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发生了痛风该怎么办?
作者:李青
单位:天津市泰达医院肾病科主任
来源:肾病科普
现在痛风患者越来越多,而且趋于年轻化。
根据《2017年中国痛风现状报告白皮书》显示, 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其中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 而且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预计2020年,痛风人数将达到1亿。
引起痛风的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也因此被称作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后的 “第四高”。
长期高尿酸,尿酸盐在关节沉积引起无菌性关节炎就称痛风。
绝大多数痛风首发第一脚趾关节,往往两个脚趾交替出现,随着病情加重, 由下而上踝关节、膝关节、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等也逐渐发生,并可能出现痛风石和痛风性肾病。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而 “痛”是最主要的表现,轻者尚可忍受,重者疼痛难忍,寝食不安, 甚至有患者自述“恨不得用刀把脚趾剁下来”。
那年轻人发生痛风该怎么办呢?
一、当务之急是止痛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痛风,无论尿酸高低、无论是否在服用降尿酸药,痛风发作后当务之急是止痛。
目前临床推荐痛风发作时的止痛药也有三类,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秋水仙碱
越早用药,疗效越好,超过36小时疗效明显降低。
具体用法:秋水仙碱首剂1mg(0.5mg×2片),1小时后追加0.5mg(1片),12小时后改为0.5mg(1片),每日1~2次。
如果用药3天无效,或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应立即停药。
2、解热镇痛药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止痛药,学名非甾体抗炎药(NSAID)。
这一类药家族庞大,成员众多。常用的药物有(非选择性NSAID)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布洛芬等,以及新型的止痛药(选择性COX-2抑制剂)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
双氯芬酸、布洛芬等可影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抗凝活性,对于需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痛风患者,建议优先考虑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与阿司匹林联用。
主张早期和足量使用,即在发作的前2天给最大量,等症状缓解后迅速减至常规剂量,疗程4~10天。
3、糖皮质激素
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
目前欧美指南多推荐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抗炎镇痛药物。
国内指南为防止激素滥用及反复使用增加痛风石的发生率,建议将糖皮质激素推荐为二线镇痛药物,仅当痛风急性发作累及多关节、大关节或合并全身症状时,才推荐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建议口服强的松, 每天6片,清晨一次顿服,3~5天停药。
疼痛控制后,就要着手开始控制尿酸,避免痛风复发了。
二、痛风与遗传有关
国外一项针对年轻痛风患者的研究显示,71.4%的患者三代以内直系亲属有痛风病史;而我国的的一项调查发现,2510例某沿海省份痛风患者中,具有痛风家族史者占18.5%。
另 有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一方患了痛风,子女40%~50%会患痛风;若父母双方均患痛风,则子女患痛风率高达75%;还有研究报告,80%的12~19岁患者和50%的25岁患者有痛风家族史。
目前认为,痛风是一种遗传相关性疾病,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很不明确。
一般来说,有家族史的痛风患者,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重,更容易发生痛风石和痛风性肾病,而且对治疗药物不敏感。
也就是说,有遗传倾向的人群,即使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甚至饮食习惯比普通人还要严格,也容易发生痛风。
三、高尿酸与饮食之间的关系
高尿酸与饮食有关系,但关系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体内尿酸的产生,80%来自于自身细胞的嘌呤代谢,20%来自于食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吃不喝,也会产生大量尿酸,食物对尿酸的产生只是部分原因。
高尿酸血症的原因,要么是尿酸产生过多,要么是尿酸排泄障碍。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二者各占50%。
所以,高尿酸血症不完全是吃出来的。
四、年轻人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因
体温37℃时,血清中尿酸的 饱和溶解度为404.5μmol/L。
血尿酸突然升高,突然降低,或突然受冷,都可诱发痛风发作!
根据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数据分析,男女痛风诱因有很大差异。
男性患者的主要诱因是饮酒(25.5%),其次为高嘌呤饮食(22.9%)和剧烈运动(6.2%);而女性患者的主要诱因是高嘌呤饮食(17.0%),其次为突然受冷(11.2%)和剧烈运动(9.6%)。
1、饮酒
乙醇诱发痛风的机制有三:
乙醇使血乳酸浓度升高,而乳酸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而致血尿酸浓度快速升高;
乙醇加速嘌呤分解而使血尿酸浓度快速升高;
酒类主要是啤酒可提供嘌呤原料,而且饮酒的同时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
2、暴食
一次性摄入大量的高嘌呤食物,比如肝、肾等动物内脏,海鲜、牛羊肉等肉食,可使血尿酸快速升高。
此外,食物的加工方式也影响嘌呤的摄入量,肉汤中嘌呤含量远远大于肉食本身的嘌呤含量,所以,羊杂汤、涮锅汤等汤类是高危食品。
许多青少年,水的摄入以饮料为主,这是一个非常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痛风、糖尿病而言,饮料的危害甚至超过酒精。
3、着凉
关节着凉,比如冬天未保暖夏天吹空调等,低温容易使尿酸沉淀成结晶而刺激关节发生炎症。醉酒后着凉是痛风发作的最常见诱因。
4、关节损伤
剧烈运动、走路过多等导致下肢关节损伤,关节液中白细胞增多,尿酸刺激白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而诱发痛风。
5、疲劳及作息紊乱
疲劳和作息紊乱导致机体能量大量消耗,代谢废物堆积,干扰了尿酸的排泄而诱发痛风发作。
6、感染
严重感染导致白细胞升高,组织细胞大量破坏,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尿酸产生过多和尿酸排泄障碍,血尿酸快速升高。
7、药物
一些药物干扰尿酸从肾脏排泄而导致血尿酸突然升高,这些药物有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大部分化疗药等;
8、尿酸降低过快
非布司他、别嘌醇、苯溴马隆等降尿酸药物使血尿酸浓度快速降低,痛风石表面溶解,释放出针状尿酸盐结晶也诱发痛风发作。
五、改善生活方式
痛风的发生,有遗传因素,也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遗传或者身体素质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能改变的只是生活习惯,所以改善生活方式仍是痛风患者避免或者减少痛风的有效措施。
推荐痛风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
1、限酒;
2、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3、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
4、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
5、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
6、控制体重;
7、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
8、规律饮食和作息;
9、规律运动;
10、禁烟。
改善生活方式不一定能完全避免痛风发作,但可以减轻痛风,减少降尿酸药的使用。
六、降尿酸治疗
一些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后,痛风发作大大减少,甚至不再发作。但也有许多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仍无法避免痛风的发生。此时,降尿酸药物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将尿酸控制达标,是避免或者减少痛风发作的根本措施。一次痛风发作,将尿酸控制在360 µmol/L以下,频繁痛风发作(每年发作超过2次),应将尿酸进一步控制在300 µmol/L以下。
目前认为,服用降尿酸药是减少痛风发作的最有效手段。
临床推荐的降尿酸药有三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别嘌醇
成人初始剂量50~100mg/天,最大剂量600mg/天。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量,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时剂量为50~100mg/d,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时应禁用。
别嘌醇可引起皮肤过敏及肝肾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是一种致死性的超敏反应,常发生在HLA-B*5801基因阳性者,同时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和肾功能不全者也易发生。HLA-B*5801基因在汉族人、韩国、泰国人中阳性率显著高于白种人,推荐在服用别嘌醇治疗前进行该基因筛查,阳性者禁用。
2、非布司他
初始剂量20~40mg/天,最大剂量80mg/天。对肾脏安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无需减量。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恶心、皮疹等。
3、苯溴马隆
成人起始剂量25~50mg/天,最大剂量100mg/天,早餐后服用。对肾脏安全,肾小球滤过率20~60ml/min时,推荐50mg/天,肾小球滤过率<20 ml/min时,或者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腹泻、皮疹和肝功能损害等。
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一般不建议联合使用。
降尿酸药的服用时间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一般认为,频繁痛风发作,每年发作超过2次者,应长期服用降尿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