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离世,独守空房41年的朱安留下一句话,感动众人
鲁迅在中国文坛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作品经典且富有哲理,用词犀利也让人印象深刻。而他笔下创作出的人物,无论是自欺欺人的孔乙己,还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祥林嫂,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鲁迅先生的作品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便是他的创作是为了唤醒国人心中被隐藏起来的良知,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中途会选择“弃医从文”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不仅是卓越的作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1881年9月25日,鲁迅在浙江绍兴出生,那时是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鲁迅幼年时期十分喜欢读书,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后来,鲁迅先生远赴日本留学学医,他原本希望凭借医术悬壶济世,可是鲁迅先生又发现医术“治标不治本”,面对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国人,他又拿起了笔杆子,希望用文字解放国人的思想。
然而思想进步的鲁迅却也逃不开思想封建的家人,他被迫接受了家中的包办婚姻,无法避免的造成了妻子朱安的悲剧。
鲁迅本名为周树人,他的母亲却是姓鲁,那次包办婚姻就是鲁迅的母亲一手促成。
朱安和鲁迅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鲁迅的母亲与朱安家里关系很好,而朱安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学习封建社会时期女性“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烹饪、刺绣、做家务只是最基础的本领。
在思想进步的鲁迅眼中,朱安是一位勤劳却思想封建的女性,她并不能作为自己的伴侣。但是鲁迅的母亲却觉得朱安会是最合适的儿媳妇人选,她便不顾鲁迅的看法要将朱安娶进门。
实际上,在鲁迅知道母亲要将朱安嫁给他的时候,他便提前说过他与朱安并不合适。那个时候的鲁迅已经接触到了进步思想,他与仍然思想封建的朱安并没有共同话题。鲁迅甚至还提出过让朱安放足、上学的建议。
可是这些要求在鲁迅母亲看来很是无厘头,她并没有听取。毕竟那个时候的女性普遍不上学,而且“三寸金莲”才是女性美的象征。
然而这两点对于进步青年鲁迅来说却是让他最痛恨的地方,特别是缠足的陋习,简直让他深恶痛绝,哪个思想进步的人能接受自己的妻子是个信奉封建礼教的人呢?
1901年,鲁迅母亲计划让儿子与朱安结婚,不过当时的鲁迅收到了去日本留学的奖学金,结婚的事情只能延期。但是再次提起结婚的事情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
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并不想回去接受包办婚姻,而他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回国,便写信骗鲁迅说自己大病,希望他能回国见自己最后一面。
鲁迅为了母亲不得不回国,但是回国之后,鲁迅并不见母亲卧病在床,反而看到家中一派喜气洋洋的装饰,这时才知道自己是被母亲骗回了国。
结婚之后,鲁迅与朱安的关系并没有缓和,他在婚后的第三天便再次离开,而朱安也由此开始了她长达41年“独守空房”的生活。
在风气尚未开放的封建时代,一个女人如果都不被自己的丈夫待见,她一定会被周围的人说三道四,其面临的舆论压力非常大。
即便是这样,朱安也没有抱怨什么,她依旧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婆婆。
三年之后,鲁迅留学归来,他与自己名义上的妻子关系依旧冷淡,只是朱安对鲁迅的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方面朱安确实是个“好妻子”。但是鲁迅和朱安两个人思想差距太大,注定了彼此没有好的结果。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并在两年后生下儿子,这个消息让朱安崩溃,原本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顷刻间被瓦解。
1936年,鲁迅病逝,朱安拿到了鲁迅生平的很多遗作。不懂这些作品有何价值的朱安想要将其卖掉,最后是鲁迅的朋友将她劝了下来。面对这些人的劝诫,朱安说出了她这一生的委屈:鲁迅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他的遗物啊。
从这句话中,可见朱安的怨恨,面对丈夫的冷落,她不是没有感觉,但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让她必须遵守“妇道”,不反抗是她的天性。事实上,朱安是一个好女人,她善良、勤劳、孝顺,她也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