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郑文林/腊肉飘来年味,新年里不可替代的完美,是故乡的烟火味儿
博野旧俗,家家户户都腌肉。腌肉的时节,集中在了年前腊月二十七前后。以前的农家,要到年下,才舍得把养了一年的肥猪杀了吃肉。但是,那么多肉,短时吃不了,怎么办?先民们长久以来摸索出来的办法就是腌制。腌好的肉,就可以长久存放而不坏。因为是腊月天最冷的时候腌制的肉,故名腊肉。
腌腊肉的习俗始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而腌制的工艺代代相传,直到如今。但是,现在要想吃到正宗的腊肉,得去民间。饭店里吃到的虽是腌肉,却非腊肉。即便存着腊肉,因为数量有限的缘故,很快就消费殆尽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博野百姓之家,平时招待客人的主食就是“烙饼煎腊肉”。此外,在春秋劳动强度大的时候,人们也吃烙饼煎腊肉。因为体力消耗过大,也只有烙饼煎腊肉才最扛时候。
我的父亲曾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厨子。他在世时腌好的腊肉能从年头吃到年尾,味道始终保持一致。猪肉要连皮带肉切成二三寸见方,卤煮至七成熟时捞出沥干,猪皮表面涂抹一层蜂蜜或柿泥,入油锅炸,待皮面泛红取出,一层一层码进坛子里。码一层肉铺一层盐,然后用干净的棉布或纱布封口。坛子最顶层的肉方,父亲会留着不放盐,这些是做扣碗的最佳食材。正月里,他会取出这些肉方,改刀。皮面切得似断非断,码进碗里蒸一两个小时,出锅时反扣入新碗,撒点葱花,浇上清汤。这样的蒸肉极松软,入口即化,而肉皮又略显劲道,味道更佳。
腊肉里的脂肪在漫长的腌制过程中慢慢氧化,形成独特的肉香,特别适合煎肉片。腊肉方切成薄片,蘸满面糊,入平底锅文火慢煎。慢慢地,腊肉里的油脂渗出,浸透面糊,待两面煎得金黄,外酥脆,里松软,出锅装盘,再配一盘热乎乎的烙饼,便是难得的美味。烙饼卷煎肉片,咬在嘴里,烙饼的劲道,面糊的酥脆,肉片的松软,齿间三重感受,味道极佳。
那年哥哥考上了大学,把他最尊敬的老师请到了家里。那个时候哥哥身体一直不好,他说要不是老师关照他,高中肯定坚持不下来,更别说考大学了。父母能拿得出来招待老师的东西,就是烙饼煎腊肉。母亲不识字,但他一直要求我们好好念书。她从心底认为,老师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所以,那天的烙饼煎腊肉,她做得格外用心。一直到母亲去世,她一直念叨老师的好,嘱咐我们别忘了老师。几十年了,老师也老了,退休了。有一次我们闲聊,谈起腊肉,他说他最难忘的,就是曾在我们家吃过的烙饼煎腊肉。他忘不了的,更多的也许是博野淳厚朴实的民风吧。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郑文林
技术编辑:邓伟娜 郭瑞霞 庞里地
文字编辑:孔淑茵 王淑英 贺景娣 程秀然 李静 任翠霞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
投稿须知:
1.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来投。作品要求原创,不存在抄袭或者盗用他人作品情况,杜绝任何侵权行为。
2.作品严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质量上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不予采用,来稿不退。
3.来稿请注明以真实姓名或笔名发表,如实名发表,作者可提供120字内个人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来稿如一周内未收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邮箱投稿请在主题处采用“我醉乡土”加“作品名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