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散语】周继坤︱又闻粽子香
文/周继坤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有白水粽、红枣粽、赤豆粽、蚕豆粽、花生粽,也有火腿肠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肉丁粽居多。糯米及粽子馅也是提前预备好的。
小时候,河边长着密密的芦苇。春末夏初,是芦苇长得最旺盛的时期。每根芦苇都高高细细,苇叶又宽又大。它们长在河边,看似挨挨挤挤却又排列有致。翠绿翠绿的芦苇组成方阵,风吹过来,时起时伏,像绿色的波浪。那时候,母亲从不让我一人到河边打苇叶。其实,打苇叶并不很难。当我背着满满的一小筐苇叶回家时,乡亲们都逗我说:“呦,倒会干活了,等你家包好了粽子,我们就去吃啊!”我当时很害怕他们去吃,就说:“不行!”回到家后,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说:“不能这么说。你就说,都来我家吃吧!”后来,我家包粽子的时候,我逢人便说:“到我家来吃粽子吧!”
每次我打回的苇叶大多不合格,母亲总要精挑细选。她从大大小小的苇叶中选出又宽又长的,有的上面还有一层细细的绒毛。挑出一摞摞上好的苇叶,然后放到清水中浸泡。泡好的苇叶更碧绿、更柔软、更有弹性。后将煮过的苇叶从锅里向外捞的时候,苇叶会发出一种淡淡的、天然的清香。
包粽子一般都是女人们的事。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包上整整一天。先搭叶、放馅,后包起来、捆好,一个个圆圆鼓鼓的粽子就算包好了。不同的人包出的粽子形状也不同:有菱角形、有草把头,一个个胖乎乎的,很严实。包粽子的人都很专注、认真,那庄重的神情传达着农家人对节日最朴素的情感和虔诚。她们一边包一边拉家常,说着地里的活,说着谁家的孩子有出息了,说着需要送的亲戚邻居,时不时地还数数包了多少。那场景好温馨,以至于多少年后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包好的粽子装满整整一大锅,放满水架上木柴蒸煮一番。折腾一晚上,在困乏的状态下,一闻到那粽子的香味,一家人顿时都没有了困意,齐刷刷地围拢在灶台旁。于是,家里的大盆小盆、大篮子小篮子里都是粽子,满屋飘香……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如今,母亲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每到端午时节,我都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对我的呵护;想起母亲独自包粽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的场景。那份欢乐、那份高兴、那温馨的时光,是我最幸福的记忆,让我铭记心间难以忘怀!
又是一年粽香时。吃着凝聚辛劳浸满苇叶清香的粽子,让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勾起了对儿时岁月的回忆;又闻粽子香,逝去的时光已经不再回首,当年的芦苇也不多见了,但温暖和亲情仍在。
作者简介
周继坤,男,1967年12月出生,2001年7月入党,1991年10月参加工作,现在盐城市大丰区公安局白驹派出所工作。业余热衷于新闻、文学写作。1985年以来,先后在《农村青年》、《农村工作通讯》、《农家致富》杂志和《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经济报》、上海《城市导报》、南京《周末》报、《江南时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东方生活报》、《鹿乡文艺》、盐城(大丰)电台、电视台以及神州瞭望网、中国江苏网、江苏荔枝网、扬子晚报网、现代快报网、美丽江苏网、金丰廉韵、人民作家、大丰文艺、大丰之声、大丰热线、诗画大丰等新闻媒体、网站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上千余篇,并有30余篇作品获奖。代表作品有《寄语香港》《守望麦香》《爸爸心底的笑》《老槐树下的变迁》《河水井水自来水》《心中的丰碑》《白驹王老九卤菜店》《漫游中华水浒园》《水浒传中矮脚虎与范堤酱鸭的渊源》《和谐警营中的“绿叶”》《家乡的路》《白驹胡氏茶食》《又到一年寒衣节》《阅读,使我爱上了写作》《生活中的“必修课”》《派出所的年夜饭》《难忘的一次接处警》《微信拜年更时尚》《母亲》《我愿终生以书为伴》《翻开我的剪报本》《穿行在油菜花里》《白驹茶食:金刚脐》《白驹砖桥茶馆》《走进秋天》《水浒街头臭干摊》《高铁---唱响新时代最强音》《在书海中畅游生活》《“水浒之家”品早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