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七:沆瀣一气

“你就在那忽悠我们,我们买一袋米,还要买草纸,酱油买一堆,畜生!沆瀣一气,一丘之貉,说这都是褒奖你们了! ”

最近,这段出自一位武汉嫂子的汉骂火遍全网,她骂的畅快淋漓,而且意外地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强烈共鸣!她所使用的一个成语也跟着火了一把,这个成语就是“沆瀣一气”。那么“沆瀣一气”这个成语的产生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现在应该怎么使用?请您阅读下面的成语故事,一探究竟。

唐朝时,有个年轻人名叫崔(xiè)他天资聪颖,勤学苦读,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立志要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报效国家

(崔瀣勤学苦读)

崔瀣经过认真准备,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年)二月,来到京城长安,参加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考试那天,崔瀣坐在考场内,心如止水。他一看考题,不禁暗暗惊喜,原来题目并不难!崔瀣在脑海中飞快地构思立意,很快就胸有成竹了。他提起笔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顺利地就把文章写完了

事有凑巧,那次省试的主考官是宰相崔(hàng),他连日批阅考卷,当批到崔瀣的卷子时,他顿时感觉崔瀣的文章徜徉恣肆,行云流水,情文并茂,妙笔生花!崔沆禁不住拍案叫绝,连声叫好。

(崔沆画像)

到了发榜那天,众考生都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崔瀣也来看榜了,他见自己的名字清清楚楚地写在榜上,特别醒目,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想到自己为国出力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心里自然无比喜悦。

按唐朝的规矩,凡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举子,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且门生要郑重其事地去拜谒“恩师”。     

一天,崔瀣前去拜见恩师崔沆。许多人聚到宰相府门前看热闹。人群中忽然有人说了一句:“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座主”指主考官。“沆瀣”一词,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师徒二人都姓崔,把这他们的名合在一起,就是“沆瀣”。那人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本是一句玩笑话,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并无贬义;而且实际上,崔沆、崔瀣二人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但是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这引起了他人质疑,于是便用“沆瀣一气”暗指崔沆和崔瀣有私人关系,说他们气味相投,暗中勾结。这对于崔沆和崔瀣,可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崔瀣拜见恩师崔沆)

这个故事记录在北宋翰林学士钱易所著的《南部新书·戊集》里,成语“沆瀣一气”即出于此,原指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含贬义的成语了

错误用法:

小明和小李从小就是好朋友,无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沆瀣一气,共同进退。

辨析:成语“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是一个含贬义的成语,结合语境,此处应改为含褒义的成语“志同道合”

正确用法:

宋高宗赵构和秦桧、罗汝吉、万俟卨等奸贼沆瀣一气,共同害死了忠臣岳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