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时,不妨读读中庸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啄二少

去年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及科技部资助立项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项目有了研究成果。根据研究成果,中国成人的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高达16.57%。其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精神障碍为焦虑症,其终生患病率为7.6%,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可见,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底色。尤其是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炸出了全国人民的焦虑。我们焦虑健康、焦虑经济、焦虑前途,而这种种的焦虑,在无形之间,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拖累我们整个人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个焦虑的世界里自处,该如何在焦虑的波涛中活出快意的人生呢?不妨读一读《中庸》吧,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

01

中庸,不是没有立场,过度佛系

很多人都觉得,中庸,不就是好好先生吗?没有立场,过度佛系,庸庸碌碌,潦倒一生。如果我们这样理解“中庸”,就是把“庸”解释为了“平庸”,把“中庸”解读为“保持平庸,不要出头。”

但其实,恰恰相反,儒家不是不看重立场,反而最看重立场。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所谓乡愿,就是表面忠厚,却失去原则和底线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好好先生”。孔子把这类人怒斥为“贼”,可见厌恶之深。

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绝不是鼓励我们做没有立场的墙头草,那么,中庸到底有哪些含义呢?它对于我们排遣焦虑的情绪,又有哪些帮助呢?

02

执其两端,不过度偏执

在《中庸·章句》开篇,宋代大儒朱熹就借程颐之口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一句话道出了“中庸之道”的本质,那就是不偏不倚,既不缺少,也不过头。

可见,中庸的精髓,就在于一个“度”字。既不能达不到,也不能做过头,因为达不到和做不过头在儒家看来,都属于错误的做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这个“度”,也不是叫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五五分,各大五十大板,而是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做人时讲究有分寸感,在做事时讲究恰到好处。

回想我们的生活,很多人不就是因为把握不住这个“度”字,才陷入盲目的焦虑当中吗?

举个例子,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追求完美的人。一方面,他们总给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只盯着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在完美主义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常常会感到焦虑不安,压力重重。

但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虽然追求完美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生活态度,但过度偏执,只会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很多累赘。所以我们要坚持的不是完美主义,而是是适度完美。我们对待自己,也不能提出毫无节制的过高要求。

再举个例子,在为人处世上,如果我们不把握好一个“度”字,也容易陷入焦虑。有的人为了取悦他人,事事迁就,有的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清高,显得过分吹毛求疵。但无论是哪一种人,恐怕都难以获得好人缘。

曾国藩曾说:“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可见,为人处世,也应坚持中庸的精神,不执两端,坚持适度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因为社交问题而陷入焦虑之中。

03

节制欲望,保持平常心

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为什么中庸思想的境界很少有人达到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庸追求的节制欲望,适可而止。而人性的本质就是贪得无厌,得陇望蜀,要想保持一颗平常心,谈何容易?

其实,中庸的本质不是不追求,而是要有够。君子爱财,合情合理,但如果任凭自己的欲望膨胀,不知道适可而止,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么这样的做法,自然是违背中庸的精神的。

回想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是自己给自己的。焦虑的根源往往不在于生活本身,而在于我们内心的欲望。

打开朋友圈,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文章:《我月薪三万,快交不起房租了》、《30岁年薪20万,算不算很失败》、《上海大爷:月薪一万就是讨饭》。每次网络上出现这样耸人听闻的说法,都会引起不小的躁动。

可是静下心来想想,这些月入三万五万的人,真的至于交不起房租,活得失败吗?只不过是因为能力有限,而欲望无限。如果他们也能读读中庸,便能知道中庸的一大智慧,就是节制的智慧。人活于世,不仅要为人处世有“度”,同时也要注意欲望当有度。

04

懂得变通,明方圆之道

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实蕴含了方圆之道。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其实就是一种“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

首先,所谓“方”,就是要坚持理想信念,甚至可以为此放弃性命。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中庸之道是要求人依良知而行,循天理而为,绝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这种“方”,又不是不懂变通的“方”,而是包含着“圆”的智慧,要求我们懂得审时度势,善于权变。

传说北洋时期有一对父子兵,虽经历过无数战役,但身上却没留下一个疤痕,原因是他们有一招必杀技,那就是装死。

父亲告诉儿子:“军阀混战都是狗咬狗,我们又何必为了这样不正义的战争牺牲性命,当了炮灰。”

可是后来,抗战爆发。父子俩又上了前线。在一场大战中,儿子因为装死又逃过一劫,而父亲却倒在血泊中,真的死了。

原来在这场战斗中,他的父亲没有装死,因为这是一场抗击侵略者的正义之战。

这,就是中庸的智慧。军阀混战只是狗咬狗,若是为此拼上性命,那就是不懂变通。而抗日战争是保卫国土,若还在装死,便是丧失原则。只有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善于变通,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反观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物欲的焦虑而丧失了底线?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哄抬物价、贩卖假口罩、传播谣言博取眼球者屡屡被曝光。这些人受到欲望的趋势,失去了底线,自以为赚来了钱就能排遣内心的焦虑,殊不知欲壑难填,得到得越多,内心反而越是不安。

而另外一边,也有一些人因为不懂得变通而陷入焦虑。太过于执着的人,总是容易四处碰壁,最终被撞得头破血流。失去灵活性,失去变通性,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变得刻板,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因此,中庸思想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方圆并济的。一方面,要有原则底线,有坚毅的意志力;但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变通,学会用以智慧处事。而当我们能够汲取中庸思想中的智慧,自然也能灵活地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自然也不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05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底色。然而,就像贾平凹说的那样:“我们从未感受到如此的富裕,也从未有过如此的焦虑。一方面是人产生着巨大的创造力,一方面人的欲望也集中爆发,所以社会有了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是社会问题、法治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我们的焦虑,也许并不来自于经济,也不来自于生活,而是来自于文化,来自于我们的心。或许,我们都应该慢下来、静下来,到中庸的思想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只有当我们找回从容、平和的心态,我们才有可能摆脱焦虑,找回自己。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焦虑源于对未知不可控状态的机警意识,也正是这种机警意识,促使我们不断向外探索。因此,焦虑是生命的常态,更是人的本能。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