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去教育孩子?
01
巴纳姆效应是什么?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02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的影响?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星座运程、生肖运程就说明了巴纳姆效应,其实同一个星座、同一个生肖的人数不胜数,而网上出现的某某生肖解说、某某星座在某个月的运势总能在某些点上让我们对号入座,因为它其中总有让我们赞同、喜欢的点。
成人亦是如此容易被巴纳姆效应影响,那么对于那些还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的小孩而言更是如此了,父母的暗示言语影响更是深远,可以说是“小孩就是活在父母的嘴里”。
从一个胎儿开始孕育,我们就离不开妈妈,出生后,我们就不得不依赖于父母给予及时的喂养和照顾。也因此慢慢地形成了孩儿不得不“讨好父母”,以博得父母的关注,好得以更好地活下去。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处于权威的位置上,父母的话语对于小孩来说是非常重要,影响深远,正是“言传身教”中的“言传”之力。
03
如何利用“巴纳姆效应”
教育孩子?
1. 认识孩子的个体特点,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就只是具备了不同的倾向性。
作为父母,如果能认识孩子自身的气质特点以及生理基础等个体特点,不盲目地期望孩子成龙或成凤,而是尊重他们,允许他们成为自己。那么,当孩子所受到的父母束缚越少,他们越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2. 为孩子寻找一个正面的榜样或偶像,多正面鼓励
我们都喜欢听到好话,都想让自己时刻地开心。所以父母可以利用故事、电影等和孩子一起去寻找他想要成为的榜样或喜欢的偶像,然后一起去探讨如何能成为那个想成为的人,然后在日常中多正面鼓励和肯定,认同。以此下去,孩子就自然越有动力去努力和尝试。
3. 养成直接告知应该做什么的习惯
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比较隐晦,基本上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别人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在成人的交往之间,还影响到了家庭教育中。
所以,很多父母会常常说“不可以做……”、“不能……”等,而孩子其实并不清楚要做什么。而且当不停地重复“不”的时候,会加深孩子的想象画面,会让孩子忍不住就往那个禁止的方向去尝试。这就像是不停地说“不要想着白色的猫”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想到了白猫或者和白猫相关的物品。
当父母意识到要和孩子说要直接做什么的时候,并有意去学习和引导,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4. 奖惩皆以具体的行为为内容
越来越多人都知道了“正面管教”了,都开始以鼓励和表扬的方式为主了,但很多父母懂说:“你好聪明啊”,其实这样的鼓励和表扬反而是有害的。因为孩子无法知道哪个行为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所以该有的批评还是需要的,该有的鼓励和表扬也需要有。
重点是明确地把行为和人区分开,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针对行为,并不是他们本人,慢慢地避免出现直接全盘否认自我或盲目自大等情况,让孩子清晰地区分行为的对错,改变错误的行为,产生新的行为和认知。例如孩子做错事了,我们可以说“你这个行为是错的”,而不是“你错了”。
祝愿大家都能发挥出巴纳姆效应的正面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