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写信寄哀思 赓续奋进传薪火
高校学生写信缅怀革命先烈 |
文/羊城晚报记者 符畅 通讯员 廖培金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实习生 单宇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字字深情,缅怀先烈。
“没有你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一封给烈士的信件中,如是写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清明节期间,广州创新推出“信邮哀思”非现场祭扫服务,倡导市民以邮寄书信方式祭拜先人。今年清明,广州继续推广“信邮哀思”服务,其中有不少信件被寄往银河公墓的烈士墓前。
写信人
用传统方式表达缅怀之情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大二学生罗嘉萍是学校青马班成员,此前学校组织青马班到银河公墓开展扫墓活动,了解到广州提供“信邮哀思”服务,罗嘉萍便主动加入进来。
“在信中,我首先表达了对先辈们的思念。然后告诉他们,我将如何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罗嘉萍说。
以前通过学党史、看新闻、参观烈士陵园,罗嘉萍了解过一些烈士的故事。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广州“文总”六烈士。“他们那么年轻就能置生死于度外,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很伟大,很佩服他们。”她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不论做任何事,都应该传承和发扬广州“文总”六烈士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际上,广州“文总”六烈士与中山大学渊源匪浅。其中,温盛刚是中大的代课教师,谭国标是中大高中部的毕业生,郑挺秀是中大经济系的毕业生,凌伯骥、赖寅倣两位是中大社会系的在读学生,何仁棠是中大经济系的在读学生。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大学子。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生李胜楠表示,此前,学院师生以广州“文总”六烈士的英勇事迹为题材,创作了红色革命历史剧《铁流》,生动地还原了广州“文总”六烈士的英勇故事。今年清明节前,学院师生又通过手写“深切缅怀广州'文总’六烈士”的信件,追思革命英烈。
“写信是人们很传统的交流方式,以信件寄托哀思,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心中的缅怀之情。”李胜楠说。
“革命先烈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献身,将自己的青春与祖国命运相结合,他们是我们一生的榜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专业硕士生陈代诗也表示,他将传承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并将其融入到学科建设中,为考古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送信人
努力成为优秀红色传承人
对着烈士墓碑,恭敬地鞠三个躬,再将过塑好的信件,轻轻放在墓前……3月31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四学生陆炜聪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参与到了“信邮哀思”的送信服务中。
“我是怀着一种肃穆的心情来送信的。对我来说,这不仅是缅怀先烈,更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他说。
当天,陆炜聪将信件送往广州“文总”六烈士的墓前。这里勾起了他的回忆:“我入党宣誓的时候就在这里。如今站在同样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重温了一遍入党誓词。”
对银河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杨昕(化名)来说,给烈士送信的过程让她感到自己是一位“使者”。“让烈士们知道,还有很多人记得他们,在弘扬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她说。
出生于1997年的杨昕,去年入职银河烈士陵园管理处。杨昕主要负责接待前来参观的团体,并负责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在这么多烈士故事中,最让杨昕感动的,也是广州“文总”六烈士的故事。“我和他们年龄相仿,甚至比他们中的部分人还要大一点。我时常想,如果我身在那个年代,会不会和他们一样勇敢,作出同样的选择。”说到这里,她红了眼眶。
清明节期间,杨昕比平时更加忙碌,但她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她表示,自己会继续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红色传承人。
知多D
“文总”六烈士
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左翼文化组织,成立于1933年4月。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国民党当局不顾国难当头,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并在大城市实行白色恐怖,中共广州地方组织迭遭破坏。
在此严峻形势下,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领导的广州“文总”积极组织团体、创办进步刊物、创办中大抗日剧社等,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救国主张。1934年1月底,他们被国民党统治当局逮捕,同年8月1日被集体杀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是为“文总”六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