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失败是让孩子失去犯错的勇气(写给家长和老师)

孩子犯错是常事,大多数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会火冒三丈,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对于孩子的“不知错而为之”,家长会厉声指责,教训孩子,希望他们以后能杜绝,少走弯路,少吃亏;对于孩子的“明知错而为之”,家长更会大发雷霆,表现出失望和不耐烦。其实,“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犯错”妖魔化,而让孩子失去犯错的勇气,同时失去成长的机会。

在拥有最多可能性的年纪,因不敢犯错而原地踏步

家长对孩子的“错误”抱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不去安慰,反而出言讽刺,这会让孩子将“错误”视为一件羞耻而丢脸的事情,渐渐地,孩子会因畏惧犯错而不敢再轻易尝试,最终在平淡与平庸中失去更多可能性。

家长对孩子犯错施以情绪化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犯错大惊小怪、厉行严惩,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他们,去告知他们错在了哪里、怎样补救。更要命的是,有些家长,对自己的错“睁只眼闭只眼”,对孩子的错却“锱铢必较”。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对“纠错”毫无益处,反而会严重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亲近感,更会让孩子心生委屈,久而久之产生叛逆心理,越走越“偏”,一错再错。

世界无常,我们无法控制。一味地让孩子避免犯错无法帮他们躲过未来的风雨,反而会让他们丧失自己“站起来”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避免犯错,而是让他学会纠错,得以从容应对未来生活中的一切失误;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畏惧犯错,而是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去跌倒,帮助他站起来,他才能去往更远的地方,更广阔的天地。

给予孩子犯错的权利,帮助他在犯错中成长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聪明,十全十美,希望他们永远做一个乖孩子。然而,这样充满爱意的愿望其实也是错误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孩提时代多犯一些错误,父母对此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小时候犯错是为了保证孩子在踏上社会后少犯致命的错误。

当然,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指违法乱纪等原则性的错误,而是孩子在求知过程中因认知能力的稚嫩导致的失败、经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弯路。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以前历经了无数次失败,也可以说是犯了无数个错误,才使他最终“悟”出了“钨丝”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发明了电灯。

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父母应给予孩子犯错的权利,帮助他在犯错中成长。

1.让孩子在犯错中学会担当

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让孩子直面后果,帮助孩子在后果审思中明白所言所的带来的弊端,所造曾的伤害,从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担当。

2.让孩子在犯错中吸取教训

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如何错了,从而吸取教训,下次规避。

3.让孩子在犯错中发挥潜能

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并鼓励孩子不断改进方法,提高自我,这样不仅能避免再错,还能基于对错误的认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创造更多的可能,完成自我实现。

4.让孩子在犯错中越挫越勇

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传递给孩子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观念,并且鼓励和支持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与避免再次犯错,因为改过的过程其实就是勇敢地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坚定自己的毅力的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孩子犯错,父母可以采取这些对策

第一,你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对于孩子的错误和缺点,要做到心平气和地沟通,让孩子认识错误的后果,并帮助孩子找到弥补错误的方法,这才是帮助孩子真正改变错误的途径。尽量向孩子说明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什么是他不该做的;接着,和孩子商量,如果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该怎么处理。

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后,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犯什么错该受到怎样的处罚,他就不会因为无知、猜测而做出错误行为,从而有效约束孩子的行为。

第二,你需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

生活中,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犯错,很喜欢为孩子寻找借口,例如孩子还小,不懂事,却不知道这种姑息迁就,把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会使孩子做了错事还若无其事。当孩子再犯错时,他就会否定自己的错误行为,还会把错误行为合理化,更会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以推卸自己的责任。

因此,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指出他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造成别人的损伤,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事实上,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弥补联系起来,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要他进行弥补的建议。同时,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看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比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应该立即告诉孩子:“你看他都受伤了,该有多疼啊!”然后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父母不要跟孩子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而应及时引导孩子弥补自己的错误,因为拖延只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第三,你要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义务帮助孩子弥补错误。但这还不够,父母还需要让孩子参与到弥补错误的“行动”中来。这样做,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只是做错了这一件事,而不是父母不喜欢我,不愿意帮助我。在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弥补的办法,这将促使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你可以再提出一些弥补的办法来引导他。比如,孩子把小伙伴的玩具弄坏了,那么你要让他明白,这样的后果是由于他的过失才造成的,并帮助他承担责任,和他一起去买玩具赔给小伙伴,并且向小伙伴道歉。

孩子犯错时,优秀的父母只说这八句话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而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不妨可以一试。

问题1:“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问题2:“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问题3:“你想要怎样?”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问题4:“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问题5:“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问题6:“你决定怎么做?”

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问题7:“你希望我做什么?”

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问题8:“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关于迁善改过的名言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曾参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钱学森

永远不要因承认错误而感到羞耻,因为承认错误也可以解释作你今天更聪敏。

——马罗

当一个孩子意识到他不仅有坚持真理的权利,而且有犯错误的权利的时候,他就已长成了大人。

——托马斯·萨斯

一次小小的失误也许会防止重重的跌落。

——托·富勒

犯错误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

——卢那察尔斯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