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和寒食,傻傻分不清
今天是寒食节,明天是清明节,每年的3月底4月初,这几天的天气总是淅淅沥沥下着细雨,正可谓一年一度雨清明、扫墓祭祖托哀思。有些地方对清明和寒食两个节日是不区分的,特别是北方的农村地区,仍保留着过寒食节的习俗,一般在寒食前或寒食节当天上坟祭祖、悬挂纸钱、扫墓添土等,那么清明和寒食到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1. 时间不同。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即春分后第15日;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1天,冬至后的第105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1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1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2. 来历不同。
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和春分、谷雨、立夏这些节气并没有什么不同。自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了寒食节以后,因为寒食节刚好是清明这个节气的前一两天(历法不同,说法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有取代寒食节的发展趋势。
3. 习俗不同。
清明节自清代起借寒食节节期,习俗以扫墓祭祀活动为主;寒食节自唐代起,习俗除了以家家禁烟吃冷食为主,另以政令形式确立了民间扫墓的习俗。
寒食节,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以后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4. 意义不同。
古时候,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节禁火冷食祭墓,清明节取新火踏青出游。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两者关系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毫无关联阶段。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
第二,相互交融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第三,合二为一阶段。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年节节期的习惯心理。如今年寒食节为4月3日,清明节为4月4日,仅差一天,清明节假期将两者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