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斑块!拿着颈动脉超声报告忧心忡忡?听听专家怎么说
颈动脉狭窄知多少
撰文 刘 鹏
编辑 保健君
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部的主要供血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近些年,大众对颈动脉疾病的认知程度不断增加,不少患者拿着颈动脉超声报告忧心忡忡地找到医生,担心斑块会导致“脑梗”。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告诉大家看颈动脉超声报告时重点看什么。
颈动脉狭窄的形成与危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颈动脉狭窄的危害。
颈动脉狭窄通常是指颅外动脉狭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等,目前国内中老年人的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随着我国四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龄)的快速增长,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
颈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会出现什么症状
发生颈动脉狭窄时,经常有以下表现:
1、脑部缺血症状
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包括耳鸣、眩晕、视物模糊、头昏、记忆力快速下降和视力进行性下降、偏盲、复视等。
2、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常表现为短暂性握力下降、一过性失语、短暂性视物黑蒙,特点为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是脑梗死的“先兆”,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脑梗死
脑内的大血管堵塞、血栓形成,会出现身体感觉异常、瘫痪、失语,严重者出现昏迷。
颈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
颈动脉狭窄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中老年男性;
2. 高血压;
3. 糖尿病;
4. 高脂血症;
5. 吸烟;
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7. 脑血管病家族史。
颈动脉狭窄应做哪些检查
诊断颈动脉狭窄可以做以下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检查快速、便捷,有经验的医师操作诊断准确率较高,对有轻中度狭窄或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可定期行超声检查随访。
CT血管造影(CTA)
是比较直观且客观的颈动脉狭窄检查手段,在门诊可以完成,由于应用造影剂辅助,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的患者要慎用。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也可以直观检测到颈动脉狭窄,不用造影剂,不影响肾功能,但对小血管或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率欠佳。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这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以全面了解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范围及颅内代偿情况,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颈动脉超声结果怎么看
由于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可重复性好,所以作为颈动脉检查的首选方式。通过超声可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峰值流速、病变部位与病变近心端的峰值流速比值、搏动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而且通过回声的高低、回声强弱的均匀程度可辅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这是一个多方面评估的过程。如果您想通过超声检查结果来初步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手术,病情严不严重,简单看两个方面即可。
首先需要看管腔的狭窄程度,而不是单纯看斑块的大小。
狭窄程度分为:
1、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
2、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69%;
3、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70%~99%;
4、完全闭塞,闭塞前状态 NASCET 测量狭窄度>99% 。
其次需要看斑块的稳定性。
超声结果一般分为低、中、混合及强回声斑块4种类型。既往研究表明,低回声斑块具有脂质丰富、斑块内出血等不稳定因素的特征,发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更高,回声不均匀也是斑块不稳定的表现之一。近年的研究也发现,斑块内有新生血管等也是斑块不稳定的因素。
颈动脉狭窄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如果患者有上面提到的颈动脉狭窄症状,且超声显示颈动脉狭窄度≥70%,这个时候一定需要专科医生进行干预。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专科医生进行评估确定到底需不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1. 没有症状,超声显示狭窄程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
2. 没有症状,超声显示狭窄程度< 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
3. 有症状,超声显示狭窄程度处于50%~69%。
如果超声显示狭窄程度在中度范围以下,超声提示斑块不稳定,血脂有所升高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来稳定斑块。
当超声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在99%以上、完全闭塞时,不推荐手术,但也有根据病情再开通的患者,这需要有经验专科医生的评估确定是否可以手术干预。
不需要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要注意什么
患者在不需要手术干预但已经有斑块的情况下,需要注意什么呢?
01、控制血压在140/90mmHg(毫米汞柱)以下。
02、控制血糖,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1.1mmol/L(毫摩尔/升)以下。
03、需要降脂药物治疗时,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LDL)控制在100mg/dl(毫克/毫升)以下。
04、戒烟。
吸烟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脑血管痉挛、颈动脉内膜损害,加重和促进病变的发生发展。戒烟是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吸烟者应严格要求,督促其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
05、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应警惕出血风险。需遵医嘱。
06、改善肥胖、控制血脂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