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谁知盘中餐”的李绅,后来怎样了?历史老师并未细讲

诗词歌赋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诗人、词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需要灵感,而这灵感通常是来自作者的日常生活。唐朝时期,受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涌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和记叙自身的遭遇等。

另外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探索历史的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除此之外还可以给予他人反思和警醒。因为唐朝每个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这就导致各个阶段的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正如盛唐时期,民风开放、经济繁荣,诗人们的创作总是大气磅礴、豪情万丈;而晚唐时期整个国家处于萧条之态,那些创作诗人也不再有盛唐诗人那样的胸怀和体验。

《悯农》作为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我们每个人从小便耳熟能详,而且长辈们还经常用这首古诗来教导我们珍惜粮食。不过,《悯农》虽然被大家牢记在心,但是它的创作者却不曾像李白、杜甫那样被传颂。写出《悯农》这首诗的诗人名叫李绅,他是中晚唐诗人。

众所周知《悯农》这首诗是在倡导大家珍惜食物,并且这首诗还歌颂了农民。联系中晚唐时期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想到李绅当时的生活情况,想必李绅在当时的生活也是极为艰难困苦,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一首极具教育意义的唐诗。关于李绅写下《悯农》时的具体情状历史中并没有确切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李绅很可能是经历了劳作之苦,又或者是生活艰难经受过饥饿。

李绅出生在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七年,那个时候的唐朝已经繁华不在,经历过战争之后的长安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喧嚣,整个社会十分动荡,时不时地还会爆发战争,百姓们生活在惶恐和不安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诗人,纵然也不可能培养出盛唐诗人那样的气魄和情怀。

李绅出生在当时的一个官僚地主家里,他的父亲还曾任县令的官职,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可惜好景不长,李绅的父亲在他幼年时期便不幸去世,他之后便一直与母亲相伴,没有了父亲的帮助,他和母亲的生活十分艰难。

虽然李绅自幼丧父,但是他并没有丧气,李绅从小便聪慧好学,勤学上进,小小的年纪便开始研究诗歌。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李绅早期接触的诗歌大多是写下层贫苦百姓,而他在生活中也十分体谅农民的辛苦。

而《悯农》就是他对农民的歌颂的最好见证,能够写出《悯农》,想必即使李绅没有亲身实践下地劳作的辛苦,也一定能够将心比心理解劳苦大众的心情。正所谓思想引导行为,这样一位倡导大众珍惜粮食的人,却在发迹之后做出了令人发指的浪费行径。

在勤学多年之后,李绅终于能够入朝为官,但是在做官之后,李绅却没有坚持原来勤俭的生活态度,反而养出了一身奢侈浪费的坏习惯。

坊间流传李绅喜欢吃鸡舌,但是一盘鸡舌需要上百只鸡,每次他吃鸡舌都会浪费300多只鸡。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能够体现出李绅在发迹之后确实走向了奢靡的道路,这与他写下《悯农》时的想法大有出入。

正因为他的《悯农》十分正义凛然,所以大家在看到他如此浪费、奢侈时便越加不能容忍。刘禹锡也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早年高中进士在京任职,后来因受贬谪到了地方履职。

在这期间,他曾经去了李绅家里做客,当时的李绅为了表示对刘禹锡的欢迎,便大摆宴席,而且还请了很多歌姬。看到这种情形的刘禹锡属实震惊不已,他没有想到写出《悯农》的人竟然会这样奢侈,而且还习以为常,丝毫没有悔改之心。

李绅的历史形象除了受他本身奢侈浪费的行为影响外,还与他处理公务时的做事方法等有关。《新唐书》中记载李绅为官暴戾,在他辖区内的百姓深受其害,为了能够免遭李绅的管制,大家纷纷逃离。

另外《太平广记》中也有对李绅的叙述,也是在批评其严苛的管理,甚至还说李绅之下的官吏见到他时都不敢说话。不过《后唐书》中却在赞赏李绅有节操,还在去世之后被封为太尉。李绅的事迹后世褒贬不一,不过《悯农》却被永久流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