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流儿童”?他们的处境,或许比留守儿童更严重
文|爸妈盒子
想起来前些年看《变形计》,里面有个叫吴宗宏的留守孩子,来到城市里体验了一周富裕生 活。
这巨大的对比差距让他感到无所适从,既焦虑又难以适应,最后被问到“你喜欢自己爸爸还是城市爸爸”时,他竟说更喜欢城市爸爸。
当时这件事情被人们诟病许久,甚至开始有不少人抨击节目组这样做不对,让农村的老实孩子受到了刺激。
好在后来吴宗宏受到了好的引导,没有因为这次的经历而长歪,如今在深圳打工,家里条件也好了不少。
这件事情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对于一些贫困山村里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城市里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有多少机遇,也不知道有多少诱惑。
假如给他们一次机会去了解,那么对他们来说这次机会很有可能会变成双刃剑——
有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开始发愤图强。
有人明白了自己原来生活在何等地狱,开始怨天尤人走向堕落。
改善留守儿童生活,不止是接到父母身边那么简单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呼吁着要关爱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留在老家的爷爷奶奶身边,有些孩子甚至一年只能见一次父母。童年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性格问题更丰富,充满矛盾性。
有不少人提议,虽然孩子跟在父母身边比较吃苦,但是能在父母身边成长,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即便苦一点,累一点,他们心里也是比较踏实的。
可现实从来不会像我们设想的那样轻松。
在一些人口过于饱满的大城市,户籍制度使得外来人员没办法享受城市的义务教育,所以很多跟随父母来城市打拼的孩子,不得不因为户籍而被迫返乡,或者到其他偏远地区的学校去上学。
这类孩子在现实中,非常多。
2016年的一次大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6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有902万人,其中就有大量回流儿童。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年轻夫妇喜欢把孩子带在身边,仅2017到2018年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的数量就增加了17.6%。
而贸然把孩子接到身边,也成了孩子变成“回流儿童”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回流儿童?跟留守儿童有何区别?
回流儿童,指的是至少有一次跟父母在城市生活、求学经历,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返乡的儿童。
父母在城市里工作不稳定,因为城市的包容性不足,外乡儿童无法在城里顺利就读公立学校,这是孩子变成回流儿童的重要原因。
回流儿童的特点是,他们很有可能从小就跟在父母身边奔波,甚至身边的好友也有可能是城市里土生土长的孩子,也更熟悉城市里的生活方式。
跟从小到大都在乡村里长大的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在返回家乡后,将会面临更加巨大的心灵冲击。
回流儿童的处境,或许比留守儿童更严重
2020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里提到,留守儿童有6000多万,而回流儿童几乎占了一半,数量之大令人担忧。
回流儿童水土不服的问题更严重,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归属感,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冲击。
有研究显示,回流儿童的性格更容易偏向自卑,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也更多。
在他们眼里,他们无法适应农村的人际与生活,他们可能会觉得乡下卫生习惯不好,素质较低,但他们却又无法回到熟悉的城市里继续念书,不是说乡下有多么不堪,而是在单纯的孩子世界里,会有种颠覆感。
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作为家长,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回流儿童”?
现在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身边健康地长大,也不希望自己错过孩子的成长,奈何现实条件可能不允许。
如果贸然让孩子来城市里跟着父母一起生活,最后却又因为工作变动,或者户籍原因被迫回到乡下念书,对孩子的成长很可能是不利的。
我们家长在将孩子带在身边之前,一定要先做好更长远的规划。一般在外打工的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想着孩子跟在身边能过几天好日子都是好事。
但如果后续家长的工作不稳定,孩子又要回到家乡念书,那么家长就必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帮助孩子适应这种变化。
对于孩子来说,能有一个安稳的童年,对他们的性格塑造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卑敏感的性格一旦形成,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