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菲特说“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俗话说:「贪心不足,蛇能吞象。」

贪婪是人的劣根性之一,贪婪的人心是席卷世界的瘟疫。古往今来,时间在变,而贪婪事件却在重演,甚至变本加厉。

我们应该如何直面内心中的贪婪呢?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道德经》揭示了很多规律性的事物,其内容体系的核心之一便是宣扬生命本身的价值,即「长生久视之道」。所以,对于有害于人们身体和心灵健康的一切生活方式及行为,《道德经》都进行了充分地揭露,尤其是对于人的贪婪之心的揭示。

《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最大的祸根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贪得无厌。可见,懂得了满足就会心满意足,也就会经常获得心理满足。

老子认为,人一旦陷入贪婪之中,便不可避免地会招致祸患。

《道德经》十三章有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认为,人的肉身是欲望的起源。让欲望得以满足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欲望的不断增长乃至达到失控的地步,以至产生贪婪之心,便会阻碍人们的良性发展,甚至让人迷失方向,并且加速自我毁灭,这和「长生久视之道」是不相符的。

巴菲特说过: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2000年,全球股市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概念股,巴菲特却自称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一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

对很多人来说,金融危机就是噩梦,但对巴菲特来说,金融危机却是他投资的商机。他在金融危机期间投资了一些绩优股公司,5年之后,他当初的投资为他赚得了100亿美元。

看看他五年来的成绩单,这些收益全部来自于他在金融危机期间所做的救助性质的投资活动:

对玛氏糖果旗下箭牌公司65亿美元的贷款,获利38亿美元;对高盛集团50亿美元的优先股投资,获利17.5亿美元;对通用电气30亿美元的注资,获利12亿美元……

世间美好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不加选择及取舍,就会像那位贪婪的商人一样「跌倒在泥泞之中,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人有了贪婪之欲,就永远得不到快乐,因为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这个欲望满足了,下一个欲望又来了,小的欲望实现了,大的欲望又产生出来。这样一个个无休无止的欲望把人们弄得疲惫不堪,甚至生不如死。

启迪多元思维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

人总是一边维持生命,一边消耗生命。当人类在产生欲望及填充欲望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脱身时,便会造成生命的衰竭和罪恶的滋生。

进化心理学流派的观点认为,人的很多心理现象都是在相当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被选择且流传下来的,以便于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对物种而言,适应是根本问题,所以,一切现存人类的心理机能都具有适应意义,对人类生存具有某种积极作用。

贪婪这一心理现象无疑也是在漫长进化过程中逐步演化而来的,也是人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贪婪是人类为了适应资源匮乏的大环境特点而进化得来的心理动因之一。

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当人在欲望驱动下取得更多资源时,可能会因为感觉未来更有保障而感到自信,从而消除了本来就存在的因资源匮乏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例如,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孩子在不确定是否可以得到资源的时候,更倾向于「即时满足」。所以,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判断,是影响人是否贪婪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中道德的约束机制,而这种约束机制则可能源于人们对于资源不安全感的认知及期望的差异。

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种不同程度的期望与个体的早期经历有关。早期儿童的心理满足程度及后天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成人价值观,都会影响其感知未来的资源不安全及道德认知。儿童时期个体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可能会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心理机能产生消极影响,例如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更加容易受到强迫消费倾向的影响。

所以,进化而来的贪婪动因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贪婪心,因为人类的行为,除了受多年进化而来的本能影响之外,还受个体的认知能力、价值观、成长经历等诸多「高阶欲望」的影响。

正心正举

「贪」这个字构成很有意思,寓意着今天的贝。

其实万事万物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利益最大化不是问题的根源,人类大同就是全人类的利益最大化及共生性。

那么贪婪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就是人们贪今天的贝,并且把未来的贝也给弄丢了。

宏观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中观世界的和谐被扭曲,微观人类的智慧被掩盖……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其中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是因为人类贪婪之心的驱动,只顾眼前的个体最大利益,而将子孙后代的活路给掐断了。

所以,贪是本能,而贪得无厌就是罪恶。

拨迷见智

用「全程」的思维考虑到未来整体的最大利益,建立起动态的平衡,才是解决之道。

开启自在之门

《道德经》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其大意为: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

老子认为打破人内心平静的是贪欲,只有无欲,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地。「无欲」是一种泯灭一切贪欲的安宁、虚静的状态。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可以保持心理平衡了。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欲望大小的问题,知足的人欲望很低,或自己不愿意被欲望所控制,他们把欲望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东西,他们为了赢得更广阔的生存及发展空间,能够放弃对太多外在美好事物的向往,放弃名利、金钱等虚华的东西。

真正抵得住这种贪婪之心的人,是那些面对无数诱惑还能够淡定的人,淡定能让人安宁,能让灵魂清醒,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健康及快乐!

Q:为什么巴菲特说「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