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思考~阳浮者,热自发

读《伤寒论》桂枝汤的时候,朗朗上口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条文,我的思索却一直停留在“阳浮者,热自发”上。

很多医家认为“阳浮阴弱”是指脉象浮于外而弱于内,也有的说阳是卫,阴是营,阳浮而阴弱,是卫强而营弱的意思。我理解的“阳”为阳气,阳气浮而不潜,故而热自发。由此推及所有的发热都是阳气浮而不潜所致,只不过阳浮不潜的原因有虚有实,阴虚、气虚可阳浮,血虚、阳虚也可阳浮;实邪阻滞,阳气不潜,痰湿食气皆可致病。此理论的发现还得从几个医案说起。

这天我收了一个因发热而住院的患者,一般发热的病人去了呼吸科或发热门诊。这位老爷爷先在发热门诊治疗了一周,但不见起色,家属想住院治疗,恰好认识我们科的人,所以就住了进来。

老爷爷七旬开外,一头银发还很致密,面色潮红,体型瘦小,说话声音还算响亮。自诉也不知怎么就感冒了,一直发热,已经有近十天了。发热门诊查血象也不高,输了一周的消炎药也不见好转,最高体温达到39℃,晨起温低一点,午后发热就逐渐高起来了。伴有咳嗽,痰少,没有食欲,大便干好几天一次,是先干后稀的那种,小便尚可,睡眠一般。舌淡红,苔浊略滑,脉数而无力。平时有点怕冷,高热前有一些恶寒,有点汗可能是衣服穿得多的缘故。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百分数也不高,单核细胞百分比略高一点。胸片有一点斑片影,考虑肺部感染,心想这应该输什么消炎药呢,暂时还是输原来的头孢哌酮吧,等着明天请呼吸科会诊了再说。

中医呢,好像一个湿温病,一个同学推荐用点三仁汤。那段时间在研究近代名医祝味菊的医案,看到他的几个伤寒发热的病例印象特别深,一个外感病人居然用了附子、磁石、酸枣仁等温潜的药物。我想了想,这病人也好像他医案中的病人,就仿祝味菊的用药思路开了一个方子,水煎服,日一剂。

同学说:“怎么能这么用呢?” 我说:“试试吧,温中潜阳的思路,兼有开表的药物,张仲景不是说'阳浮者,热自发’嘛,潜阳未必不对吧!

第二天晨起查房,我一看患者那潮红的面色没有了。老爷爷欣喜地告知昨夜服药后出了不少汗,今天早上体温已经正常了,胃口都好多了,喝了一碗粥。一旁的家属虽然也很高兴,但还是担心下午会烧。

我附和地说:“嗯,放心,不着急,咱们慢慢来。”

下午呼吸科也没有过来会诊,患者体温还是正常,又赶上周末,我担心反复,下午查房时特意告知“千万别吃太多,注意保暖,别再着凉了”。
        周一早上查房,老爷爷高兴地说:“不烧了,好了,现在胃口好多了,想吃了,但是不敢多吃,口腔长溃疡了,你看,很疼”,边说边让我看他上嘴唇的一个大大的溃疡。我和同学们好惊奇,这温潜法还真行,发热居然真给解决了。再看患者舌苔没有那么滑了,还是有些浊浊的灰苔,大便也好了些,每天都有,就是还不成形。我摸了摸脉,数脉已经没了,有点弦弱,特别是右关部。心想身表之阳气潜藏下来了,但患者胃土不足,阳气退入土中,一部分郁结住了,所以发了口腔溃疡。于是开了三剂甘草泻心汤,溃疡很快就好了。最后四君子汤调理了几天就出院了。
        就这么一个医案,在以前肯定开的是三仁汤,虽然大多也能将发热治好,但是时间没有这么短的,多半是高热治成低热,然后慢慢退去。我想可能是之前没有把握住阳气潜藏这一机要吧!后来又用此法治了几个发热的病人,效果都非常好。
        下面这个发热有点特殊,是我的一个老病人的外孙,他在国外留学,不明原因发热一个多月了。国外查了一通,什么原因都没查出来,现在是每天午后发热,一般不超过38℃,上午好一些,国外的医生也不主张用抗生素,就让多喝热水。患者家属着急,就让他回国来治。

当时是到我家里来看病的,我一看小伙子属于那种运动型的,中等个子,肌肉结实,但是面色潮红,可能当时正发热。因为在家里没有给量体温,除食欲略差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不舒服,二便还可以,睡眠也好,脉象也没看出什么问题来。舌偏红,苔厚腻而白,虽然达不到积雪苔。查腹胃脘部有拘紧感,右胁肋部轻压痛,无胆结石和胆囊炎病史。家属很焦急,“这是什么原因啊,老发热,还需要查什么吗?” 我说:“不放心就查查B超,还有那些结核、传染病之类的检查。”
小伙子说:“国外什么艾滋病都查了,也没发现什么”。我安慰患者和家属,“没事,有些发热是找不到原因的,但中医可以治疗。”我那老病人也一个劲地在旁边打气。我思索了一下,患者发热可以肯定是阳浮,根据舌象,这不是所谓的湿热并重嘛?就给开了3剂甘露消毒饮。并嘱咐少吃肉食及冷饮,多运动。
        三天过后,患者家属来了,说:“前两天不发热了,昨天打了打羽毛球,晚上体温又高了,37.5℃,你再给看看,这两天他就得去国外了,多开点,弄成颗粒带过去服一段时间。”
我说:“可以,但是患者怎么没来呢,我还得再看看舌脉。
他今天有事,我让他加你微信吧,发个照片也方便,你看呢,看好了把方子发过来。”
        于是我就加了小伙子微信,聊的过程中知道了小伙子得病的缘由,原来有野游史,小伙子真不乖啊!照片看舌苔较前略下去一些,但还是很厚,舌质不是那么的红了。加羌活、防风考虑风能胜湿,且羌活有开表之功,也算是表里上下分销吧。还是嘱咐少吃肉、冷饮之类的。小伙子也不放心,老担心有什么别的毛病,做贼心虚啊!呵呵,现在想想可能是痰饮闹的吧!
        大约过了两周,收到了小伙子的微信,说:“已经好几天没有发热了,可以吃肉了嘛,实在是嘴馋了。看舌象,舌苔已经化其大半,略微有点腻,舌已不红,就说:“还是少吃点吧,巩固巩固,冷饮不要喝了,野游你看着办吧,呵呵。”因为惜命,小伙子还是很遵医嘱的。这病也就作罢了,之后每逢过年都能收到小伙子真诚的问候。
        这么一个患者反复发热,我考虑也是阳浮。只是浮在外的阳气较少,所以热度不高。阳浮之因,是由于湿毒邪气困于内,要潜藏所浮之阳,势必去除在内的湿毒,阳气自然就潜藏了,用前法温潜合适吗?考虑有舌红提示郁热,故而放弃了。如采用麻黄加白术汤发散湿毒,即便转属阳明,用白虎汤、承气汤治疗,也未必不可,这可能是伤寒论时代治疗外感湿温的方法吧,还待高明者分析。
        接下来的这位病人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发热,而是他每到下午自觉腹部发热。病人是一个六十多岁的男性,体力劳动者,形体中等,一看就属于那种筋骨质的。患者面色暗红,自诉已经持续发热近一周,具体发热原因不明,似乎是受凉过,第二天起来就自觉发热了。无恶寒表现,稍有咽痛不适,无咳嗽咳痰,高烧时感头痛,饮食无味,二便尚可,每到下午自觉腹部发热,最高能达39℃,随后逐渐汗出,至天明汗出渐收,热亦随之减退。但始终都没有降至正常,腹部发热感明显,自觉腹部发热时有一种莫名烦躁感。患者舌红少津,有浅浅的一层薄黄苔,脉右浮大,而左弦。查血常规、胸片、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当时就想,发热无非是阳浮嘛,脉右浮,右路不降所致,结合咽痛,舌红苔黄,无非是风热上攻导致肺气敛降不及,所以阳浮发热,就开了三剂桑叶、薄荷、芦根、枇杷叶、栀子、淡豆豉、银花、连翘之类的方子。本以为轻清的枝叶类药物,可以散风祛热,且枝叶皆可降阳,浮阳无风热阻隔,又有枝叶降阳的帮助,必然潜藏下去,热也就自然退却了。
        谁知三剂药下去,热势未见变化,下腹自觉发热感依然,心想怎么会是如此结果呢?
         难道左升右降理论有误吗? 明明是右脉浮,而左脉不及啊!发热也应该是阳浮啊,降阳怎么没有效果呢?

后来病人找到我院呼吸科周平安老师,老先生给开了一个芪银三两三合当归六黄汤的方子。芪银三两三是周老常用的一个民间方剂,组成为黄芪、银花、当归、甘草。

我当时从病人手中拿到方子,感觉完全不可理解,明明是发热汗出,咽痛,舌红少津,苔黄,并且不恶寒,这难道不是温病的风热吗,怎么还能使用黄芪呢?黄芪甘温,性升提,这是众所周知的啊!本来就阳浮,用黄芪岂不是更助左路阳气上升了吗,发热怎么能好呢?虽然很疑惑,还是很期待病人服药后的效果。结果完全出乎我所料,患者服药当晚,汗逐渐减少,热从此就退了。
我不得不审视我的辨证思路,患者面色暗红,舌红,少苔,这不是已经绕提示他是阴血亏虚体质嘛。脉虽然是右浮左不及,但是脉大我给忽略了,《金感匮要略》说:“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舌少苔提示没有中焦食积或痰湿壅滞,但是却饮食无味,这不是在反映胃气亦亏嘛。至于咽痛无非是阳气浮于上而不降嘛,午后自觉下腹发热,这不正是李东垣所说的“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太阴所主之腹部不正是“生位”嘛!

这样一分析,原来患者阳浮的原因是脾胃气虚、阴血亏虚,阳气不得潜藏,故而发热。虽然开始的因素有外感的可能性,但是已经形成一个发热的“阳浮态”后,好像就无需再关注是否还有风热了,再说了风热伤人后只是气血逆乱,风热并没有着于人身吧。我想其他外感六淫也都如此吧,从那以后,我治疗外感病,虽考虑病因,但是也关注病人外感后的状态了。
        我们再看看这个案例,一位同行近2个月来老是感冒,好好坏坏,总不断根。我问她有什么症状,她说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全身酸软不适,阵一阵出汗,嗓子痛。每次吃点感冒药,拖一拖就好了,再过几天又感冒了患者形体中等,面色白,稍泛红,脉浮数而弱,二便、饮食均正常,舌淡红,薄白苔,脉浮数而弱。

我考虑发热还是阳气因虚所致浮,分析症状也没有实邪阻滞,阳气不潜,自然说“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叶天士《湿热论》说“面色白着,需要顾其阳气”,患者不就是面色白吗,考虑是中气不足,导致阳气浮而不潜。于是开了三剂补中益气汤,考虑到尚有恶寒表现,加了少量桂枝、白芍,合用桂枝汤的意思。

三天后患者复诊,说现在已经好了,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已经全好了,担心再感冒,要求继续服药。我告知她继续服用补中益气丸巩固,早晚服,就不会那么勤感冒了。大约过了两月,我问她怎么样,说还好,一直吃着补中益气丸,同时坚持锻炼,一直没再感冒发热。
        事后我问自己到底考虑病人是外感呢,还是内伤呢?不是桂枝汤也用了,补中益气汤也用了。后来一想,桂枝汤加芍药饴糖不是建中汤了嘛!张仲景也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中医认为肌肉归脾所主,这么说桂枝汤本为治太阴里证。病人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汗出,虽然有中风、伤寒之因,但是外感之邪只是暂时影响了人体的气血经脉运行,非真有风寒着于人身,所以无须祛风散寒,用药只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就可以了。患者面色白,腠理稀疏,阳气常越于外,中气自然不足,补中益气帮助阳气潜藏,桂校辛温,温降浮阳,白芍酸收,一防桂枝辛散,二能收散于外的元气,所以药到病除。
从这些医案中我逐渐成长起来,认识到原来发热都可以用阳气浮来解释,记张仲景不是早就告诉我们了吗,“阳浮者,热自发”。辨证阳浮简单,还需要进步找出阳浮的原因,有的因为实邪阻滞,诸如痰湿、瘀血、气滞等;有的因为内伤,气血阴阳不足皆可导致阳气浮而不潜。治疗只要把握住阳气不潜这一基本病机,或祛邪或扶正,最终目的是潜阳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