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可以看做是华人文脉的真正的发祥地。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中国遭受那么多的兵燹灾难,孔子的地位在两千多年一直是崇高无比的。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元)封孔子号:“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此“王”并非后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封号:“至圣先师”。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并非汉族。可见中华民族的文化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汉民族文化。当清朝遗留下来的2000多所孔庙只剩下两位数的时候,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孔庙依旧香火不绝。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是深远的。“文革”有一个时期,我们把批判党内的某个野心家的时候,把孔子也拉出来“陪斗”,这已经被历史证明是另外一群野心家的鬼魅伎俩。1984年开始,已经停息几十年的祭孔大典,每年都在曲阜进行,钟鼓笙磬,峨冠长袖,形成一种恢弘的仪式,以此证明中华民族文脉传承,生生不息。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如果将一个民族崇尚两千多年的文化都弃若敝屣,那文化的根在哪里?
欲入孔庙,先入“万仞宫墙”。这个极度夸张的数量词,当然不是说明宫墙的高度,而是指孔子的文化历史地位高度。穿过厚厚的城门洞就是瓮城,过了瓮城还不算是进了庙。
迎面的是孔庙第一坊——金声玉振坊,是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我不懂书法,因此我觉得把“玉”字末笔那一点点在那个位置实在看不懂。不过也因为我看不懂才叫书法。我小时候也练过几天颜体,我印象中的“玉”没有这么结构的。后代有人解释是取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我对这种说法不敢置喙。
第二坊是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过去文庙基本都有这样的坊,或石制,或木制。门当、斜撑石柱和门坊石材都不一样,新旧程度不一,可能不是“原装”。
第三道坊是太和元气坊,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甲辰春巡抚副都御史曾铣书,巡按监察御史郑芸立。“太和元气”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过了3道坊,这才看到“至圣庙”的石坊,比起前三道坊,“至圣庙”坊显得比较低矮。
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架牌坊,东为“德侔(móu)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我没有去西边,只是经过东边去瞻仰孔府的时候路过;此二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神兽,中间4只为“天禄”,两旁4只为“辟邪”,异常古拙。此坊如今加装木栅栏,常年不开放。“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他的思想是空前绝后的,从古至今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齐鲁文化采风系列回顾】
“泱泱齐风”印象之一 “泱泱齐风”印象之二 “泱泱齐风”印象之三 “泱泱齐风”印象之四 临淄古车博物馆 蒲松龄的荣与辱(一) 蒲松龄的荣与辱(二) 蒲松龄的荣与辱(三) 蒲松龄的荣与辱(四) 名门望族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