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学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文:孙田恬 聂传安
有一个作文题目叫“慢慢地,我懂了”。
很明显,这个题目既要写“慢慢地”这个过程,又要写“我懂了”这个结果。
初二(17)班孙田恬同学给我发来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写的。
一年级时,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此处强调“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暗示有“不普通”的事儿将发生。此为若不经意的蓄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妈妈拉我到电脑前,指着两张乐器图片让我选一个学习。一个我认得,是古筝;一个却从没见过,妈妈说那是扬琴。我懵懵懂懂地看了照片,毫不犹豫地选了扬琴,原因很孩子气——那是用两根细木条敲的,看着很好玩。那时,我压根没想过为什么要学它,更不知道刚刚作出了影响一生的选择。(我们儿时的兴趣可能有不少就是由这么看似民主实则霸道的方式决定的——虽说也给了选择,却只有A、B两个选项啊!这个选择虽很“孩子气”,但它是整个“懂得”的起点)
后来,我知道了那细木条叫琴竹,扬琴是弹的不是敲的,认识了满脸慈祥的唐老师,也遇到学琴的瓶颈期。(“后来”,时间在推移,扣题目“慢慢地”。此时的“我”懂了扬琴的一些基本知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四年级,正是好玩的时候,怎么可能晚晚枯坐在一台不会说话的木头前敲敲打打?于是有时我便展开了丰富的内心戏,手上不停,脑子里转得更快。这会哈利和伏地魔大战,那会根鸟又遇到了什么世外高人。结果呢,自然是被老母亲批得一蹋糊涂。每当这时,我就把闪得两眼光芒的弦敲得咚咚响,将琴谱乱翻一通来泄愤:这么逼小孩子,太不人道了!有一次,我忍不住问老师:“练扬琴到底有什么用?”她笑着说:“将来你上初中、读大学时可以特招啊!”我好像懂了:它可以帮助我有更好的前程。(学琴路上的波折。此时的“我”懂了扬琴可以让“我”有个好前程。有人读此可能会嫌老师说得太功利。但那句“笑着说”,却耐人寻味。人在不同阶段可打动心的东西不同。幼儿园小朋友诱之以好吃的,小学低年级小朋友诱之以好玩的,小学中高年级渐渐懂事,诱之以上个好学校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老师直接说“练琴可以更好地认识你自己”反倒让听者不解。如此看来,看似功利的话,也许正是智慧)
五年级时,我在国际比赛上拿到了金奖,也获得了专业十级证书。日后,便得到了许多夸奖,还会收获他们钦佩的目光。哦,我好像又懂了:练扬琴可以让我获得他人的赞扬,可以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正如需求层次理论所说,当满足了物质层面之后,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就成了需求的方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