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0-75

桂林本伤寒论9.49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解释
阳明病的少阴证,因为能量集中在表面,里面太过虚寒。
可以用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都可以,但是下利清谷还是四逆汤强,这一条更像是内里热量被掏空,而不是隔拒。
桂林本伤寒论9.50
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者,不可与水饮之,饮则必哕。
解释
感冒吃不下饭不要喝果汁,这是大家常犯的错误,注意是不是消化轴寒。
桂林本伤寒论9.51
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衄。
解释
正气把邪气已经逼到经表了,会衄解。
桂林本伤寒论9.25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解释
和上一条对比,热在血分,不是衄解。
桂林本伤寒论9.52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忄农),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方见前)
解释
阳明病用了下法,导致消化轴打空,从而心中懊恼,是栀子豉汤证。
其外有热是病机不是症状,手足温是处于发烧状态。
没有压痛说明不是结胸。
客热不能消谷,说明是表面的热而不是真正的消化道能量,所以只是饿但是却不能吃。
但头汗出,说明三焦有郁结。
桂林本伤寒论9.53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释
阳明病中的少阳证,注意有胸胁满,偏到少阳,大便溏,小便正常,是因为肝乘脾,所以有潮热不一定都是用承气汤。
少阳区块还很容易呕吐,呕吐又拉肚子,可以用小柴胡加石膏或者大柴胡汤,小孩子用小柴胡加白芍。当然要和禁口痢区分,禁口痢是很严重的又吐又拉,愈后不好。
桂林本伤寒论9.54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方见上)
解释
柴胡证明显而没有里热,是少阳区块不通,所以要用小柴胡汤,“身濈然汗出而解”是冥眩反应。
桂林本伤寒论9.55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小柴胡汤见上)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解释
湿热郁结在少阳的阳明病,六腑之气不通,不同于阳明比较局部。
阳明的药不能用,太阳的药看情况,只能用少阳药。
最后不尿腹满加哕是关格,对到肝硬化腹水,很难治。
如果脉浮,还可以用小柴胡汤试一试,腹满去大枣,胁下硬加牡蛎,耳朵肿加连翘、贝母,发黄加茵陈五苓散。
桂林本伤寒论9.56
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
白蜜煎方
人参一两 地黄六两 麻仁一升 白蜜八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解释
阳明之热归并到血分,血热、血燥。
怎样鉴别是血分?动作头痛,说明血管是有形的东西,会有掣痛。
桂林本伤寒论9.57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便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王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
食蜜七合
右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可丸时,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纳谷道中,以手紧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
右一味,泄汁,和醋少许,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甚多。
解释
灌肠法,没有热,只是干,可以用灌肠法,用蜜煎导。
猪胆汁比较凉,用的时候加点醋;王瓜根沾蜂蜜外用或打汁用。
有人说夏天可以用猪胆汁,冬天用蜂蜜。
桂林本伤寒论9.58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取药力,覆取微似汗。
解释
阳明病还有表邪,汗出,怕风怕冷,用桂枝汤,虽然脉迟,可能是因为表里都有邪。
桂林本伤寒论9.59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见前)
解释
这个是麻黄汤证,但是没有恶寒,身体痛。
桂林本伤寒论9.60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解释
湿热互结才能发黄,所以只有头汗出,小便不利,说明身体有瘀热在里,才会发黄。
茵陈蒿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丘陵阪岸上。
解释
入肝而荣平气很强的药,类似吴茱萸,都是把什么东西分开。
热而发黄用量要大。
一般用在阳病的黄疸,阴证黄疸需要加补阳药。
茵陈蒿可以治疗生气头痛,茵陈蒿加川芎、菊花各两钱泡茶喝。
可以治疗湿热的青春痘、荨麻疹、湿疹。
可以治疗下焦湿热的香港脚、腿长疮。
桂林本伤寒论9.61
阳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 大黄三两(酒洗)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解释
阳明瘀血会导致善忘,需要去瘀血,可以用抵当汤装胶囊吃,或者用桂枝茯苓丸加五灵脂、人参。
年纪大善忘是补肾,用定志小丸。
阳明瘀血,会导致气血找别的出口,会胃出血,所以大便黑,不便秘。
桂林本伤寒论9.62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忄农)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鞕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解释
这一条基本是复习以前的知识,心中懊恼是栀子豉汤证,有没有燥屎可以用小承气汤试探,有放屁可以用大承气汤,没有放屁说明是初头硬,不可以下。
当然也可以用腹诊,加上其他的大承气汤主证,比如手脚出汗、谵语、潮热。
桂林本伤寒论9.63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解释
这里需要和理中汤鉴别,因为受凉以后也会绕脐痛,所以结合承气汤的其他主证,和寒证比较容易区别。
桂林本伤寒论9.64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丑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大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见前)
解释
发烦发热,可能是大青龙汤证,发汗后可能转为桂枝汤证或者大承气汤证,这里就要看脉证和其他症状。
桂林本伤寒论9.65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解释
大承气汤证下过一次还可以再下,麻黄汤证发过一次就不可以再用。
桂林本伤寒论9.66
病人小便不和,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解释
有燥屎的同时也有胃肠虚,还是需要下燥屎,用大承气汤,后续有虚的话可以补虚。
桂林本伤寒论9.67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解释
吃饭后吐用吴茱萸汤,因为属于浊阴之邪,受到食物激惹,反而会吐,这点可以和小柴胡汤证的吐鉴别,但是和小半夏汤也不好鉴别,只能用吴茱萸汤试探一下不好用再用小半夏汤。
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风寒上逆。止痛,散寒湿之痛。咳逆寒热,寒邪入肺。除湿血痹,辛能燥湿,温能行血也。逐风邪,开腠理,辛香散风通窍。
解释
归厥阴肝经,破阴实很厉害,可以把浊阴之邪打下去顺便通肝经,治头顶痛、两胁痛、脉沉而结、烦躁欲死、吐痰涎、下体痛。
以上是自己的学习笔记分享,因为本身的能力水平局限,如果有错误,希望大家指出🙏🏻
另外,因为公众号目前没有留言功能,可以私信我哦~
谢谢大家支持🙏🏻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生活上的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