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哺育孩子成长的贴心园丁 —殷切寄望篇

父母是哺育孩子成长的贴心园丁

——殷切寄望篇

树   丁

尽人皆知,父母之爱是贴心沥胆的爱,诚挚而真切、无私且无悔。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无不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与哺育中发轫、启航、进取、向上的。

我是老大,传统中的家往往对老大的寄望比较高远和殷切。可我和爸爸、妈妈父子一场、母子一场,至今遗憾的是:他们在世时本该多多地陪伴他们渐渐老去,同他们一起回忆过往,议论当下,谈论柴米油盐和电视里的家长里短。可我没能做到。比起兄弟姐妹,尤其是老二和老四,我是做得最不济的一个。

当然,爸爸妈妈的开明、慈爱和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本性真情,一直对大儿子少壮离家求学、工作,以至成家立业,除了理解、支持、帮助还是理解、支持和帮助,没有半点的埋怨和挑剔。每每回到二老身边,尤其是过年时,总是最阳光最开心的笑脸。所以给我这个离家在外是常态的孩子,养就了一种“心安理得”的坦然。就是在二老分别抱病卧床、兄弟姐妹轮班伺候左右时,两位老人也很少敞开话题谈自己的病,谈自己的晚年。只谈自己的身世,只关心儿女和儿女们的孩子,没有一点是给儿女增加负担的要求,哪怕是意愿上的一丝流露。这也是二老善解人意的母慈父爱。因为他们很面对现实、体谅儿女们有的下岗、有的内退、有的退休的处境和经济实力。

现在想来,做为坚守故居的老俩口,推开朴素平静的生活表面之门,里面满是老夫老妻的相互扶持和关爱。反倒是对儿女们的工作、生活和隔代子女的关照等,是他们操心不止的心事、大事。随着年寿的逐渐增高,他们才渐渐地用关心自己取代了关注儿女,渐渐地看透了儿女“不在身边”的现实,看开了社会进步所形成的原生家庭必然蕴育出一个个新生家庭的传宗接代过程,所希望的不过是儿女们有空时,常回来陪伴陪伴、说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说说自己喜闻乐见的窗外琐事。正如父母在世时所说,人啊,就这么一辈又一辈的,从古传到今。也正因为这样,儿女们才在二老撒手人寰真正的别离之后,愈发地感到:对父母的亏欠真是太多、太多,无以回报。尽管父亲走在八十四岁、母亲走在八十七岁,可还是随着离别后的时日积累,回忆自己在成熟、成长的过往中,不断享受到的母慈父爱而懊悔和愧疚。每当面对老照片中的父母,把我们五男二女的一班手足,健康快乐地哺育长大,上学、工作、成家。又在历经解放初期的物资匮乏和后来三年自然灾害中不断添人进口的生活环境里,仅靠父亲最高时的每月66.5元的工资和母亲的辛劳勤俭,该是怎样的生活智慧和怎样的信心与办法啊!诸多难处才得以不断克服啊!正是父母的生活进取和含辛茹苦,正是无尽的母慈父爱不断化作言传身带,才有隋家孩子在桦皮厂镇品行出众、成绩优异的口碑。

记得1964年八月面临的开学季、开学缴费的事已经困扰父母到了千方百计的程度,兄弟姐妹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这么多份都要缴。爸爸的当月工资早已被新学期的各种准备消耗殆尽。借!那是下下策,父母压根就没做这种考虑,最终还是决意卖掉满心为过年而精心喂养的猪。虽有许多年的时光剥蚀,可妈妈当时的表情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当猪被买家抓捆装车拉走后,妈妈则蹲在灶台前擦拭泪水,一边“私下”包好拿在手里的钱,一边唠叨“你们这帮正长身体的冤家,本想养这口猪给你们好好补补,而眼下除了火烧眉毛顾眼前,还有啥招?”。当然开学以后,有的得到了学校的减免待遇。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加上这些年儿女在对下一代早育早教、智力开发上的协助和参与,遥想到自己当年,父亲托文化站站长带我到站里学唱歌、学画画、学在众人面前说话等等……横跨了半个多世纪后才算真正明白:父亲当时的用心该是多么的高远和殷切啊!

母爱的细致、宽宏和敦厚,包涵着体贴和温馨;父爱的睿智、带动和深沉,满载着关照和寄望。这些父母之爱有哺育孩子们成长的源源给与、也有保证孩子们健康发育的殷殷关切,有如阳光和雨露,这对后辈的孩子们来说该是多么深远厚实的恩泽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