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湖南一杨姓青年指着报纸上的贺龙:他是我父亲
1949年9月,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后,党的领导会议相片被印发刊登在报纸上,以供全国人民浏览认识。
某天,湖南一位年轻人在看到报纸上的贺龙时,突然兴奋地指着贺龙说:“这是我爸爸,贺龙是我的爸爸。”
年轻人的话引来了大家的围观,那些对他知根知底的人带着调侃语气说道:“这是你爸爸?你可是姓杨的,再说了你爸爸叫啥你还不知道吗?他的山坟你拜祭了没有?少做这些白日梦了。”
年轻人听完调侃脸都涨红了,气愤说道:“你们别不信,我这就找我爸爸去!”说罢立马离开了。这个年轻人也是脾气犟,被人一说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后开始收拾行囊,然后不远千里地直奔北京。
贺龙
从湖南跑到北京的年轻人来到了北京西北军区办事处,一上来他就向接待自己的人说:“我叫杨荣柱,来这里是找我爸的,他叫贺龙。”
接待人员一听当时就蒙了,因为他们很清楚,虽说贺龙元帅结过几次婚,但儿子却只有一个,名字叫做贺鹏飞。就算贺龙当年真的在哪里留下一个儿子,也不至于不去找寻啊,突然冒出了一个这么大的儿子来,而且还姓杨?
“该不会是骗子吧?”接待人员如此想到,还未说出疑虑,就被杨荣柱看穿了。
杨荣柱表示:“我理解你们的疑惑,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请您把我的名字告诉给贺龙,他知道了会出来接我的。”于是接待人员就把事情汇报给了贺龙。
贺龙听到有个叫杨荣柱的“儿子”找他,立马兴奋地快步走到了接待处,看到杨荣柱后紧紧抱住他:“好儿子啊,我找了你20年了呀,终于找到了!”
如此反转,让在场的人都一脸茫然,不知道怎么回事,面对众人的疑惑,贺龙元帅就把当年的事娓娓道来了。
贺龙和家人
贺龙的结拜兄弟
原来,杨荣柱的父亲叫做杨毓棻,他和贺龙是拜把子兄弟。
贺龙是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人,虽然到了他这一辈,日子不行了,但并不妨碍他曾祖父那辈得过武举的功名,所以到了贺家这一代的时候,习武的门风并没有断绝。
贺龙打小就喜欢舞刀弄棒,加上家里确实贫寒,所以贺龙读了几年书后就辍学了,14岁那年,贺龙因看不惯村里的恶霸为害乡邻,于是举刀砍伤了恶霸儿子。
为了躲避报复,贺龙离开家乡,开始随同马帮一起走南闯北做起了运盐、桐油、药材等生意。
在当年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跨度如此长的生意是十分艰苦和危险的,也正是在这些艰苦的磨炼之中,贺龙看到了极端的善,更看到了极端的恶,在善恶交织之下,他萌生了改变世界的想法,去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旧社会的恶霸地主(剧照)
1914年,贺龙选择了由孙中山领导,意图改变旧式社会的革命党。1916年,等到蔡锷开始组建反袁护国军的时候,年仅20岁的贺龙就在自己的家乡拉了二十来个穷苦农民,搞起了队伍要去投靠。
贺龙看着大家手里不是菜刀就是锄头,就决定先去抢一批武器。刚好附近芭茅溪盐局的地方税警被分发了10多支枪,本来就做卖盐生意的贺龙,深知盐局就是剥削坑害老百姓的机构,他们仗着有枪为虎作伥。
于是贺龙手拿两把菜刀,带着队伍冲进盐局,贺龙当场劈死了税警队长,然后缴获了15支步枪和2支手枪,还连带拿了9000斤盐。出来后,他把盐分发给了穷苦百姓,接着带领队伍投奔了护国军。
到了队伍之后,贺龙被安排在陈渠珍的湘西护国军中担任营长一职。在这里,他认识了另一位营长杨毓棻。
杨毓棻跟贺龙一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是湖南省芷江县土桥乡相思冲人,童年的时候读过四年私塾,之后就开始出来给人做事,他看过马,帮过工,小小年纪就尝尽人间苦难。
到了1916年蔡锷在云南扛起反袁大旗之后,杨毓棻也趁势起义,加入了当时由张南廷和张北廷为首,聚集于土桥罗山的义勇军,后来这支队伍被张溶川部收编。
杨毓棻在军中一向以智勇过人豪侠义气著称,外加上打仗不怕死,所以他升迁很快,1917年便成为营长。后来他所在的部队又被合并,加入了陈渠珍所率领的湘西护国军。
就这样,杨毓棻与贺龙成为了好友,肩扛同样的枪,有着共同的理念,还经常相互关照,没有作战任务的时候,两人可以一直聊到通宵达旦,最终在1918年10月,按照当地的习俗,贺龙和杨毓棻焚香结拜为异性兄弟。
蔡锷
兄之母即是吾母
贺龙和杨毓棻虽然是异性兄弟,但两人的家庭教育却相差甚远。
贺龙小时候虽穷苦,但是家中情感一直不错,他有六个兄弟姐妹,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偏袒过谁,对每个儿女都疼爱有加,很少有打骂的情况出现。
但杨毓棻就不一样了,他童年的悲惨遭遇,有一半是因为家庭导致的。杨毓棻的父亲叫做杨德甫,此人也读过几年书认得几个字,还写的一手好字。这在当年文盲率高达99%的农村社会里,那就是状元郎一般的存在。
每当十里八乡有个什么红白喜事啊,都会邀请杨德甫去现场主持,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当地比较有名的司仪。吃好喝好还能拿点,如果是一个顾家的男人,那日子过得应该不错,但很遗憾,这个杨德甫却不是这样的人。
他觉得自己在十里八乡的地位很重要,加上本性专横,封建,一直秉承着所谓的“男尊女卑”,因此在家里对老婆儿女们不是打就是骂。
杨德甫越来越觉得相貌丑陋,目不识丁的妻子姚华英配不上自己,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之下,他开始对姚华英谩骂和殴打,最后甚至把她赶出了家门。
杨毓棻打小就懂得道理,看着母亲的遭遇他十分伤感,对父亲的霸道也十分不爽,可他年纪实在太小,不敢忤逆自己的父亲,所以家里的事他也只能深埋于心,敢怒不敢言。
把杨毓棻的母亲赶走之后,杨德甫就跑去和邻寨的某个女子明目张胆地发展感情,时不时就跑去她家里鬼混。
杨毓棻对此十分愤怒,为了给母亲报仇,12岁的他经常跑去和父亲相好的女人家里,翻墙入院,爬上大树,对该女子进行窥视。女人知道之后非常生气,怒骂杨德甫,让他把儿子杨毓棻赶走。
而杨德甫也够狠,在受到女子言语刺激之后,叫来人把杨毓棻像猪一样捆了起来,还在他身上绑上了大石头,让他们抬着儿子去一个叫做邪马塘的深水山塘里沉塘算了。
而抬着杨毓棻的那些人于心不忍,又不敢开罪杨德甫,几人思来想去之后,决定半路上找了个由头,故意把杨毓棻给放了。被吓傻的杨毓棻逃跑后,孤身一人连夜赶往芷江县城。
因为他知道母亲在县城里给人帮工,母亲一听丈夫竟然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也是悲从中来,在哭泣之后,两人还是要为未来打算,后来母子二人就过上了母亲给人帮工,儿子给人放马的日子。
算来也是因祸得福吧,由于杨毓棻的养马经历,让他成为了一名十分优秀的骑士。这也是后来杨毓棻从军之后能快速升迁的原因之一。经过无数次的战斗磨炼,杨毓棻一路升迁,最终混成了一名将军。
混出头的杨毓棻自然不会忘记相依为命的母亲,当他升迁为团长之后,就把母亲带来身边照顾着。
旧社会穷苦人家
1923年,由于杨毓棻驰援蔡锷有功,在他回师芷江之后,很快就被封为湖南暂编陆军第一师第十七旅的旅长。喜上加喜的是,当年刚好是杨毓棻母亲的五十大寿,为此他特意在沅郡中学里为母亲举办了一场寿宴。
作为杨毓棻的结拜兄弟,贺龙自然不能缺席,此时的贺龙已经担任了川东边防军警务旅旅长一职。席间,贺龙端着一杯酒走到杨毓棻母亲面前,十分动情地说道:
“我和杨毓棻是结拜兄弟,他的母亲自然是我的母亲,如今我由于军务时常在外,不能给母亲行孝是我的不对,如今母亲五十大寿,在这里儿子给母亲祝上一杯酒,望母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老人笑着接过酒杯之后,贺龙立马双膝跪地,对杨母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杨母见一名旅长晚辈给自己行如此大礼,感动得热泪盈眶,把杯中酒一饮而尽之后,立即把贺龙扶起,说道:“不知我家毓棻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能和你结为异性兄弟,我这为娘的十分高兴。”
说把她又把杨毓棻叫了过来,然后对杨毓棻说道:“你们既以兄弟相称,以后的路还很长,有什么矛盾一定要摊开来说,要以诚相待,一定要相互照应,万不可做背信弃义的事。”
杨毓棻和贺龙两人闻言无不点头,连连称是。
汝子就是吾子
英雄命短,杨毓棻虽然作战英勇,为人仗义,但还是无法躲过疾病的摧残。
1924年7月,杨毓棻因病在芷江去世,时年29岁。听闻杨毓棻病逝,贺龙还没来得及动作,当地一个名叫蔡矩猷的军阀就打算跑来对杨毓棻来个掘墓鞭尸。
军阀
原来这个军阀在当地发展势力时,跟杨毓棻闹下过矛盾,两军时常交战,但每次都是杨毓棻打赢,他总是屡战屡败。
因此蔡矩猷对杨毓棻恨之入骨,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拿命数安慰自己,说:“我姓蔡,他(杨毓棻)姓杨,那不就是羊吃菜嘛,命中克我。”
如今杨毓棻病逝,担任营长的侄儿杨永清又带着部队离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放在蔡矩猷面前,他自然不想错过。
于是蔡矩猷放出狠话来,说要带着部队杀来芷江,然后把杨毓棻的遗体分尸,把骨灰给扬了,如此一来才能报自己战败的仇恨。这杨毓棻的亲戚朋友一听,顿时都吓得不轻,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
当时担任川军旅长的贺龙听闻了兄弟病故的噩耗,还知道了蔡矩猷要搞事情,于是马不停蹄地带着一个营的人马,从贵州铜仁部队的驻地赶到芷江,给兄弟杨毓棻吊唁。
蔡矩猷听说贺龙带着人马赶来了,吓得尿往裤裆里窜,他知道自己不是贺龙的对手,又放出话表示之前所言就是戏言,不当真。
贺龙:四川陆军暂编第9混成旅旅长时期
之后,杨毓棻的葬礼如期举办,由湘军的师长贺耀祖来主持,而当时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也致电哀悼称:
“杨毓棻死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消息传来我万分悲痛。杨毓棻自任职以来,一直任劳任怨,安内攘外,功勋卓著,如今病亡,特准追赠杨毓棻陆军中将之职位,让军务司从优议恤。”
随后贺龙更是亲自带兵,一路把杨毓棻的灵柩护送到了芷江县城郊七里桥畔的荷花塘安葬。杨毓棻临终前留下遗言:“把武器装备一部分赠予贺龙。”
但杨毓棻没想到的是,他刚去世,侄儿杨永清就带着他的部队离开了芷江,占山为王去了。办完了兄弟的后事,贺龙强忍着悲痛,不断安慰着他的家人,还把身上仅有的三枚银元宝和一件丝质蚊帐送给了杨毓棻的家人。
同时嘱咐其遗孀:“无论你今后遇到什么困难,只管来找我,我一定帮忙!”
芷江县城郊七里桥
杨毓棻幼年家庭不幸福,所以特别看重自己的儿子,如今撒手人寰了,儿子杨荣柱却不到三岁。于是杨毓棻在病重期间,曾托人给贺龙带话,希望贺龙到时候帮忙照顾年仅三岁的儿子。
贺龙知道后,于灵前发誓:我一定把杨荣柱当亲儿子看待!
自那以后,杨荣柱便一直叫贺龙为爸爸。
一诺千金重
杨毓棻离世了,但亲人还要继续生活,他的妻子和儿子相依为命。
杨毓棻的妻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安排他上学,教他做人的道理,等到杨荣柱长大之后,就把他父亲的事迹说给儿子听,自然而然,也包括了杨毓棻和贺龙的兄弟情义。
就这样,杨荣柱从很小的时候,就对贺龙产生了崇拜心里,他一直期盼着有那么一天,能和贺龙见上一面,看看这位创造各种传奇的“爸爸”。
贺龙:长征结束时期
1949年9月,杨荣柱从报上得知了贺龙身在北京,他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在北京见到了贺龙。
贺龙见到杨荣柱时十分激动,赶忙跟大家介绍:“他就是我兄弟杨毓棻的儿子啊,多年没见了,想不到都长这么高这么大了,你跟你爸真像啊”。也是贺龙这几句短短的话语,顿时让杨荣柱感到了温暖。
他三岁没了父亲,20多年来,从没有感受到父爱的温情,在这一刻,杨荣柱的眼泪掉了下来。当时国家刚建立,贺龙的工作十分繁忙,看着儿子哭了,想到英年早逝的兄弟,贺龙赶紧拉着杨荣柱坐下,开始聊起了家常,整整谈了一个上午。
期间,贺龙对杨荣柱说:
“湘西那块地,出了很多本土的人才,比如你父亲杨毓棻,比如粟裕,再比如滕代远等人。他们都是你学习的对象,你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做派,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顿了顿,贺龙接着跟杨荣柱诉说了自己当年和他父亲的过往,说他们如何并肩作战,如何相互提携,如何相互合作,又如何畅谈到深夜的。
粟裕大将
两人在这一次见面之后,杨荣柱就和贺龙分别了。临走的时候,贺龙还和杨毓棻约定,以后一定要时常聚一聚。
但可惜的是,这一次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因为没过多久,贺龙就在十年浩劫中去世了。
结语
所谓“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人命贱如狗,何况一句人言呢?蒋介石前脚和张学良拜把子,后脚就把人家关了一辈子,连国民党委员长都是如此,有多少人会在乎一个死去多年兄弟的灵前话语呢?
但贺龙记住了,并且做到了,一句“你儿子就是我儿子”,既然说出口,那就要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