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阴山一直是北部屏障,后来为何反成游牧部族后方
阴山这个名字从最早出现开始,就与抵御北方草原游牧部族入侵紧密相连。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出塞》,更是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千古名句,至今让人传颂。
这座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的山脉,比著名的祁连山还要长200千米左右,其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北接阿拉善的茫茫沙海,极具雄伟气息,金代诗人元好问甚至写到:“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当地民歌也赞道:“敕勒川,阴山下,天盖穹庐,笼盖四野。”
秦国北击匈奴,可惜国祚太短
在自然地理上,阴山山脉不仅是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界山,也是古时农牧区分界线。由于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异;北边“少草木,多大沙”,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角逐的大舞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部族先后在这里崛起,并不断向南方的中原王朝发动入侵。
战国时期,秦、赵、燕等诸侯国忙于彼此间的兼并战争,边防实力有所削弱。草原上新崛起的匈奴大举南下,控制了赵武灵王时修筑的北长城,稳固地占领了阴山及河套等地区。此后,匈奴人以此为基地,不断对四周邻族展开强大攻势。直到秦统一天下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统军30万北征,将匈奴势力一举赶回了阴山以北地区。
强汉盛唐攻灭匈奴突厥
可惜,秦朝国祚过于短暂,秦始皇逝世后,其子胡亥乱政导致天下大乱,阴山又重新落到匈奴手里。几乎一个世纪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重新对匈奴发动战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辈出,匈奴被迫远遁漠北,彻底丧失了对阴山山脉的控制权。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但随着大汉王朝的逐渐式微,尤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开始,阴山再次落入游牧部族之手。
鲜卑、柔然等相继越过阴山南下,大肆抢掠人畜财物,甚至在长江以北建立与南朝分庭抗礼的北魏政权。到了隋唐时期,突厥人取代柔然在草原上崛起,并继续南下攻扰中原,连入侵路线都效仿柔然老路子:从阴山著名的白道川直接南下,横冲直撞。但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继位,局面很快扭转;公元629年,名将李靖和李绩统兵10万北伐,在阴山下击溃突厥主力,后来乘胜追击,在阴山北口伏击突厥王庭,将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一举擒获。
可惜,唐朝之后的中原王朝过于虚弱,再也没能依托阴山山脉阻挡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先后再犯中原,将横卧的阴山变成了自己稳固的后方。明朝虽然推翻蒙元,并迁都北京,却无力在阴山重建稳固防线,所以今日所见的明长城,已坐落在阴山以南。到了清代,漠南、漠北蒙古相继归附后,阴山南北俨然成为一家,阴山的屏障作用就更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