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为什么说婚姻好,孩子就好|李玫瑾谈育儿
本期文稿
和李玫瑾老师一起学育儿。各位家长好,我们为人父母啊,自然把孩子看得最重要,但是生活中,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夫妻发生矛盾的不在少数,甚至有为此而离婚的。这恰恰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堂课,我们请李玫瑾老师来聊聊这个问题。
童年呢,一般我们指,是一个孩子,他的学龄的早期。也就是说,他的小学这个阶段,我们知道,这个小学生,他是很容易被侵害的。因为他,首先他的身体的这个体力,包括他的智力啊,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弱的,所以这个阶段,他对家庭对父母是相当的依赖。那么,这个依赖呢?刚才我们前面讲的人早期的这个依恋现象到这个时期还是在延续。
那么如果我讲,有些家庭,比如说我的孩子一出生,因为工作关系我实在是没有办法,自己带她,我曾经让别人带了一段时间,但如果在这个阶段就跟我讲,他12岁之前,青春期之前,你有条件的话,带回身边,还是一个弥补的过程,这也就能弥补你,前一部分的缺失。如果说这一阶段,我们仍然就是不是自己的母亲亲身带这个孩子,等到他12岁,就11、12岁再回来的话,即使是亲生的孩子,他也很难和母亲建立一种,就是很好的情感关系。那么孩子他虽然是很弱小的,但是他很关注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这个时候呢。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给予爱心,我以前曾经跟一些老师座谈,我就提到过这一点,就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重点不同,在小学的教育应该是“父母似的教育”、就要有一种情感的关爱。那么到大学没必要了。对吧,大学,我们知道老师来了,讲课,下了课夹了书本就走了,没必要去关心哪个孩子,有什么困难。但是在小学不一样,我们不仅仅要关心孩子,还要关心孩子的家庭。因为这个时候呢,孩子特别需要帮助。
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这个家庭出现问题的,比如说,有些婚姻之后生完孩子,过个4、5年,父母离异了,恰恰是在孩子该上学的前后,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什么呢?当他去学校的时候,同学之间一比较、或者被同学知道自己没有父亲或者没有母亲,他们会有一种不明白的感受。那么这种感受呢,是什么呢?他们会纳闷,为什么别人都有父亲有母亲,而我只是有父亲或只是有母亲,有些孩子会问父母,而且他们会跟父亲或者母亲要另外一方,但是呢,有些孩子会出现什么呢?让他问完以后,因为成人在这种问题上也无法回答他。他就开始不问,不问的这种孩子更具有一些心理问题。他会感受到什么呢?我的这种家庭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他怕别人知道,因此他会在同伴交往当中,开始减少和人家接触的这种频率,然后减少表达自己情况的这样的机会。所以他就开始变的内向变得自我压抑。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不像成年人,比如说一个大学生,他的父母离异了,她觉得那是他们俩自己的事情,他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小学的这个阶段,童年的这个阶段,他很难理解,所以呢。如果家庭在人的这个年龄破裂的话,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有些父母闹离婚,有些人认为离婚只是双方当事人自己的事情。有些很多人强调婚姻只是感情问题,我说错了。如果说结婚之后没有孩子,婚姻,就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如果当你结婚之后有孩子,那么婚姻绝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一定还有第三个人。而且这第三个人是没有选择权的,他是没法参与意见的,但它是需要你们双方的。
所以我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我建议一些父母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情况来克制自己的一些问题。那么很多研究都发现,就是我前面讲的一些有着心理障碍有些行为问题的儿童啊,你比如有些孩子走在街上,给人家把玻璃砸碎——做一些故意破坏性的行为。这些孩子我们讲,为什么这么小就这么饿呢?他不是,他是有情绪,这个情绪往往来源于他家庭的感受。他往往看到父母不合了,由最初的恐惧不安到厌烦家庭,看到缺父少母呢,他们由最终的悲哀和委屈到产生一个以自己最亲近的被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亲近的人抛弃而无颜见人的感受。他们在这种背景下呢,会慢慢的产生一些怨恨,产生对人的不信任,最后产生对人的敌视,所以有时候我们研究犯罪问题,就会看到,一些人到成年,他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就源于他的早年,这个阶段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孩子他太弱小了,他这时候太需要你们父母双方了。所以我常常讲这个我们在讲到对未成年的保护吧,我觉得做父亲做母亲都有责任,当这个时期呢,别太自私了,你要想到你对孩子的责任和对孩子的保护,不是有钱就能把孩子养大的,情感的抚养有时不亚于物质的抚养。
夫妻是同舟共济的伴侣,两人共同努力才能经营好小家,而孩子是夫妻爱的结晶,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恩爱、和睦的家庭关系,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幸福的成长,我们下一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