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字】我们离曾经的“走”有多远?
提到“走”字,今天的意思就是步行的意思,但要是放在古代人那里,就不仅仅是步行的意思,还有其他的含义。“走”字在金文里和“奔”字,上部都是一个人在跑步的样子,不同的是,“走”的下部只有一个脚(金文里,脚底板是用“止”来表示的,这个“止”就是后起字“趾”的初文)(如图),而“奔”却有三只脚。因此呢,“走”是一般意义的跑,而“奔”则是“急跑”的意思。
或许是造字者为了表示“走”与脚的关系,才特意在字形上把脚的印迹标注出来,所以才在金文里,“走”的下部有了一个“止(趾)”。文字学家林义光先生曾经在《文源》一书中这么讲道,“古文的走字象人走摇两手形,下面的'止’象人的脚”。
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走,趋也。”那何谓“趋”呢?在《释名∙释姿容》里有这么记载,“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了,“走”就是疾趋之意,是为“快步向前”的意思。
在目前甲骨文的记载当中,“走”字字形其实就是一个双手摆动的人。这个很好理解,我们人正常走路,往往手臂是会同时摆动起来的。为了走快些,手臂的摆动速度也会同时加快。
因此,如果我们给“走”字做个字形演变图,一般会是下面这样的,从甲骨文开始,中间经历金文,再到小篆,然后是隶书:
因为“走”,有跑的意思,如果在战场上跑,那就是逃跑,因而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弃甲曳兵而走”的“走”是为“逃跑”,这可以说是“走”字在具体语义环境中的一个体现。再比如明代宋濂在《秦士録》中“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的“走山泽”即为逃跑到山泽之中。
因为“走”,是为从起点出发向目的地行进,所以“走”字有“往”、“到”、“离开”等意思。如《仪礼∙士相见礼》:“某将走见。”郑玄注:“走”犹如“往也”。这就是说,“走见”即为前往拜见。今天我们还经常说“走亲戚”、“走娘家”,这里的“走”就是走动与交往的意思。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就曾感慨家道艰难而“走不起”亲戚。今天我们也会在汉语里说“我们走到学校吧”或者“你别走,留下来”,这些句子里的“走”就是到、离开之意。再比如“你走哪里去?”以及《红楼梦》第二十回里,“凤姐道:'你别走,我还有话和你说呢。’”的“走”也是到、离开的意思。
因为离开了原来的地方,或者与原来的样子不一样,我们也会用“走”来表示背离、误差的含义。比如口语中形容某某图纸画得不合格,我们会用“走样”一词,即为与原样相背离而有了误差。如《好逑传》第九回:“水运听了打跌道:'好个义侠男儿!侄女一向最有眼力,今日为何走了?’”这里的“走”就是有误差的意思,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走眼”的意思。
我们还会把消息泄露叫“走漏”,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会说“走了消息”或“走了风声”。比如《水浒传》第十八回里有“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比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里有“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疑我走了风声,叫他拿腔作势的。”这个“走漏”或许还是一种消息拟人化表达手法,形象化地传达了“走”字的特点。
我们还会用“走”来隐秘地表达某人的逝世,因而“走”也是“死”的讳言之词。所以“走”字如果使用不当即有歧义的出现,比如“某某走了。”这样的句子就是例子。我们会用“走”来作为“死”的隐秘说法,大概是因为“走了”即为离开了现实,离开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当然,“走”还有经过的意思,这也是一种衍生义了。今天我们会说“你走过哪里”。古人也会说“今番无论走海路还是走旱路,总免不得要到广东”。
这就是“走”字。通过这个“走”字,我们好像看到那些为生活而奔波走动的先民们,好像也能看到此时我们脚下所走的路。从史前先民到现在,我们似乎都在变,似乎又没变。我们似乎没变,因为我们一直使用同一个“走”字;但我们使用的这个“走”字却衍生出了丰富的词汇含义与文化内涵,我们又好像变了。我们究竟离曾经的“走”是近了呢,还是远了呢?
我想,不管是近还是远,也不论是变还是不变,我们与古人其实一直是一路同行着。当我们回望他们的时候,古人也一直在指引着我们向前行走着。一路同行,兴许就是最好的词。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