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部分人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却对自己满含迷茫

他全文大概的意思是说,部分人,实际上自己是躺平的状态,但与此同时,对国家充满着寄托。

这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成天打麻将的父母,却非常的鸡娃,全指望这娃翻身了。

现在他们就是把这个娃换成了国家。

读者问我怎么看。

我觉得这是现象的一部分,确实有部分人就是这样,有点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不切实际就是说,即便我们的经济做到全球第一了,是不是就意味着你能早上喝豆浆,喝一碗倒一碗?

即便能,这是不是就真的会让你愉悦呢?

我说过一句话,所谓满足是相对的,也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们今天任何人,哪怕是三和大神,搁在古代都远远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你可以开一局王者,秦始皇能么?他富有四海也没有你的微信号嘛,对吧。

但是你快乐吗?或者说,他不如你快乐么?

快乐是一种预期,昨天文末聊的什么?聊的预期操控,其实你的幸福感和你的预期也直接关联,和你的现状倒不一定关联的那么深。

也就是说,你预期自己越来越好,你预期自己比别人好,你就会得到更大的愉悦感。

如果整体都很好,但是你相对不好,你未必会很快乐的。

所以我觉得,读者转给我的这个V,他的观点过于片面了,他只是看到部分人,事实上,标题这个话题很宏大,它牵扯了很多人。

有一个数据,我们有差不多2亿人都是单身的,在一线城市,40%的单身人口都是月光;而在四五线,月光的比例下降了么?不,反而上升了,达到76%。

所以引发了一个很大的市场门类,叫做单身经济。

也就是说,产品经理们,销售们,在思考,怎么样能够继续从这些已经被掏空的单身人群身上掏出更多的羊毛。

那么这些人,单身,月光,里面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但是对自己的前途满怀迷茫。

这个意思是说,他们相信,宏观经济会越来越好,但是自己的相对位置,就不一定了。

你注意我的措辞,我说的是相对位置。

这意思就是说,好比你是个学生,你相信自己的母校会成为211,985,但是你自己到底能不能毕业,你心里没底。

没底很正常,因为不止你一个学生嘛。

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反应出的是什么?是收入的分化。

即便在30多岁的年轻人群体中,你已经可以发现分化很明显。有的行业,互联网大厂,平均月薪8,9万,你去看科创板某些上市公司,平均月薪都高达十几万了。

这是一个数据,但是另一个数据显示,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里月薪也就是5000块附近。

这个钱,除去房租水电,买件衣服吃个饭看个电影,他本来也就不可能剩下什么。

所以即便是年轻人群体内部,这个分化都是特别明显的。

我们并不像日本,日本各个行业之间收入有差距,但是差距不是特别大,很多时候都可以套用20岁月薪20几万日元,40岁月薪40几万日元的标准。但在我们这里,完全用不上。

我们行业之间的差别特别大,公司之间的差别也特别大,所以人员跳槽,流动的特别频繁。

但是你说你要把薪水往上拉,说实话也非常困难。

毕竟解决大部分就业岗位的是制造业和非常普通的服务业。

我们前几天小号里面聊董明珠,我开篇就说我不是很想批她,因为我知道制造业也不容易。

说穿了,她所谓的送你一个定位,也不全是忽悠你,因为她真的开不出什么高薪。

你说她给你的薪水翻番,那么格力的空调,是不是也要翻番?如果空调从4000变8000,那么她一个月给你的薪水从5000变10000,还香不香,就要打个问号了。

制造业,比如空调这种,或者服务业,比如快递这种,这些行业直接关联到绝大多数人的消费,非常直观的消费。

稍微涨一点钱,所有下游产业的价格都会水涨船高,那些领退休金的老人,马上就会买不起,就会要求涨退休金。

羊毛出在羊身上,退休金本质上谁付的?还是当下正在工作的年轻人付的。

所以绕来绕去,你的生活成本很难下降。而收入高的都是什么行业?其实都是管道性质的行业。

有个故事很有道理,两个和尚住在山上,每天下山挑水,一个月过去,有个和尚不下山了,另一个好奇的问他。结果他悠然自得在泡茶,说:我挖了一条水管,现在通了自来水,以后就不用挑水了。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有建设性,也是很多商业课程上用来教育企业,教育员工的工作思路。

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有两重身份,而且是彼此剥离的。一个是消费者,我们是喝水的和尚,一个是打工者,我们是要去挑水的和尚。

作为喝水的和尚,不挑水当然好,我们是消费者嘛。作为打工的和尚,不挑水的日子,我们有薪水么?

所以,想明白了么?

你看到的那些高收入的行业,为什么说他们都是管道性质的行业呢?因为用人少嘛。

当年马云创立淘宝的时候就说,不要随便招人,营业额每增加一个亿,只能增加一个招聘名额。

他做菜鸟也是这个思路,专注于做管道,做数据,不愿意真正去雇佣快递小哥。

做管道,收益高,用人少,那当然有所谓的高收入,也就是你看到的动辄年薪百万几百万的这群互联网大厂民工。

其他高薪行业都是类似的,比如金融行业是借钱的,比如房地产企业,KFS是玩杠杆的,他们并不施工,真正施工的包工队,是低收入行业。

所以我说高收入行业都是管道性质的,玩钱,不干活。

而另一群,真正挑水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月薪几千块。

我们统计经济数据的时候,把双方都计入在内。但实际上,双方并不分享山上的水。

你看总体,当然觉得非常有信心,总体的经济是很好的。但是作为没有进入低人数高附加值行业的人,那么他当然对自己的前途没有那么强的信心了。

我觉得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实质。

当然,上述只是一个点,就是行业间差异。这个问题牵扯方方面面,比如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区域性差异。

你会发现少数城市,比如北上深的人,似乎也没有做对什么,但是因为在一线城市有套房子,就相当于持有了该城市的股票。

随着城市的水涨船高,他们的身家也水涨船高。这也是另一种差异,就像行业间差异一样。

这些问题合起来就是标题这个话题的综合性体现。

有的人,他并没有加入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没有大城市的房产,那么随着他看到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放大,城市间资产价格差距的扩大,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自己的迷茫。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确实不是三句话能找到答案的。

换句话说,你别以为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尤其是年轻人他知道,他之所以躺平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而是因为他知道但是做不到。

就好比他知道全班第一会如何如何,但是不可能人人都第一嘛,理解这意思吧。大家都不做倒数十名,倒数十名依然会有呀。

所以某些V,一味的批人家,伤口上撒盐,这也不是个事儿。

说到底,很多事情也不是用一句你不够努力就能够解释的。尤其对着一个挑水的人。

事实上,我认为躺平的人是善良的,最起码人家身上没有戾气。你把时尚芭莎总编辑苏芒在录制节目中表示650块一人一天伙食费不够,和某些跑马拉松的人为了挣1600块的奖金放在一起对比。

你可以看看在两条新闻下面很多网友的留言,很多人实际上是很不满的。

当然这不是什么个案,如果你说有些明星艺人每天餐补上千似乎有些脱离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准。但实际上,互联网大厂,科技大厂的高新从业者,基层员工也是每天餐补数百,达到一定级别后则是实报实销。

这和相当一部分人在早餐1块5的包子和3块的包子之间纠结,本身也是一种对比。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没有那么容易看到与自己消费相差很大的人群的存在,但是互联网打破了这个信息壁垒。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我觉得媒体从业者,尤其是大V,应该正确的引导大家的预期,而不是为了流量,不断地撩拨。

说到底,连躺平这种善良的行为你都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你要人家怎么样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