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嚣着过6·1的大人,是否欠孩子一句对不起?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六一儿童节这天,正好是周末,但如往常一样,没有纵容自己赖床。
想想,其实就连能够名正言顺过六一的孩子,也未必就能每天肆无忌惮地赖床,作为需要独立奋斗、经营人生的成年人,又有什么资格赖床?
把厨房客厅卫生间打扫了一下,去公司处理了一些事情,然后赴约去国博看展。
和怀孕五个月的宝姐姐及她的丈夫在看展间隙,坐在休息区的长椅上,我咕嘟咕嘟地饮下一大口可乐,她忽然若有所思地看着我说,真想不到,原来你也喝可乐啊。
这个问题瞬间让我哑然,不知如何回应。
或许一直以来,我给人的印象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拒绝一切平庸与鄙俗,尤其是,不愿随大流,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平常人。
而在她心目中,可乐就是一种「人云亦云」的事物典型。
但事实是,我不仅喝可乐,而且对可乐爱得深沉,尤其是炎炎夏日,没有比可乐更让人身心舒畅的解压良药了。
我不仅喝可乐,还喜欢在睡觉的时候蹬被子,在被人恭维的时候暗暗窃喜,在见到看不惯的事情时会在心里默默翻白眼。
如果知道这些,她是不是会更加感到惊讶?
我会因为她对于我的错误评估而失望吗?不会。
就连我自己,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去接受,或者说得确切一点,不愿意去袒露这样的自己。
*
因为写作的缘故,很多人对我会有一种刻板印象,但文字是带有欺骗性的,这种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自我,也未必就不是真实的自我,但它一定不等同于全然的自我,最多只能算是我人格的一个侧面,然而许多人会盲目地划上等号。
这或许也是许多公众人物,希望与大众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神秘感的原因,因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在生活的放大镜与显微镜的轮番扫射与检视之下,没有人能彻头彻尾地光鲜亮丽。
但从前的我,是乐意去「伪装」的,去「适应」他人的目光,去「迎合」他人的「审视」,然而这终究是一条走不长远的路径。
文字当中的你,读者眼中的你,不同的读者眼中的你,朋友眼中的你,亲人眼中的你,同事眼中的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和审美体系,过度关注他者,迟早寸步难行。
唯有接受最真实、最本质的自我,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里,那一条不会被埋没的道路。
关键是,因为下定决心做自己,所以自负盈亏,进退之下,与人无尤,没有找借口的理由,孤军奋战,赢也赢得风光漂亮,输也输得心服口服。
一次作家乔叶的新书分享会上,她说,在我写作的初期,我一直都在努力清除自己身上的「地域特征」和「性别特征」,不愿意别人一看到自己的作品就会说,啊,她是河南的,啊,她是个女作家。
但是现在,她开始接受自己身上的地域性与性别特征,为什么呢?她说因为这是你永远无法规避的,因为它们内化在你的血液里面,像一种精神基因,你未必是不愿,你是不能,而且越是到后来,这种特征越是如影随形。
我深表赞同,这和我们与自我之间的徘徊与周旋,不是异曲同工吗?
前段时间在某本书里读到这样的话——
你要接受你自己认为的你,和别人眼中的你存在差距,以及你渴望表现出来的自己,与你真正表现出来的自己,也存在差距。
接受你的水到渠成,和接受你的无能为力,是成长赐予我的,最直观也最深切的心灵启迪。
像辛波斯卡曾在她的一首诗里写的——
「我也许只是我自己/毫无惊人之处/也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无论再如何截然不同,最终,我们都不过只是食五谷杂粮、享七情六欲的寻常人而已。
After all, you are merely one of them.
接受这种现实并非一件多么千回百转、惨绝人寰的事情,许多人甚而会因此感到万分安心、轻松适意。
一定曾有许多人,渴望颠覆这种宿命,但最终得偿所愿了吗?未必。
哪怕他是卡夫卡、萨特,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文学或思想的世界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巨人,「一览众山小」,但是落实到生活的细枝末节,那些烟熏火燎,那些红尘滚滚,一样都不会少。
所以从容坦然地接受,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接受买回来的鲜花,任多么娇艳欲滴,过了几天也终会枯萎凋谢;
接受一本薄薄的诗歌,却没有几篇是你真的能够读懂的;
接受曾经很迷恋的一个人,原来私下里是另外一种样子……
接受自己的身高不如人意、接受自己的五官不够惊艳标致、接受自己的发质需要殷勤打理、接受别人能在假期飞去威尼斯而你只能任劳任怨地窝在房间里码字……
接受你在关键时刻哑口无言,一个人的时候脑海里却攻城略地;接受自己内心深深隐藏的虚荣,对于奢侈品的憧憬与渴望;接受你在一段感情中的卑微与怯弱,或者过分包容与隐忍……
接受,是为了给优化提供契机。
在一段感情中,如果对方对你的一些性格特点或者穿衣风格怀有抵触情绪,那么你是不是可以适当妥协,并尝试做出改变?而不是一味地我行我素,自我中心主义?
如果你觉得有这个必要,那个人也值得你这样做的话。
你看中了一款蒂凡尼项链,但是价格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有些昂贵,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在这个月的时间节衣缩食,然后等一段时间欢欢喜喜地把它戴在脖子上,意气风发地走入人群中?而不是一味地压制自己内心的这种渴望,拼命规劝自己,我不过是一个月薪几千的普通女孩儿,就算戴着蒂凡尼又怎样呢?未必就成了第五大道上的奥黛丽·赫本?
王尔德说,我唯一不能抵抗的,就是诱惑。
听起来是「油腔滑调」,但未必不是真理。
诱惑是用来抵抗的吗?诱惑能够抵抗得住吗?能抵制的诱惑,还能叫诱惑吗?
我反而觉得,人只能规避,自己本就不甚喜欢和在意的东西,对于喜欢和在意的——也就是诱惑本身,我们只能选择臣服,直到慢慢发现,这诱惑已经不再构成诱惑。
就好像,忘记一座山的最好方式,就是跨越它,让它被你遥遥地甩在身后。
*
无论是好是坏,接受是迈向更好的自己的第一步,因为至少在内心,你敢于正视它。
正视你的欲望,正视你的缺陷,正视你的平凡,也正视你的伟大。
正视你已经不是一个孩子的事实,并尝试着,去过好往后余生的每一天的每一寸时光。
把它当作上天赐予你的礼物,悉心呵护与珍藏,因为唯有它,真正属于你,别人偷不走,别人比不了。
之前在网上,有看到这样一句话——
你终于活到小时候最憧憬的年纪,却没能活成,那个你最期待的自己。
坦白地说,小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是什么样,所以便无所谓最期待的自己有没有让我失望。
即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未来我会怎么样,我最多能够知道明天,会和前同事看一场展览,然后和好友见面,我会尽量让自己显得平和、乐观、得体、安详。
我只能把握这么多,我只能保证自己不会迟到,我甚至不能够担保,明天会不会下雨。
而且,我还想说,虽然离想象中的优秀还有漫长的一段距离,但一直以来,哪怕偶尔沮丧颓废,但并未一味懈怠,始终都在尽心尽力地好好活着——
不过分怨天尤人,想要的东西,努力去得到,能争取一点,就争取一点,实在得不到,就挥手告别。
我仿佛没必要对从前的自己说抱歉,相信你也是这样。
毕竟这一路走来,大家都见证过许多的崎岖,大家都承受了许多的不易,所以对自己说一声,辛苦了。
睡一个好觉,明天依然是一个值得好好经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