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痖弦先生《如歌的行板》浅析

我第一次识得先生名讳是在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补遗篇《木心谈木心》一书中,只以为是类似于“巴士海峡”如《联合报》的一位编辑,因为木心先生曾寄给他《九月初九》,他于联合报上发了,后来木心先生在谈及《明天不散步了》前,木心先生说:“(《明天不散步了》)发表后在台湾轰动,痖弦来信说:’木心先生,以后你叫我痖弦吧。’我说:’还是称你先生。’”亦有谈及痖弦之名,但我仍未多将痖弦先生之名放于心上,只当其为木心先生之一友人,在我前些天读到先生之《如歌的行板》一诗后,已是颇为悔恨未早将痖弦先生之名放于心上,否则,岂能到现在才读到这样一首响彻我脑海之诗,要我命之诗。

读到《如歌的行板》一诗还得感谢我时常关注的一个读书类节目的博主,正是他摘录了这首诗,我才有幸读到,据后来听他说,这首诗他初读时不禁于房内大声朗诵三遍,这可算是佳话:

《如歌的行板》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

旋转玻璃门之必要

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继承遗产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我爱先生这首诗,爱它的每一句,它已于我脑中盘桓数日,我试着析之,说说为何如此钟爱它。

诗名:“如歌的行板” ,音乐术语, Andante Cantabile,行板, Andante ,指稍缓的速度而含有优雅的情绪,属中慢板, “行板”的意思是指“徐步而行”的速度, Cantabile,意为轻柔流畅的、如歌的,如歌的行板是说行板的感觉如歌般缓缓流淌的。先生取此诗名不可谓不妙,《如歌的行板》既是诗,亦是音乐,畅读整首诗,伴随着诗句尾的“之必要”的独特乐声音韵,诗句不正如音乐从我们的嘴中缓慢流淌,又使我们的耳朵陶醉吗?

第一句:“温柔之必要”,我认为温柔是绝对之必要。为什么诗句的第一句探讨的是“温柔之必要”,而不是诸如其他的必要,诸如温柔的同义“温顺”“和善”“温和”之必要,不是温柔的反义“粗暴”“凶狠”“蛮横”之必要,我认为首先温柔之必要的理由是它定义了整首诗的属性,亦是作为整首乐曲的属性而存在的,因为这首诗将是如歌般轻柔的诗,音乐是如歌般的轻缓的音乐。另外,我们不妨往更深更远处去看待“温柔”一词于整首诗的意义,亦我们不妨假设诗人的诗不单纯是作一首诗,而是想假借诗表达某种观点,因为我们知道很多诗人是会这么去做的,在此诗人是否有意这样做,我们尚不讨论,但我们作为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个,我相信我们是完全有理由和权利去这样认为和解读的。我为什么认为温柔之绝对必要,因为它令我想起陀耶托夫斯基曾说过的话:“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是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做人的最基本的美德和品性是善良,这点我完全赞同,而善良的人往往是温柔的,我们不曾这样去形容一个人:他很善良,但他很无理和蛮横;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善良,会说他很温柔。因此,我想,先生首句即提温柔之必要,应该不免有劝人向善之意味。

第二句:“肯定之必要”,就像“肯定”本身的双向性一样,这里的“肯定”我做名词和动词双向理解,生活即要有肯定,又要有肯定的举动存在。肯定是一种赞成、赞赏、赞美,它透露着善意。我们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是权力、名声和财富,是幸福,是自由,也许都对,但我想说,我们活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因为人不作为社会的人存在,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认同,我们通常追求的功名利禄就什么用也没有了。我们总是试图在寻求一种理解和肯定,以使自己能够正常的作为社会人存在,而不是时常让自己感到恐惧和孤独,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为何我们往往在一个小事上对他人给予我们的鼓励和赞美而满心欢喜。我们的生活需要肯定和被肯定,我们亦要学会肯定别人和给予别人肯定,因为肯定是美好的,肯定是充满爱意的。

第三句:“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我们发现诗人似乎总是善饮酒的,比如“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的天真,而且似乎存在着某种享乐态度。但我们试着分析他们的心境,会发现他们不尽是哀伤时事的失意者,也不尽是酒精中毒的病夫,在他们的诗句中,视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灵总被一个永远不能解决的问题占据着,也许他们都是乘着酒意,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寻求某种积极的乐趣。在这句诗的前半句里,酒的定义“一点点”也许正含着节制的思想,因为太多的酒也许容易使积极变为消极。木樨花使忠诚之花,有诗人的酒,就要有诗人的花,诗是诗人的艺术,艺术则需要艺术家的忠诚,持之以恒的追求,即使是万丈深渊,走下去也会前程万里,这或许就是木樨花之必要。

第四句:“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读这句时,我不免会想: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我们会去看的?也许你已经猜到答案:美人。但你也许会说:“顶丑的女子也会吸引你的注意力。而且你偏爱看这样的丑。”那我应该为你感到遗憾,因为我只听说人只对美好的事物存在追求,而厌弃丑恶的,我从来不曾听说有为了恶而放弃善的,“美”就是这“女子”隐喻,看女子走过,我们不难理解为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分析过女子的潜在意义,我们再回头看看状语“正正经经”,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词,它不仅是在语境中贴合了对女子的追求(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到猥猥琐琐),而且引导着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态度,即正向的。但我们再猜想,就像在印欧语系的诗作中一样,特意引导某个词来定义诗的含义,我们把“正正经经”换做“锲而不舍”或者“持之以恒”,因为通常我们追求一个女子,人家也是这样告诉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地追求下去,才有可能成功,而且,我们用这两个词中的任意一个替换“正正经经”,诗句在整体的语境下似乎也读得通顺,而且就其表现的态度看,这两个词也是正向的。但我们不妨再把眼光放得宽些(其实只要看到木樨花即可),因为木樨花的存在本身就有这样一种持续的动太感存在,所以我们何必再在这句诗中做一种同意反复呢?也许先生曾就这个词作过考量吧,因为就是愚笨如我写些拙作也时常是会考虑到用词和搭配的。

第五句:“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如果这首诗需要分上中下三阕,此一句我认为是上阕之总结,不仅强调了前四句的主题,而且还引出了作为支撑的栋梁——我们。前四句:一:我们要善良;二:我们要擅于发现美的事物;三:我们要对艺术有忠诚地追求;四:我们要正确的追求美的事物。这四句中的主语都是“我们”(即人),这正是诗第五句所指出的——“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谦狂的人。人追求美好也好,人做艺术也好,人简单地活着也好,都不能不谦而狂,也不能不狂而谦,前者易使我们夜郎自大,而后者则使我们畏缩不前,这句诗,谦在“我非海明威认识的谦卑”,狂在“我敢与海明威比肩的傲狂”。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比另一个人缺少更多的美德,也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天生就比另一个人差,谦狂是立身处世的一种可爱态度。另外此句还应看作承前启后的一句,因为诗在此开启了一个转折。

我们接着分析,就像音乐有铺垫,有展开,接下来是一段很长的展开,诗在此由个人转向大众,由单一的转为普遍,我把这看作是诗的中阕: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

旋转玻璃门之必要

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继承遗产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按理应该这样去分类“欧战,加农炮”“雨,天气”,但我们看到诗人在此把雨和天气都用作了形容词,而且营造了悲伤阴郁的氛围,我们可以想见(其实历史知识亦有告诉我们)欧战战场是怎样的布满枪林弹雨,敌我双方射出的加农炮炮弹是怎样的如雨水般充斥着天空,二战,就是人类历史的灾难,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造成了多少的悲欢离合。红十字会是人道组织,“与”的用法将其与前面对立起来,这是恶与善的对立,有恶就有善。我们接着看善所带来的结果:散步、遛狗、薄荷茶,很简单的三个活动,但可看出弥足珍贵之处,因为这是在战后人才享受到的活动,战时充斥在人的眼中的是什么——是枪林弹雨,是死亡。我们和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同,也许我们很难感同身受,但是我想只要对过去那段悲惨岁月做过些许的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几句所陈诉的事实和流露的情感。诗在此及以下几句都是对社会生活的描写。

接着,诗句展开战后的生活——经济(证券交易所、酒店的旋转玻璃门)、医疗(盘尼西林)、政治(暗杀)、民生(晚报),细节的(每晚七点钟、旋转门和青霉素)、晦暗的(暗杀)、具体的(晚报)、个人的(法兰绒)、大众的 (马票)、现实的(遗产继承)、浪漫的(阳台、海、微笑和懒洋洋),生活在时间里前行,就像历史无声发展,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我们的生活和历史就是这样被各种东西占满,但我们还应看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开始出现一种反复,又出现了善与恶,而且它们是时常出现的——谣言(恶)——盘尼西林(即青霉素)(善)——暗杀(恶)——晚报(通常报导市民生活的刊物)(善),我们不禁会想,结果呢?会是好是坏?在诗的下阕,也就是结尾先生也许提出了看法: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曲折性是必然的,正如美与丑、善与恶的客观存在,“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正体现了这种客观必然性,而且“即被目为”和“总得”又透露出对于曲折的悲观远见,我们似乎能在此间找出留下的一丝隐晦的希望,而不是无望的断流了或者干涸了。之后,诗人对于世界(生活也好,历史也好,艺术也好)总是存在着对立和统一做了补充说明,有好的,就有可能有坏的,有美的,就有可能有丑的,有善的,就有可能有恶的,不是这样,就是那样,这些正是“观音”和“罂栗”所体现的。而且对于“观音”和“罂栗”两个意向的选取我们也许还可以做一番推测,我们看到,假设我们所处之地是一处平地,我们就会看到“观音”(即美好的)是高高在上的,因为她在山上,而“罂栗”(即丑恶的)低低在下,因为它在洼地(田)里。为什么是要观音高高在上,不能换个词语吗?比如太阳(光明热情的),或者鲜花(明艳美丽的),但我们说过,在下阕里总是充满对立和统一的,我们看“观音”是人性的(动物性的),“罂栗”是植物性,前者是作为一种主动存在,而后者是一种被动。而且我们再不妨联系中国人对于“观音”和“罂栗”的看法,前者,山再高,虔诚的人都会去参拜的,而后者(我们不妨想想鸦片战争),也许中国人只存在的厌恶。所以,这最后的两句不仅是对前面诗句的补充,还是作为一个总结存在的,它给我们提供了处世或者做艺术的一种方法论,这也许就是决定结果好坏的最终所在!

花了一些时间,做了简单的分析,一首好诗,真是处处透着可爱。最后,再次感谢琥珀先生,没有他的分享就不会读到这首透着远见的诗,听到这首与美相和谐的乐曲。

防失联,荐公号:

你若喜欢,为读者点个在看哦 

(0)

相关推荐

  • 行板如歌 | 蒹葭苍苍(诵:苡子)

    点击上方图标    收听美文诵读 行板如歌  作者:蒹葭苍苍 诵读:苡子 编辑:紫烟 那个秋天 那片遮天蔽日的银杏林 谁与你共舞 叶绿叶黄,如此的精美 别说相逢是对是错 别说不痛不念不爱不眷 黄叶落尽 ...

  • 《痖弦·如歌的行板》中外哲理诗赏析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 ...

  • 司马中原《如歌的行板》阅读答案

    如歌的行板 司马中原 (一) 心,是一口井,黑而深幽.无数星零的记忆,茁生于井壁,呈苔藓颜色,恒常涌现于午夜梦回时那一霎潮湿.仿佛有柔绒般的温暖,也颇为苍凉-- 欲以其牢牢地粘住什么?时间却把一切都梭 ...

  • 诗歌|痖弦《盐》:二嬷嬷没见过托斯妥也夫斯基

    盐 痖弦 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托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 盐务大臣的驼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 ...

  • 诗歌 | 痖弦《乞丐》:不知道春天来了以后将怎样

    如何看懂新诗的分行与节奏? 廖伟棠 诗意:关于新诗的三十种注脚 诗歌 | 痖弦<乞丐>:不知道春天来了以后将怎样 诗歌 | 痖弦<乞丐>:不知道春天来了以后将怎样 00:00 ...

  • 大家评论在线||艾振:明杰诗集《如歌的行板》简评

    时空中的行者 --明杰诗集<如歌的行板>简评 文/艾振 前几天,我终于读完了明杰老师的诗集<如歌的行板>.第一次听说明杰老师的名字还是在山东教育电视台的一次实习采访里,喧嚣温暖 ...

  • 大家评论在线||李国程:明杰诗集《如歌的行板》简论

    穿越空间的歌唱 --明杰诗集<如歌的行板>简论 文/李国程 读到这部诗集时,我们有理由感到一丝欣喜.因为那是诗,而不是其他.在这些编集在一起的诗歌里,那种真正诗歌具有的气味和品质弥漫纸面. ...

  •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大提琴改编曲)第1610期

    每日一曲 <如歌的行板>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一首名作,是他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1869年的一天,柴科夫斯基到乡下他妹妹的庄园小住.一天他听到从旁边房间里传来一阵歌声,便循声走了 ...

  • 痖弦:如果人人都成为诗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诗人?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形势大好,所以很多的文人纷纷地下海,更换跑道,本来写诗的去做生意了.这些人都有一个想法:我把钱赚足了再来写诗.这好像是个如意算盘,其实很难回头,生活的步调乱了,很难再加以整理. ...

  • 如歌的行板 | 陈元武

    静谧之处的音乐是个人的,郊野的音乐更是内心的-- 如歌的行板 文/陈元武 一 早晨是如此美好,天麻麻亮,窗外就响起鸟鸣声,准确得好比闹钟,没那么闹腾刺耳,递进式的将声音放大.间或一阵风吹过,树叶喧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