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六气

治生札记--075


五运六气


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之防病治病经验,其核心理论为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不是中医理论分支,而是五藏六府、三阴三阳六经、十二经络等中医概念形成之基础。

一、五运六气不神秘也不复杂

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转变现象,六气是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和厥阴风木,源于太极阴阳之动态变化。

太极图为宇宙周期性变化之科学图式,宇宙间各种周期性变化,如从圭表影长和昼夜渐变等皆可自然形成太极图,表示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之节律。阴、阳代表气化运动两种象态:由衰到盛为阳象,由盛到衰即阴象。

古人把天地间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开阖”运动,又称“离合”“捭阖”“阖辟”等。一开一阖,化生万物。开阖之间有“枢”,太极之动有“开、阖、枢”三种状态。《黄帝内经》之《阴阳离合论》专门讨论这一问题:“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阴阳离合产生三阴三阳六气,“三生万物”是“六气化生万物”。《黄帝内经》言:“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其生五,其气三”,故“三生万物”之“三”不是天、地、人,而是“开、阖、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五运即五行,运和行都是运动变化之意。万物不可胜数,西方科学重在区分不同事物间物质形态之差异,中国古人更加推崇“智者察同”,察动态变化之同,根据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显示出之生、长、化、收、藏五个基本时态,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为符号之“五行”说。《汉书·艺文志》载:“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五气更立”就是“五运”。五行五运以象统物,执简驭繁,把握事物之动态规律。

二、五运六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地位

运气学说,是探讨自然变化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之学问。此周期性规律,乃基于自然界六气六律和五气更立之六、五节律,即五运六气节律。运气学说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间动态节律之同步和谐,是人体健康之基础,天人合一失调乃一切疾病之根由。

特别指出,在运气学说中,尽管气候对疾病有重要影响,但气象、物象、脉象、病象均受五运六气节律影响,气象和疾病是平行相关之两个方面,不完全是因果关系,病象、脉象可单独或在气象之先出现,故五运六气不是源于“古人对气象变化规律之总结”,不宜定义为“古代医学气象学”。同时,古人在论述五运六气时,常常联系天文,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古人只是借天象标示五运六气。事实上,天文是符号,是工具,不是由天文决定五运六气。

远在伏羲时代之前,中华先民对“天道”认知已达到相当水平。古人讲“天”,指大自然。上古先民通过观察日影和天体运动之变化轨迹,产生了太极和河图等图形。伏羲时代,形成以太极、阴阳、四象和先天八卦等为主要符号之八卦文化。八卦文化,表达了古人对“天道”之认识。

尽管伏羲时代比炎黄时代早得多,但后人把文明源头定于炎黄而非伏羲,可见炎帝和黄帝时代之文化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黄帝文化重要标志是“黄历”之制订。黄帝通过“伶伦造律吕”,用标准十二音阶乐管进行“飞灰候气”,发现十二气之时间规律。因“飞灰候气法”难度极大,古圣先贤以天象为记载乐律之符号,故称“天文”。《说文》称:“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十二气为万古不变之时间单位,故称“律”。十二气纳入六气系统称“六律六吕”,也称“十二律吕”,“以调气候,以轨星辰”,而不是从天文得出十二气。

中国“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体学。人们察天文知时气。顾炎武《日知录》记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于是很少再去候气。天文兴,候气废。十二气天文表达产生“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名称是天象之象形符号,十二气从地下候气测得,故称“地支”。十二地支决定一年十二气和十二个月;十二律吕与八方结合演变为二十四节气。

以气乐之律定历法,故称“律历”。“乐律”是中华先民之伟大发现,是人类之大智慧。中华文化崇尚“和”之思想也源于乐律。“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大乐与天地同和”。六律六吕成为中华先人建立各种理论和制度之渊源。《史记》载:“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六五相合,产生六十甲子。以六十甲子为计时符号编成之历法,是五运六气历。

东西方“文明”标准不同,西方文明社会标准主要看物质生活,中华文明标准是看对自然界“律”之认知。炎黄完成了对十二律吕之把握,是中华文明时代之始。“黄历”即“黄帝之历”,它确立了中华文明之核心。

“乐律”是中华先民之伟大发现,是人类之大智慧。五运六气就是研究如何“与天地同和”之学说。

《史记》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五运由察天象而定时位,故代表五运(五行)之符号称“天干”。运气学说以“五音建运”,故五运也需合乎乐律。黄帝时代在对宇宙自然六气十二律和五运周期认知基础上,完成了阴阳五行理论之构建。《汉书·艺文志》载:“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

十二律吕不是由某个或某几个星座作用于地球产生,而是整个宇宙与地球相应之综合结果。研究天地、天人关系最可行也是最正确之方法,是观察地球上各种物象和人体各种感受,总结和把握其变化规律。中国古人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天人相应”规律,产生了“天人合一”理念。从宇宙中一个个星球实体去研究天地、天人关系,永远找不到十二律,也永远产生不了“天人合一”思想。共同之祖先观念,首先是共同之文化观念。最突出是律历,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之阴阳五行思想和天人合一追求。

《黄帝内经》植根于黄帝文化,《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传承发挥了炎黄文明五六之律,凝聚了黄帝时代文化精粹,是黄帝文化活化石,故能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之钥匙。

三、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之地位

中医理论基本上建立在五运六气之上。

中医理论基本模式是阴阳五行、藏府经络。中医阴阳学说,由阴阳离合运动产生三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气,又称“六经”。六经理论是中医学核心理论之一,指导临床意义巨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统方成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调阴阳基本大法是“七损八益”。《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载:“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不懂开阖枢六气,就不知什么是“七损八益”。近年来,因马王堆出土医简《天下至道谈》列举了古代房中术七损八益,人多以为七损八益为房中术专用术语。其实不然。从三阴三阳开阖枢方位图可知,“八”是东北方,相应于初春,阳气正由一向三,渐渐生发(益);“七”是西方,相应于秋天,阳气由九到七,不断收降(损)。调阴阳时先要了解阴阳所处时位和趋向,譬如春夏两季要顺从和帮助阳气生升成长,所谓“春夏养阳”就是“益八”;秋冬两季就要顺从自然收降规律,帮助阳气收藏,所谓“秋冬养阴”就是“七损”。

五运六气强调动态、时态,天人相应之关键,是把握天地阴阳动态节律之盈虚损益关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和“七损八益”等,都是对天地阴阳动态变化盈虚损益之描述。中医藏象学说“各以气命其藏”,天有五运六气,故人有五藏六府。五运六气代表时态,故《黄帝内经》谓“藏气法时”。“藏象”理论言五运六气之动态变化在人体表现之象。十二经络以三阴三阳命名,且早期出现“十一脉”,可见其理论基础亦是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理论用于疫情预测,凸显中医学疫病预测之特色优势。正确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可为疫病预测和疾病防治提供重要参考。但运气有常有变,《黄帝内经》讲“时有常位,气无必也”,因而五运六气“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社会上有些用五运六气进行疾病预测之人,往往简单化、机械化、绝对化,把运气预测神秘化,造成人们对运气学说之误解。

中医切脉,首先是看人体天人相应之状态,而不是诊断具体疾病。中药讲究药性,药物归经归的主要是三阴三阳六气,是辨药物阴阳气化属性。这是从中华文化天、地、人、物大一统观念建立之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之产生,与五运六气有直接关系,不同运气背景产生不同学术理论,形成不同学术流派。从运气学说入手,可澄清中医学术中大量历史悬案。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主导思想方法客观辩证,曾用大量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证明了五运六气周期规律之存在。临床中,应用五运六气,对疑难杂症甚至急危重症救治,都显示出难得之疗效。故正确认识中医理论与黄帝文明之密切关系,正确认识黄帝文明科学内涵和科学高度,将改变人们对中医学理论之偏见,也给国人带来自豪和自信。


五运六气具备科学基本属性,且极具前瞻性。五运六气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与太阳系天体运动引发太阳特别是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影响有着紧密关系,是科学严谨之“气候医学”。

1 五运六气起源与本质

包括六气之主气、客气及司天、在泉,五运之岁运、主运、客运及太过、不及等主要概念。

1.1 六气

六气以大寒为始,把一年分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年年不变。客气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故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一样,客气则不同。

1.1.1 主气

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时其赤道与黄道之夹角不断变化,使地球上某一点受太阳辐射之面积随之不断变化,由此产生四季。中国古人又把四季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或六气,这六气就是五运六气之主气。

1.1.2 客气

为何客气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这正是五运六气千古之谜症结所在。虽然,地球上某一点在每一年同一节气受太阳辐射之角度与面积相同,但其辐射性质与强度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太阳本身抛射之物质、能量、信息性质与强度在黄道上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而变化,这种性质与强度变化有一定规律,就是太阳黑子运动周期,经过研究,太阳黑子运动周期是造成客气位移之原因。

太阳黑子成因主要是大行星对太阳引力作用造成,爆发在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与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两个时候。为更好说明问题,把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汇合称为事件一,用“R1”表示;类地行星和木星汇合称为事件二,用“R2”表示,周期次序用罗马数字表示;太阳与汇合后大行星之间连线称为“太阳黑子矢量轴”,用“S↑”表示,S↑是由等离子体、氢氦原子、分子、中子、引力场、电磁场及各种射线集合而成,真实存在,性质与强度随大行星运动不断变化。主要由于太阳黑子漩涡方向相反而造成R1与R2S↑向心性方向相反。

R1与R2各自周期都是22年,R1与R2相隔11年,R1Ⅰ与R1Ⅱ和R2Ⅰ与R2Ⅱ各自在黄道面相当于提前240°,如图1所示,O点为太阳中心,假设R1Ⅰ发生在黄道A点,那么R1Ⅱ就发生在B点,其R1ⅠS↑与R1ⅡS↑逆时针形成240°夹角;而R2Ⅰ发生在D点,R2ⅠS↑与A点R1ⅠS↑向心性相反。 R1ⅠS↑、R1ⅡS↑与R2ⅠS↑都相距480°,因其向心性相反,所以将DO延长与黄道交点为E,E与A点的S↑向心性相同,A与E点S↑相距660°。660°/ 11=60°,正好为一气在黄道上所在角度,此即客气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之原因。

主气在黄道上,三之气称司天,终之气称在泉;S↑逆时针位移与司天、在泉形成夹角度数(六气)就是客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客气轮回到十一气时,R1ⅠS↑在六气模型中消失,R2ⅠS↑在D点反向发生,使得六气继续轮回。

1.2 五运

五运主要或称简化阐述类地行星运动规律,通过火星、地球、金星运转图(见图2)、角速度公式(φ=ωt)可知,每隔2.2年或504°地球与火星相汇一次,相汇后1.1年火星处216°位置,地球在以太阳为中心黄道上与火星相对。

以10年为期,地球与火星相汇第一年在1位、第三年在2位、第五年在3位、第七年在4位、第九年在5位三星相汇。而第二年地球在A点,火星在4位

四 B 5

六 C 1

八 D 2

十 E 3

这样就得出地球五运,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运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点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也就是说,五运是通过类地行星主要是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主运,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客运,与主运类似,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不过它是由年干决定初运,而不同于主运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运。在12345点上称太过,在ABCDE位上称不及。

2 中医气候医学模型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破解,就会发现:五运六气是通过综合太阳系天体运动因素,来把握其对地球气候影响规律,从而对疾病加以防治之中医学理论,属于中医“四部五论”框架结构藏象论一部分,当然与经络论、形器论、阴阳论紧密结合。

从藏象论角度把人体视为一个气候系统,并与地球气候系统相关联。所谓气候就是风热(火)湿燥寒,其气象基本要素是气压、温度、湿度,“故其生五,其气三”(《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应用则“六气标本所从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应用并不像西药一样取其“有效成分”,而是从形器论出发取其象,结合藏象论取象比类,结合经络论归经。

在五运六气气候医学模型中,六气主气与客气少阳与太阴易位,这是客观规律造成的,通过这一模型“开阖枢”“参数”调整完成易位(因不涉及该文主题则另文叙述)。

气候医学构建了一个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六十甲子数学模型,不仅用来纪年,也用来把握地球与人体气候。

人是自然之一部分,必然遵循自然规律,这才是“天人合一”之真正内涵,与系统论共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3 气候医学未来展望

3.1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破解,就会发现:五运六气医学理论模型,临床验证准确有效,符合客观规律。那么,这一符合客观规律之模型背后必然蕴涵着机理。这一机理应是,太阳在其耗散过程中有自组织行为,太阳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与地球上生命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3.2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破解,就会发现:太阳黑子起因与周期蝴蝶图虽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用流体力学并不难解释。它为什么要产生,正是太阳需要自组织来调整其耗散进程以不至于使其迅速崩解。经络足六经、手足十一经、从手足十一经分出手足十二经及经络随时间浮沉现象,特别是经络“六经抗病机制”与太阳黑子周期惊人巧合,预示经络这个个体进化(发育)路线图正是太阳混沌化中的秩序化过程在生命上的转录。也就是说,人体经络是太阳黑子蝴蝶图之“象”,太阳黑子蝴蝶图是太阳经络,一个自己秩序化之路线图。

3.3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破解,就会发现:既然太阳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阳自组织存在形式,就必然刻录了太阳秩序化之痕迹,即信息,也就是中医之“象”。中医正是把中药信息,依据控制论同构对应性原则加以利用,绝不像西药停留在化学反应低级肤浅层次上。作为中医形体论一部分之基因学说,遵循生物全息律,不仅反映了个体生物全部信息,也势必反映太阳秩序化信息。用基因组学来研究中草药,正是做为战略科学家陈竺院士之高瞻远瞩。

3.4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破解,就会发现:社会是人类活动之综合表现,必然遵循从混沌化向秩序化发展进程。从五运六气我们看到秩序、和谐,五运六气数学模型,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数学模型。和谐就是,既不要“胜”则无序,也不要“负”则无序;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即不要“不迁正”,也不要“不退位”,使社会每一组成部分都得以均衡发展。新医学模式必然是“气候、社会、心理与生物医学模式”,正是《素问·气交变大论》所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3.5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破解,就会发现:五运六气与混沌学结合,加入偶然参数如彗星掠过,势必更加准确预测气候灾难,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3.6 随着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千古之谜破解,就会发现:气候医学仅仅是《黄帝内经》构建之中医学体系一小部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将在未来相当历史时期内是我们取之不尽之宝藏。仅对五运六气千古之谜之破解,就足以证明中医学科学性与前瞻性,它决不是不懂装懂反中医人士所说之封建迷信。“废医验药”更不可能,因为西医尚没有发展到有这个本钱。反过来看,西医发展到现在,也不过是必须纳入中医海洋之一条河川,且必须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用中医方法来研究西医,才是未来新医学发展方向,每一个中医工作者都做着这项研究,并卓有成效。一切对中医行政打压、舆论攻击之行为,都是对人类之犯罪,余岩之流必然得到历史公判。


1运气与生理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之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经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节律,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之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之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只有顺从自然之变化,及时作出适应性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形成了自身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和谐,从而达到防病保健之目的。如人体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不同而发生节律性变化。“天温曰阳,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曰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从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上,可看出运气与生理活动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之生理反应。

自然界气候变化,为生物生长化收藏必需条件。但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常,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六气合于四时,正常情况下能促进万物生长,太过或不及则成为六淫,成为致病因素。当气候顺逆失常时,人如不注意摄生,就会引起疾病,“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故,人必须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健康而尽终其天年。

2、运气与发病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之影响,主要包括六气之病因作用、疾病之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之影响等。从发病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变化,各有不同气候,对人体发病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之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

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点。

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夏季,由于火在天为热,在脏为心,故每年夏季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心病较多为其特点。

土为三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间,由于土在天为湿,在脏为脾,故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变化为著,脾病较多为其特点。

金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脏为肺,故每年秋季气候变化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多为其特点。

水为五运,相当于每年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故每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肾气变化为著,肾病和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从六气来说,与五运基本相似。

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总之,我们可根据五运六气之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之大致情况。

五运与发病

大运有平气、太过和不及之分,其发病情况是:

1.平气之纪与发病:

运气变化既非大过,又非不及,谓之平气之纪。

木之平气称敷和之化,其病里急,支满,因肝主筋,故其病宜在筋。

火之平气称升明之纪,其病响动,痪疯,因心主血脉,故其病宜在脉。

土之平气称备化之纪,其病痞满,因脾主肌肉,故其病宜在肉。

金之平气称审平之纪,其病咳嗽,因肺合皮毛,故其病宜在皮毛。

水之平气称静顺之纪,其病厥逆,因肾主骨,故其病宜在骨。

如《内经》云:“敷和之纪……其病里急支满……升明之纪,其病困痪……备化之纪,其病痞……审平之纪,其病咳……静顺之纪,其病厥”(《素问·五常政大论》)。

2.岁运太过与发病:

岁运太过是本运之气亢盛,因而主本气流行致病。

岁木太过:风气通于肝,木运太过,风气大来,脾土受邪,故人病则现泄泻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吐甚等肝旺东伐中土之候。木运太过,肝气偏盛,故可现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胁痛等肝本脏受病症状。

岁火太过:火运太过,火盛为邪,火灼肺金,肺伤则见呼吸少气、咳喘息鸣等症状。正气不足,感受疟邪及暑热之气,邪毒侵人人体而发病。所以火运太过,炎暑流迫,民病疟疾。火气上逆而致咽干,耳聋,两胁、两臂内、胸膺、背、肩胛之间疼痛,胁支满,身热,浸淫,全身骨节疼痛等。若火气独治,再逢少阴、少阳司天,其热尤甚,水源干涸,则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二便下血不止。

岁土太过:土运太过,脾土偏胜,土胜克水,肾脏受邪,故手足厥冷、忧郁不乐、体重烦冤、腹痛。土气亢盛,脾经自病,故现四肢不举、肌肉萎缩、足痿不行、抽掣拘挛、脚下痛、中满食减。若土胜水衰,木气来复,则现腹满、溏泄、肠鸣、泄泻不止等。

岁金太过:金运太过,肺金偏胜,金胜克木,肝脏受邪,故两胁少腹疼痛、目赤肿痛、眼角溃疡、耳聋等。若金胜木衰,火气来复,则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肩背痛,以及尻、阴、股、膝、髀、喘、箭、足等处均感疼痛之候。

岁水太过:水运太过,肾水偏胜,水胜克火,故心脏受邪,其病发热、心悸烦躁、四肢厥逆、全身发冷、谵妄、心痛。水邪泛溢,土不能制,则有腹水、足胫浮肿等。若逢太阳寒水之气司天,则病腹满泄泻、饮食不化、口渴、妄冒。

总之,岁运太过,是本运之气太过,因而本气流行。其发病除考虑岁运本身影响外,还要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考虑其所胜。

3.岁运不及与发病:

岁运不及,则胜运之气流行,主克气大行致病。其发病规律是:

岁木不及:胜运的燥气大行,肺金发病,故见寒热、咳而鼽等。由于“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所以本运相应的脏腑被抑,肝气不足,则见胁、少腹等处疼痛。“己所胜轻而侮之”,木气不及,制土无权,故见中清(内寒)、肠鸣溏泄等病变。岁运不及发病规律还包含着胜气和复气的概念。所谓胜气,指偏胜之气。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必有所复。所谓复气,指报复之气。如五运中某运偏胜,称为胜气,有所胜必有另一运以报复之,称为复气。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木气受制,子气来复,炎暑流火,故现寒热、疮疡、痱疹、痈痤等暑热病。

岁火不及:寒水之气大行,水胜侮土,阴寒凝积,阳气不化,则见胸中痛,胁支满,两胁、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气郁上冒,眼花眩晕,心痛,暴喑,胸腹肿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四肢屈不能伸,髋骨与腿之间不能活动自如。若火被水抑,土气来复,则脾失健运,出现大便溏泄,腹中胀满,饮食不下,中寒,肠鸣下注,腹痛,两足拘挛、萎缩麻木不能行走等。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木乘湿土,脾土气衰则现飧泄、霍乱、体重、腹痛、肌肉困动而疼痛。土为木克,金气来复,则肝气不舒,胸胁暴痛波及少腹,呼吸少气而善太息。

岁金不及:火气流行,金衰不能制木,木气旺盛,则病见肩背闷重、鼻塞流涕、喷嚏、大便下血、泄泻急剧等病:金气被制,水气来复,寒气偏胜,阴气厥逆而格拒,则现脑户痛,延及头顶,身体发热,口疮,心痛等。

岁水不及:湿土之气大行,火气亦旺,则病腹胀闷满,身重溏泄,阴性疮疡,脓水稀薄,腰股疼痛,下肢关节运动不利,烦闷抑郁,足痿厥冷,脚下痛,甚至足跗浮肿。若逢太阴司天,寒水在泉,则患下部寒疾,甚则腹满浮肿。水被土抑,木气来复,肝木克土,见面色时变,筋骨拘急疼痛,运动不利,肌肉跳动痉挛,两眼昏花,视觉不明或失常,风疹,心腹痛等。

综上所述,五运太过和不及,由于有本气、胜气、复气的关系,其发病除影响到本脏外,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又常关系到所胜和所不胜的脏腑,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素问·五常政大论》),甚至还可波及其所生的脏腑。因此,发病脏腑和病状也各不相同。

六气与发病

六气有主气和客气之分,它对人体疾病影响也各不相同:

1.主气与发病

主气为一年季节性气候变化的主时之气。在正常情况下,为天之六气,对生物及人本无害而有益。在反常情况下,谓之六淫邪气,是破坏自然气候环境,导致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故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六气时至而至者谓和平之气,即正常的主时之气。时至而气不至者为该来之气不及,时未至而气至者为该来之气太过,均属于六气的失常。六气失常,如果人体能够适应,就为顺而不病。否则,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为逆而生病。故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当期为应,愆时为否,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止碍也。不应有而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挠而为病也。天地变而失常,则万物皆病”(《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异,·其发病的病变表现亦有不同的特征。

2.客气与发病

六气司天在泉与发病:客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一样。对于司天在泉胜气发病,主要是从值年司天在泉上下二气的不同,找出一般的发病规律。推测时,根据该年年支查表,便可知何气司天,何气在泉。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何气司天在泉就是何气淫胜发病。三阴三阳司天,六气下临,而人之脏气上应,由于三阴三阳司天在泉不同,自然界六气变化各异,因此引起人体不同的脏器发病。其中也贯穿着五行生克的理论。现将司天在泉之气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分述如下:

子午之年:为少阴之气司天。少阴君火司上半年之令,热气偏胜,火行其政。因其制己所胜,火旺克金,故以其所胜的肺金病变为主。但是,由于侮反受邪,所以,可见到心本脏的病变,甚至可以影响到生我之脏的肝木,出现胸中烦热,咽干,右胁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唾血、下血、鼽衄,喷嚏,呕吐,小便变色,甚至疮疡,跗肿,肩背、臂、缺盆等皆痛,心痛,肺部胀满,腹部臌胀而咳喘。其下半年,为阳明在泉之气偏胜,燥淫所胜。由于制其所胜,故以其所胜的肝病为主。但由于侮反受邪及侮所不胜,也可引起肺本脏和心脏发病,出现呕吐苦味、善太息、皮肤面部干枯不泽、足外反热等。

丑未之年:为太阴之气司天。太阴湿土之气主上半年之令。因其制己所胜,故以其所胜的肾水病变为主。但由于侮反受邪,所以还可以见到脾本脏病变,甚至影响到生我之脏的心火,出现跗肿,骨痛阴痹,腰脊头项痛,眩晕,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带血,心如悬等。其下半年,为太阳在泉之气所主,寒气偏胜。寒淫于下,肾膀胱自伤,且水旺克火,故还可现心与小肠等脏器的病变,出现少腹疾病,控引睾丸腰脊,上冲心痛,见血,嗌痛颔肿等。

寅申之年:为少阳之气司天。少阳相火之气主上半年之令,火气偏胜,湿热流行。相火淫胜,金受其制,客热内燔,水不能制,故现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皮肤疼痛,其色黄赤,面身浮肿,腹满仰息,泄泻暴注,赤白痢疾,咳嗽,吐血,烦心,胸中热,鼻衄等。其下半年,为厥阴在泉之气所主。风淫于地,木气有余,脾土受伤,故春病除现心痛支满、两胁里急等肝胆本脏证候外,还可现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后呕吐,腹胀噫气,大便疏利或矢气则快然如衰等:

卯酉之年:为阳明之气司天。阳明燥金之气主上半年之令。燥金淫胜,木受其克,故春病在肝胆和肺等,表现为左胁痛,疟,肠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男子癫疝,女子少腹痛,眼目昏昧不明,眼角疼痛,疮疡痈疽以及咳嗽痛等。其下半年,为少阴君火之气在泉。热气偏胜,火热内迫,逆乘于肺,侵及中下二焦,故现腹中常鸣,气上冲腹,喘不能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顺肿,寒热如疟,少腹痛,腹胀大等。

辰戌之年:为太阳之气司天。太阳寒水之气主上半年之令。寒气淫胜,如戊癸化火之运,则水火相激,寒水伤心化热,则现痈疡,厥逆心痛,呕血、下血、衄血,善恐,眩晕欲仆,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心中儋儋大动,胸胁胃脘不适,面赤目黄,咽嗌干燥,甚至面黑如始,渴欲饮水等。其下半年,为太阴湿土之气在泉,土胜湿淫,土胜克水,故其病在脾、肾、三焦、膀胱等,表现为饮邪积聚、心痛、耳聋浑浑熔焊、嗌肿喉痹,阴病见血如便血、溺血,少腹肿痛、小便不痛等,头痛、目痛如脱、项部掣痛、腰痛不可回转、胭如结、喘如别等。

巳亥之年:为厥阴之气司天。厥阴风木之气主上半年之令,风气淫胜,木邪乘土,故其;病为风木克脾,土不胜木。表现为胃脘心部疼痛,连及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人则呕,冷泄腹胀,便溏泄瘕,小便不通等。其下半年,为少阳相火之气在泉,相火;淫胜,热极生寒,寒热更至,热在下焦则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其余诸病与,少阴在泉同候。

综上所述,司天在泉不同,六气变化各异,引起人体脏腑发病也不尽一致。但其发病规律都是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加以说明的。如少阴君火司天,则火灼肺金,多见肺病;阳明燥金在泉,燥气太过,则金气克木,故肝病居多等。此外,六气有胜复之别,对人体脏腑发病的影响也不相同,其规律也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制定的。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必有所复。如,厥阴风木之气太过,木可胜土,土受其制,由于五行相制,金可克木,因此,土气被克过甚的情况下,;金气变成为复气而产生异常。所以,我们不但要考虑到肝病、脾胃病,同时也要考虑到肺病。故曰:“厥阴之胜,此言风木气胜而土受制也……厥阴之复,此言木气先金制而既乃复也”(《世补斋医书》)。

1、客主加临与发病

客主之气彼此是相生的,便相得而安和,气候正常不致为病。如果彼此是相克的,便不相得而为害,气候异常而致病。所谓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五运行大论》)。

由于客主加临的顺逆,也可使疾病有轻重缓急之不同。逆则病情深重,传变迅速,危害甚大;顺则病情轻浅,其势亦缓,其危亦微。故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素问·六微旨大论》)。

2、运气同化与发病

运气同化,因邪气有轻重,故发病亦有轻重缓急之不同。

天符和太乙天符之年,气候专一,易形成太过之气为病;

岁会之年,气候多和平;

天符之年容易发生危重的急性病;

太乙天符之年容易出现死亡率极高的暴发性疾病;

岁会之年罹病后,多病情轻而病势缓。

所以说:“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人奈何,……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素问·六微旨大论》)。

“执法者位于上,犹执政也。行令者位乎下,犹诸司也。贵人者,统乎上下,犹君主也。……中执法者,犯司天之气也,天者生之本,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犯地支之气也,害稍次之,故其病徐而持,持者,邪正相持而吉凶相半也。中贵人者,天地之气皆犯矣,故暴而死”(《类经。运气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运气学说来推测每年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其具体推算方法是:

其一,根据每年的主运主气变化的规律来推测气候变化和发病规律。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其发病情况是:春季多肝病,夏季多心病,长夏多脾病,秋季多肺病,冬季多肾病。

其二,根据该年的天干确定中运之气,根据地支确定司天在泉之气和客主加临,再找出该年干支的制约关系来确定大运之太过不及和运气同化,最后对上述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五运和六气的特点来推算出该年的大致发病规律。

如庚申年:

大运之气为金运太过。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六气的客主加临:

一步为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阴君火;

二步为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阴湿土;

四步为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

五步为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

六步为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

这五步均为客主相生为相得,但因主生客故为逆。

第三步为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少阳相火,是客主同气为顺。

庚申年值年大运虽为金运太过,但司天之气少阳相火克大运之金气,故为平气之年。

综合分析可知:庚申年为平气之年,气候正常或轻微变化,是年不致有大病流行。上半年虽为少阳相火司天,但三步客主加临是客生主,为相得为顺,故气候亦属正常不致为病。下半年为厥阴风木在泉,兼之五六步为主生客为逆,可能出现风淫为病,罹病之后病情较重,病势发展较快。但是,其年运为平气,所以不会造成疾病大流行。

1、运气与防病

人与自然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运气学说预测气候的目的在于事先采取有效措施,借以防止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疾病。对于疾病的预防,从根本上说来,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尽量避免或减轻外邪的侵袭,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一是增强体质与抵抗力,以期达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目的。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摄生保健之道,以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这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之一。自然变化,四时分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类要按照“法子阴阳,和于术数”之道,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而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只有适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机体才能健康无病,而尽终其天年。否则,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当春而收敛,当夏而伏匿,当秋而疏散,当冬而泄夺,必然损害健康而致发生疾病。因此,只有识运气,辨寒暑,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才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2、运气与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注意季节气候变化,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故“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兹将根据运气学说治病用药之规律介绍如下:

(一)主气客气致病之治疗

厥阴风木主气所致之病,以酸泻之,以辛补之。木性升散,酸味收敛,逆于散发,故以酸泻木气之味。辛味散发,合于木性,助其发生之气,故为补。“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厥阴风木客气所致之病,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辛补酸泻之义同上。肝主木,“肝苦急,急食甘缓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故以甘缓肝气之急迫。故“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君火主气所致之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以咸补之。火性急速猛烈,甘味则反其性而缓其急,故以甘为泻。君火之邪气属心,心欲软,咸可软坚,从心所欲,故以咸为补。“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少阴君火客气所致之病,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补泻之义同上。酸味使火气收敛,故以酸收之。

少阳相火主气所致之病,少阳相火之补泻与君火同,虽心非少阳,而君相皆火,故其味同。所以说,“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咸:明抄本'咸’作'酸’。林校云:按《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此云以咸收之者误也)收之”。

少阳相火客气所致之病,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坚。故曰:“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湿土主气所致之病,以苦泻之,以甘补之。土本性湿,苦性燥则反土性之湿,故以苦泻土之味。土性缓和,甘为缓和之味,则顺其气而缓之,故以甘为补。“脾欲缓,争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太阴湿土客气所致之病,与太阴主气主治相同。所以说,“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燥金主气所致之病,以辛泻之,以酸补之。金性收敛,辛性散发,则反于金性,故以之为泻。金欲收,酸则顺其气,故以之为补。“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阳明燥金客气所致之病,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泻之。酸辛补泻之意同上。金主肺,肺苦于气之上逆,苦为沉降之味,故以苦泻其上逆而下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之意:所以说,“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寒水主气所致之病,以咸泻之,以苦补之。水主肾,肾欲坚而恶泻,咸能软之泻之,苦则坚软而补水,故以咸为泻,以苦为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太阳寒水客气所致之病,苦补、咸泻、苦坚之义同上。辛气通达,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润,故以咸润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六气相胜的治疗

厥阴风气所胜之病,用甘清(凉)药主治,用苦辛药辅佐,用酸味药泻其胜气。木胜土败,甘为土味,清为金气,土金相生则木有制而土不受克,即甘能益土,清可平木,故以之为主。苦为火味以生土,辛为金昧以制木,苦辛之味以散风邪,故为佐。酸为木之正味,木性条达,反其性而敛之,故为泻。所以“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故曰:“风邪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热气所胜之病,用辛寒药主治,用苦咸药为佐,用甘药泻其胜气。辛为金味,寒为水气,金水相生则火有制而金不伤。苦从火化以助其辛,咸从水化以助其寒。火性急速,火之正味,其泻以甘。故曰:“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湿气所胜之病,用咸热药主治,用辛甘药辅助,用苦药泻其胜气。咸为水味,热为火气,湿热则以咸化之,寒湿则以热治之。湿胜则土寒,辛能温土,甘能补土。若湿胜而土实则以苦泻之,土之正味,其泻以苦。故曰:“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阳火气所胜之病,用辛寒药主治,用甘咸药辅佐,用甘药泻其胜气。少阳相火胜气之治与少阴君火胜气之治基本相同,仅辅佐药少有差异。以甘泻之者,甘能泻火之故。故曰:“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燥气所胜之病,用酸温药主治,用辛甘药辅助,用苦药泻其胜气。酸为木味,温为火气,木火相生则金有制而木不伤。阳明有清金之气和燥金之气。燥气有余则以辛散之,清气不足则以甘滋之,苦从火化能泻燥邪之实。故曰:“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寒气所胜之病,用甘热药主治,用辛酸药辅助,用咸药泻其胜气。水胜则火衰,甘能益土而制水,热能扶阳以逐寒。辛散寒邪之实,酸收心气之伤,水之正味,其泻以咸。故曰:“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三)六气之复的治疗

厥阴复气所致之病,用酸寒药主治,用甘辛药辅助,用酸药泻其邪,用甘药缓其急。酸为木味,寒为水气。木之正味,其泻以酸。木火相生,宜清以寒。木胜土衰,以甘补土,辛从金化,以辛制木。泻肝之实,缓肝之急,酸泻甘缓,皆木之正味而为正治。故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复气所致之病,用咸寒药主治,用苦辛药辅助,用甘药泻其邪,用酸味收敛,用辛苦药发散,用咸药软坚。咸为水味,寒为水气,咸寒制以所不胜,苦辛发散其热,甘酸泻火而敛浮热,苦咸散火而解热结。故曰:“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复气所致之病,用苦热药主治,用酸辛药辅助,用苦药泻其邪,燥其湿,或泄其湿邪。苦为火味,热为火气,苦能泻土,热能燥湿。酸能制土,辛能温寒。土位之主,其泻以苦,泻以夺其壅,燥以胜其湿,泄以利其水。故曰:“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阳复气所致之病,用咸冷药主治,用苦辛药为佐,用咸药软坚,用酸药收敛,用苦辛药发汗,发汗之药不必忌热天,勿用温凉药。少阳相火之复与少阴君火之复,其治基本相同。“发不远热,无犯温凉”,乃重申用发汗药勿犯寒凉之意。少阴之治亦然。故曰:“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复气所致之病,用辛温药主治,以苦甘药为佐,用苦药泄之、下之,用酸药补虚。辛为金味,温为火气。金之正味,泻之以辛,金之清燥,胜清以温,苦从火化,以苦制金。木被金伤,以甘缓急。苦泄开燥结以通实邪,酸补敛津液以滋干涸。故曰:“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复气所致之病,以咸热药主治,以甘辛药为佐,以苦药坚其气。咸为水味,热为火气,泻水以咸,治寒以热。甘从土化,用以制水,辛能散寒,寒水通于肾,肾不坚则寒易起,故“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总之,凡治各种胜气复气所致之病,其基本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素问·至真要大沦》)。

(四)司天在泉淫胜的治疗

1.司天淫胜之治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之病,以辛凉之药平其胜气,佐以苦甘之药,以甘药缓其急,以酸药泻其邪。风为木气,金能胜之。辛从金化,凉为金气,故治以辛凉。而过于辛则反伤其气,苦以温金,甘以益气,故以苦甘为佐。木性急,则以甘缓之。风邪胜,则以辛散木之正味,其泻以酸。“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故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之病,以咸寒之药平其胜气,佐以苦甘之药,以酸药收敛阴气。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甘能泻火胜咸,苦能泄热,故以苦甘为佐。热盛于经而不敛,故以酸收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素问·至真要大沦》)。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之病,以苦味热性之药平其胜气,以酸淡之药为佐,以苦味药燥湿,以淡味药渗湿。如湿甚于上而有热,则以苦温之药治之,佐以甘辛之品,以汗解法恢复其常态为止。湿为土气,燥能胜之。苦从火化,火能助燥。酸从木化,以制湿土。淡渗利窍以去其湿。“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湿郁于上而成热,以苦温燥其湿,佐以甘辛者取其汗适复其故,即戒过汗之谓-故臼:“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之病,以酸冷之药平其胜气,用苦甘药为佐,以酸药收敛阴气,以苦药发泄火邪,以酸药恢复阴液。水能胜火,故平以酸冷。苦能泄火之实,甘能缓火之急,故以为佐。火郁则以苦发之,火盛而散越,则以酸收之,以发去火,未免伤气,故又以酸复之。所以说:“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之病,以苦温之药平其胜气,以酸辛之药为佐,以苦味药下其燥结。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故平以苦温。以酸泻木而补金,以辛泻金而补火,故为之佐。苦则泻下燥结。故曰:“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之病,以辛热药平其胜气,以甘苦药为佐,以咸味药泻之。热从火化,寒为水气,热能胜之。辛热以散寒,苦甘以胜水。水之正味,其泻以咸。“肾苦燥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在泉淫胜之治

厥阴在泉风淫所胜之病,用辛凉药主治,以苦味为佐,以甘味缓和肝木,以辛味散其风邪。风为木气,金能胜之,辛从金化,故治以辛凉。苦胜辛,甘益气,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在泉热淫所胜之病,用咸寒药主治,以甘苦为佐,以酸味收敛阴气,以苦药发散热邪。其义与少阴司天之治相同。又以苦发之者,乃热郁而不能散,故以苦发之。所以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之病,用苦热药主治,以酸淡为佐,以苦味燥湿,用淡味渗湿。此与太阴司天之治相同。但佐以酸淡,与彼之酸辛为佐不同。酸从木化所以制土,淡与甘同所以益土,且淡能渗湿,故以酸淡为佐。所以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阳在泉火淫所胜之病,用咸冷药主治,以苦辛为佐,以酸味药收敛阴气,以苦昧药发散火邪。水能制火,故治以咸冷,与在泉热淫之治同。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当佐以苦辛。酸收、苦发之义与在泉热淫之治相同。所以说:“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在泉燥淫所胜之病,用苦温药主治,以甘辛为佐,以苦寒泄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苦从火化,故治以苦温。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以辛泻之,故以甘辛为佐,燥结不通,邪实于内,故以苦寒下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在泉寒淫所胜之病,用甘热药主治,以苦辛为佐,以咸味药泻之,以辛药温润之,以苦药坚实之。寒为水气,土能胜水,热能胜寒,甘从土化;热从火化,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等义,即“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谓。所以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运气与预后

根据运气学说也可判断疾病的预后,预测死亡的日期和时刻;五脏病,凡真脏脉出现后。皆至其所不胜之日死。如“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脉见皆死”(《素问·平入气象论》)。庚辛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故“肝见庚辛死”。所以说:“庚辛者,金日也:肝之真脏脉见而全无胃气,则至庚辛日而死,以金克木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运气学说不仅能预测死亡的日期,还可以判断死亡的时刻。

将十二地支按五行分属,五行又与五脏相配,则一昼夜的时辰可分属五脏:然后将时支的属性与所患病的属性。按五行相克规律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故El:“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即病死于克己者之分位。总之,运气学说判断预后是根据受病脏腑的属性和病情,结合季节日时的干支属性,按五行生克规律推算,如属相生,则病情在相应的日期减轻或向愈;若属相克,则病情恶化或死亡。


1、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应了古人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在易学、天文学、气候学、农业生产方面均有运用。不同的系统当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在中医学当中,其最完美的运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当中的运用,系统而成熟的内容记载在《黄帝内经》当中,理论详实。后世医家攀附内容太多,理论繁杂而不知其对错,同名之词而意义完全不同,为溯本归源,本课题以《黄帝内经》文中所述为准。

2.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当中的运用,主要功用为推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分析对人体的影响,预测疾病流行的一般规律,为预防疾病流行以及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经消化吸收之后用于医学。

2.1五运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内有详细论述: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记者,五岁为一周”。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五运是以年为观察单位的,统管一年,名称为“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

2.2六气

《春秋·医和论疾》:“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而在《黄帝内经》则没有明确提出六气是什么。但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记载:“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

同样在六微旨大论里面还提到“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后面分开叙述不同年份六气交接时刻。“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综上所述,可见《黄帝内经》中的六气,有多种含义。

代表一年之内时间变化的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代表气(气候)变化之本的为六元:寒暑燥湿风火。

再有一个对应的是气之标: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在参照《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可见这个六气是应地之气,静而守位,但是每年的六气是固定的。标本之气,经常变化,可以排除。因此:“五运六气”中的“六气”指的是:初支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年年顺序相同、时间固定,符合静而守位。

3.“五运”与“六气”的区别

《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运更治,上应天期”。

关于如何推断五运与六气,同样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明确记载:“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⑥;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根据上述内经原文,可以看出,五运、六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五运,应天之气,动而不休,某年的五运情况由“天干”决定。描述的内容是“地之阴阳”,统管一年。

六气,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某个时间的六气情况由“地支”决定,描述的内容是“天之阴阳”,六气只能管“一节”

古代以甲子纪元,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气是以节为单位观察天气(气候)的变化。

4.五运六气变化

《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说明五运六气,是阴阳相错,不断变化的。下面试行论述。

“主运”、“客运”之分后世攀附可能性大。(五运六气研究,主编杨威、白卫国)

细查内经内容,主运、主气均与气候变化相关,考虑多种学说在融合时出现问题的可能。主运、主气反映的都是每年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有重复。内经中有明确原文说明,描述风寒暑湿燥火变化的是六气,不是五运。

因此认为:五运为年节律,统管一年,在一年当中没有主客运之分。

五运,在“年“的时间尺度上,是逐年变化的,五运更替;在一年的十二个月当中,则是不变的。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说的是“客气”变化规律。

《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说的是客气的变化顺序。

关于气候的变化,即主气的变化顺序则有:“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注:有学者认为君火之右,“退”行一步,应该为复行一步)。

人面向南方,正对少阳,上应天气的变化之气为客气,变化顺序依次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

同样,下应地理而不变的主气的顺序为: 君火、相火、土、金、 水、木循环。日出称之为显明。很显然,这个的参照时间不同于客气。运行顺序也不同。参照以日象年的方法,此时应该为春分。

六气则年年相似,每年都是相同的:初支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时间、顺序都是固定的,是为“主气”。而在每一年的十二个月当中则是变化的,就是“客气”。

再看天地之气与人的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记载: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可见天地之气作用于人体,人体相对应的则有五脏六腑与之相配。五行相生,同时在人体内部五行也是互相制衡,保持平衡的。《素问·六微旨大论》:“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说的是人体内部五行生克制化,保持平衡,即五脏本身也是平衡的。

5.《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理论符合三才理论

从上述论述及引文当中,可以看出在《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理论不是简单的“天人合一观”。其中把天与地分开,五运、六气各自描述。

《素问·气交变大论》着重描述了五运太过、不及,导致的对人发病的影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描述了六气变化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的发病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讲述人如何治疗疾病。还有《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是符合三才理论中的天地人分立的思想的,互相对应而又各有不同。五运六气理论重点讲述了天、地之间的对立、呼应的关系,以及对人的疾病发生产生的规律性作用。不够完美的是书内只有很少关于人主动改变天地的记载。

6.五运六气的具体推算方法。

6.1五运推断: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

6.2六气推断

主气:即主时之六气,用以说明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翳学教育网整理。因六气主时固定不变,年年如此,所以叫做主气。主气分为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

主气主时,分为六步。即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主气的顺序是由“地理之应六节”决定的。

客气:

客气是各年气候上的异常变化:因其年年有转移,与主气之固定者不同,亦犹“客”之往来无常,故称客气。

客气也分为六步,即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气。推算客气必须了解三阴三阳和司天在泉四间气的含义。

司天:“客气”里的司天之气,能影响全年,比如辰戌之年全年都会受到太阳寒水的影响;“客气”里的在泉之气,只影响下半年。比如辰戌之年下半年,才会出现太阴湿土的影响变化。

六气的司天在泉根据年支配三阴三阳的规律推算。即逢子、午之年就是少阴君火司天,逢丑、未之年就是太阴湿土司天,逢寅、申之年就是少阳相火司天,逢卯、酉之年就是阳明燥金司天,逢辰、戌之年就是太阳寒水司天,逢巳、亥之年就是厥阴风木司天。

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客气的顺序是由“天道六六之节”决定的,以三阴三阳阴阳变化的顺序决定的。

司天之气始终在六步中的第三步,即固定在主气的三之气上:司天之气确定了,在泉之气以及左右间也就知道了。司天之气的对面就是在泉之气,这就是如果太阳寒水司天为什么太阴湿土在泉的原因。而司天和在泉的左右方,便是司天的左间右间和在泉的左间右间。如此每年一次转换,六年中就有六个不同的司天在泉之气了。“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司天之气不断地右转,自上而右,以降于地;在泉之气不断地左转,自下而左,以升于天,从而构成每年气候的不断变化。

(0)

相关推荐

  • 运气总论

    太极肇分而有阴阳.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物生谓之化,物极为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 ...

  • 中医“阴阳-五行-六气-经络-脏腑体系”构建探源

    享受生活 心安神泰 中医老苗说 我和大熊准备用1年左右的时间,一周直播2次的频率,用视频号免费直播的方式,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入门课程.周二内容为中医基础入门,周三内容为五运六气.欢迎大家扫码关 ...

  • 阴阳五行六气中的火土关系

    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先有天地,然后方有水火与金木,此为土生四象之论据.中土如轴,四象如轮,轴轮旋转不息,即成为宇宙间之圆运动.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应之说.因此,学习祖国医学, ...

  • 阴阳五行六气针-五输穴穴位图

    阴阳五行六气针是金俊秀老师在韩国舍岩针基础上的突破与提升!大家平时称之为五行六气针,也简称之为"五行针"    五行六气针是用(五行辩证+六气辩证)来寻找病灶的根源,精准.简练,针 ...

  • 从“节气”开始,认识阴阳五行六气

    中医为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物质势力圆运动之学.物质势力的原则,中西医是同的,而物质势力运动的方法却不同.中医的物质势力运动,是整个不可分析的,是圆的,是活的,如掺入西医名词,中医学的本身真相反遭掩晦. ...

  • 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基础上咬文嚼字来读《阴符经》,其意明如晴空

    "易"学,是阴阳之学. 阴阳之学的最核心标志,是八卦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都是其"取象"的凝练模型. 阴阳共存.阴阳互生.阴阳转换循环交替,是阴阳关系的主 ...

  • 没有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谈何中医?

    现在学院派的中医,用西医框架来评判中医,剔除阴阴五行五运六气和内气经络,好多科技人士否是人体内气和经经络功能.多年来,民间中医捧着金碗像做贼似的要饭,可是金子总会发光,202O年的一场灾难,全世界有目 ...

  • 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 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本文刊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年第l2卷第6期 顾 植 山 (安徽中医学院,合肥 230038) 摘要: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 ...

  • 养生原来就是调阴阳五行、运六气七情

    什么是阴阳呢?阴就是肉体,就是组成肉体的组织器官.阳就是肉体的功能,就是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没有阳只有阴就是死人,埋在土里分解了.人活着总是要有些事做的,有追求,有理想,有情感,有事业.啥也没有就是行 ...

  • 灵素之问 | 从阴阳五行到《伤寒论》六要素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5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