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人遇到重庆人,一个哭了,一个飘了

封面图 | Gueorgui Pinkhassov© 头图 | 微风吹淡的蓝©

别再骂了

互联网圈的一大未解之谜就是,为何人们总在吵架?

各个议题,各个角度,上到国家政治,小到一猫一狗。

只要有评论区的地方,就有骂战。

隔着网线,你都能想象到双方梗着脖子红着脸的样子。

若是有逻辑、有思考的争论,倒还罢了;

真实情况是,双方先找一个“屁股”,然后坐下,指着那些不是自己“屁股”的人,冷嘲热讽,恶语相加,还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在他们眼里:这世界,要么黑,要么白,要么你死,要么我亡。

动图 | 源于网络

世界复杂且美好,他们却如此暴躁,这样真的不好。

今天要讲的故事,也关于骂战,也关于吵架。

不在今天的网络,而在抗战胜利之后的上海。

重庆人,和上海人,吃着火锅唱着歌,一团邪火突然就烧了起来,然后就打在了一起。

都是同胞,怎么成了反目成仇的敌人呢?

揭开事情的真相,你会发现,现实就是如此令人发笑。

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皆是可怜人。

图 | Vincent Versluis ©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重庆,是个可怜的孩子。

那时,他还属于四川,一个被认为是野蛮混乱、文化落后的地方。

四川默默地跟在北京、上海几位大哥后面,吭哧吭哧地学习着新文化,可是再勤奋,也比不上先天条件优越的哥哥们。

终究是山高水长,道路不畅。

四川也不是很争气。十几年间,川军多头并立,相互交战,还谁都打不赢谁,更别说和外面的大佬打架了。

但谁都没有想到,重庆,竟然逆袭了!

图 | Gloria陳小熊 ©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里一下化身为抵抗外寇的民族堡垒。

他,抵住了疯狂的轰炸;他,免除了人们的饥饿;他,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内战如鼠的川军,也在抗日战场打出了老虎的气势。四川出兵总计约340万人,平均每17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人上前线,抗日军队中平均每5人就有一名川军。

川军猛着呢,四川人猛着呢!

图 | 源于网络

重庆,当时作为四川的一部分,蒙受了太多的误解和歧视;如今,靠着自己的坚守,他将那些刻板印象一一击碎。

故事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则是大家眼中的骄子——上海。

图 | 源于网络——上海外滩

他有着装不下的名号。

遍地黄金,经济中心,那是“东方的巴黎”。

西装、咖啡、洋楼、电灯、电话……那是“文明的窗口”。

扭着腰肢的富太太、满身大汗的黄包车夫,那是“富人的天堂”。

烟、赌、娼、戏,那是“罪恶的渊薮”。

名头有好有坏,可上海不在乎,因为他就是中国最高耀的那一颗星。

咔嚓一声,天地变了,上海也跌进了尘埃。

上海沦为日伪统治区后,形象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相比于重庆的坚守和抵抗,上海似乎就是一个只知享乐的地方,里面充斥着汉奸和卖国贼。

当重庆忍受没完没了的轰炸之时,上海歌舞升平;

在重庆为了粮食而发愁发慌之际,上海纸醉金迷;

当重庆囤积物资支援前线之时,上海正在资敌。

图 | 源于网络

这样的上海,在抗战胜利之后,多少显得有点尴尬。

曾经被叫做“川耗子”的重庆人,带着胜利的光辉,来到上海。

上海人,怀着尊敬,也怀着自卑,将他们迎进来。

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开始酝酿。

图 | 源于网络

第一个点火的人,是国民政府。

它规定,无内奸嫌疑的人,才能担任公务员。

于是,坚守抵抗的“重庆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公务员岗位。

同时,一种工作,两份薪酬。

在1946年,一名重庆职员可以拿到50200的薪资,而同职位的上海人却只能拿44200元。

特殊的待遇就像是土壤,必然养出傲慢之花。

图 | 源于网络——1946年上海

“重庆人”从连天的炮火中脱离出来,来到物欲横流的上海,宛如英雄进了温柔乡,一刻也不想出来。

在他们的眼里,上海繁华不减当年,遍地都是黄金,自己又是抗战的大功臣,享受一下胜利果实,无可厚非吧?

谁不想过上奢靡的生活?谁不想有洋房住,有汽车坐,娶到漂亮的女人?谁不想高人一等,颐指气使?

某些放飞自我的“重庆人”成了第二个点火的人。

就比如一个笔名为“蜀客”的作者,在文章里毫不讳言:“有机会来到上海来任职,倘这人不想捞、不想阔、不想榨,则这人非傻子,即笨牛无疑。”

还比如某大书店的经理,刚从后方回来,就开始摆弄权力。

一回来就把公司里的肥差要职分给了手下一批人,美其名曰他们都是重庆人,可靠。对于原职员则克扣工资,极尽刻薄之事。

职员一下就给气到了,在即将出版的辞书中专开“重庆人”一条。

意为“中国之特种民族,高高在上,不必有真才实学,思统治全国其他人民”。

这当然只是部分“重庆人”的作态,但在上海人眼里,很难不闹情绪。

图 | 空谷寻芳 ©

上海人心里苦啊,我们抗战期间忍辱负重,胜利之后还要卑躬屈膝,让你们当人上人,自己吃苦中苦。

难道我们被奴役就是理所当然吗?

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成了重庆人欺负上海人的注脚。

重庆人袋里装满法币关金,上海人皮夹里只有几张伪钞。

重庆人做起西装来,一口气就三四套,上海人连一件长衫都成问题。

豪华酒店,尽是重庆人趾高气扬;阴暗角落,总有上海人默不作声。

图 | 源于网络

但这火烧的邪。

那些个点火的人,恐怕没几个是真正的重庆人。

所谓的“重庆人”,大多只是从重庆归来的人,甚至很多人都是上海的籍贯。

他们干的事,和我重庆人有什么关系?

我来到异乡,不也是艰难困苦,不也是一贫如洗。

但这口大黑锅就砸在你重庆人头上,你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于是,上海人怪重庆人来得不是,重庆人怪上海人怪的不是,怪来怪去,怪出了两者势不两立的局面。

事情,恶化;仇恨,生长。

图 | 空谷寻芳 ©

情绪对立,像是个黑洞。

它不断吞噬着过往的人群,将其引向仇恨。

双方也许并不存在多大的隔阂,但除了发泄,还能做些什么?

“是谁在吃苦抗战?”

这一话题不知何时成为双方的焦点。

节奏就这么被带了起来。

在重庆人看来,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民族才得以存活,收复区才得以回归。上海人,不过是一群没吃过苦头的人,没有为国家尽一点职责。

图 | 源于网络——川军

所以那些人动辄就来个致命三连。

“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有没有政治担责?”

“你有没有国魂?”

仅仅是语言上的鄙夷倒还罢了,他们往往还自居正义、大肆举报。(是不是很熟悉)

战后,上海掀起了一场惩奸运动。重庆人借这场运动,指责上海人在战时并未西迁,甘做日寇的顺民,将整个上海打成了“汉奸巢”。

在一篇名为《击鼓鸣冤》的文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群军人在一个剧场里面大闹,因为没有得到好位子。

军人七嘴八舌地说着粗鄙的话,但大致意思都能听懂。

“侮辱我就是侮辱蒋委员长”,“上海人都是亡国奴”,“不要看不起我们重庆人”。

一个确凿无误的霸凌事件,倒是让他们生出了正义的感觉。

图 | 空谷寻芳 ©

军人也不许别人让座位,好似不受嗟来之食的样子,就要坐着前排的座位。

警察来了,赔了赔礼,又走了。

军人们仿佛得胜了一般,最后扬长而去,连票钱都没付。

这上海人能忍?

于是整个新闻界都沸腾了。

几乎所有的版面都在骂重庆人,把他们打成是恶棍、坏蛋。

甚至还逼人站队。(是不是也很熟悉)

有不少被冠上“重庆人”名号的外来人员,被迫在中国的土地上,自证清白,说明自己不是重庆人。

真正的重庆人,往往心有余悸,直呼想要“回家”。

要么,就直接加入战场。

上海VS重庆,“汉奸”VS“恶棍”。

这场大火,一直烧了下去,看不见扑灭的可能。

人类惯常做的,不就是划分你我,然后内斗吗?

图 | 源于网络

这场骂战里,同样也有“理中客”。

在双方对骂期间,也不乏理性的声音,但很快就淹没在双方的口水之中。

不少有识之士,为真正的重庆人辩白,那些人的生活也是同样的艰难困苦,能够敛财的又有多少呢?

也有人呼吁大家都是中国人,在抗战胜利之后,应该携手共进。

上海人不应该把重庆人看成是坏蛋,重庆人也不要将上海人看作是汉奸。

每个人都知道,泄愤式的无端谩骂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唯有清醒而理智的思考才能做到。

可正在兴头的双方,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力。

图 | 空谷寻芳 ©

直到重庆的官员失去民心,直到高扬的红旗插上城头……

这则故事,太过熟悉,以至于荒诞之感,难以除去。

网络的生活,不正像当时的上海,是个装满炸药的军火库。

又恰巧,最不乏的就是点火之人。

把故事背景换成现在,再将主人公换成我们熟悉的男女、地域、或者其他什么话题,我们会发现,相同的剧情一再上演。

前些日子,广东一新郎当众撕毁结婚誓词,并质问新娘嫁不嫁。

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人身攻击新郎的。

有开地图炮的。

有造谣离婚的。

没过多久,第二个视频流出,新郎跪在新娘面前,把结婚誓词全都念完,婚礼成功举行。

又是新一轮骂战。

有反攻倒算的。

有“暖心祝福”的。

事实的真相,或许只有当事人知道。

但是,火已经拱起来了,每个人都在借题发挥,倾倒情绪。

流量上涨,金钱入袋;两边对骂,丧失理性。

最后,又剩下了什么呢?只有一片狼藉。

他们就像是被戴上面具的战士,从一个角斗场,战斗到下一个角斗场,面具发出声音,口中缄默无言,撕咬对面观点。

完全成了他人思想的代行者。

虽然,人类是情绪的动物。

有着自己的愤怒。

但是答应我,别让随随便便的一根火柴,就把你点燃了。

文章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