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文丨韩葳巍 · 主播丨涂山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

其中第三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解释为

上所施,下所效也。

也就是说,教育产生于人的生产劳动之中,年长者将生产劳动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可以自食其力。可见,教育产生之初,就是为了人能够更好的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思维的影响之下,我们培养孩子就像流水线加工产品一样,注重标准化而忽视个性。

例如在教育目的上,面向工业发展的教育,我们就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会操作机器的工人;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习统一的工业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强调班级授课,一位教师教多个学生。“批量生产”所需要的人才。二战之后,教育学的流派增多,比如新人文主义教育学派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自然主义教育学派强调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等等。

这些教育流派共有的特点就是以“人是独立的个体”为前提,反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认为其缺乏个性,过多强调社会对儿童的要求,而忽略了儿童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起生命教育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其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这些生命活动决定生命全过程的质量。

生命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生活的价值,要学会圆满的生活,从而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

生命教育的理念之所以为专家学者所认可,就在于它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理应以人为本,在关注社会需求的同时最终要落脚到个人的需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那么今天我们强调生命教育,它的意义何在呢?

1

首先从教育家思想的角度来分析。

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论,这里所说的无目的不是指教育是盲目的无组织的活动,而是针对于教育外在目的论而言。外在目的强调成人、社会强加给儿童的目的。

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爸爸妈妈希望你成为一名医生,一名教师等等,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很少有家长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家长的期望就是外在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而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不是手段和工具,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教育产生之处就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而只有我们的孩子变成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他们才能过圆满的生活。

从杜威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教育外在的目的而不是本身的目的,此时生命教育对传统的目的观就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是自我实现的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总会发现学习不好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很擅长,并且在这一领域可能大有作为。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目标,每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都不同,一旦明确目标,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产生,人就会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这一点恰恰也是生命教育所关注的。儿童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并能够主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所以我们应该让儿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再次,从教育原理的角度来分析。

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之所以不能像生产产品一样培养人,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区别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既然大家认可了个性化教学,那为什么就不能认可个性化的发展呢?

2

接下来,我们应该讨论的就是怎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呢?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尊重孩子的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Kevin是一个5岁的孩子,他十分喜欢昆虫,他的爸爸妈妈为他带回来了许多的昆虫标本,并且对照书本为他讲解各种昆虫的名称。

Edison也是一个5岁的孩子,他也十分喜欢昆虫,他的父母带他到大自然中,与昆虫对话,观察昆虫的生活。

但是有一天Edison发现Kevin一脚踩死毛毛虫,向蜘蛛的身上滴胶水,晚上Edison做了噩梦,梦到这些昆虫向他求救。

我们可以看到,Kevin的父母潜意识中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实所构成的,他们为孩子带回各种标本,讲解各种知识,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成为一名昆虫学家。

但是对于5岁的儿童来说,他们更加希望的是与大自然的沟通,对大自然的体验,他们想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成为好朋友。

Kevin父母的这种看似尊重孩子兴趣的行为,恰恰是最大的不尊重。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想要一个由客观事实构成的世界。

真正的尊重是为孩子的各种可能性发展提供环境,让孩子自主选择,而非为孩子规划好发展的道路。

相对于Edison来说,Kevin有关于昆虫的知识可能了解的更多,但是却失去了孩提时期的一些东西。

其次,我们应该了解孩子那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在《教育的情调》中,范梅南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无论我们的初心有多善良,但是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与孩子所体验到的世界始终存在着差异。

也就是说孩子不是空着脑袋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且依据自己的经历去解释和表征这个世界。

许多教师可能自身的专业素养十分高超,但是却没有办法教好学生,这是因为教师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却忘记了自己作为新手时是如何学习这些专业知识的。

同理,大人无论怎样体验世界,始终是没有办法想孩子之所想,见孩子之所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尽可能的体验孩子所体验到的那个世界,与孩子产生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了解孩子那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最后,让孩子体验到我们的“在”。

在,英文为notice,意为注意到。也就是说孩子有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们作为成人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充分注意到了他的需求,并且给予鼓励和支持。

孩子希望成为科学家,我们就要给他提供一切可能的环境,并且在孩子身边告诉他:加油,我是支持你这样做的。

我们的“在”不仅仅是指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满足生活起居,更加注重的是与孩子心灵的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身后是有这样一个人支持我、鼓励我,使我更坚定的朝着更好的自己这一方向而前进的。这就是“在”真正的涵义。

3

教育从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使每个孩子都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完满的生活。

生命教育诞生于实践所需,却孕育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强调生命教育就是强调教育的生活价值。我们也希望通过教育能够使每个孩子实现自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