚保留原有宽窄不一、高距十公分左右的古蹬道,几处残垣断壁的路亭也依然孓立在路边。

如果一条古道失去其历史文化价值,那它仅仅是一条“路”而已,和水泥、柏油马路并无两样。行走在这条未经岁月雕琢的山道上,我想起“特修斯之船”:如果一条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至全部更新,这时的船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吗?

徽州古道亦然:如果那些承载黄山历史的台阶、石桥、路亭、碑刻、关隘、寺庵已圮毁殆尽或按现代风格重修,还算是当年的古道吗?

这是徽州古道留给我们的一个沉重话题。

好在脚下这条古道的路径还在,那些曾在这条古道上发生故事还在,那些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还在,身边这些与自然同步轮回的奇树怪石、山花野草还在,榆花溪里流淌了亿万年的清泉还在,这些定格了冰川世纪的卵石还在……

只要这些文化符号还在,徽州古道这条“特修斯之船”就不会沉没,我们就能在这些碎片里找到徽州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