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丢失粮食本

                丢失粮食本  
                     董杰
     今天在艾灸馆做艾灸时,灸师做完艾灸后想把剩下的灸条用盖子盖住封好以备以后再用。但是怎么也找不到盖子了,几个人桌子上,桌子下的来回的找,就是找不到。灸师说我就把盖子放在桌子上了,怎么就没了呢, 奇了怪了。另一个灸师说,你看看桌上的那块抹布下边有没有,打开抹布一看果然是盖子。看到这个找到的盖子,我忽然想起了七十年代初我家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的非农业人口的居民买什么东西都是要票证的。买肉要肉票,每人每月半斤。买布要布票,每年大概是七尺的标准。就连买线都要线票。到饭馆吃饭是要粮票的,没有粮票花多少钱都不卖给你。总之,各种票证名目繁多。什么副食票,煤票,柴票,豆腐票,肥皂票,烟票,手表票和自行车票那时属于稀缺,一般人是搞不到的。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票。在所有的票证中,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买粮食的粮食本。每户有一个粮食本,一家有几口人,每个人每月供应的粮食的定量,都在粮食本上都记录着。总的供应的粮食的数量基本是不变的,变得是每月供应的粮食品种。比如说白面,大米等细粮每人每月多少。玉米面,小米,高粱米等粗粮每人每月是多少。没工作的市民和孩子供应的粮食定量要少些,大概就是二十多斤不到三十斤的样子。有工作的人是根据不同工种体力劳动繁重程度的不同,供应的粮食定量也不同。体力劳动轻的少一些,也就三十多斤。重的多一些,我当时在厂里铸造车间做翻砂工的工作,属于重体力工作,粮食定量属于高的,每月四十六斤半。七几年我已参加工作,几个妹妹十几岁都在上学,她们的粮食定量也就是每月二十五斤。当时她们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按着北方人的话说就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龄。所以,那些年我们家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不够吃,每月供应的粮食一般只够吃半个多月。没办法,父亲只好到黑市买高价粮或者到农民那买些红薯、土豆等接济到下个月粮食供应开始的日子。所以,父母每月的工资差不多都贴在买粮食上了。
      记不得七几年了,也就是我刚进厂工作两三年的一天。父亲突然来到厂里来找我,惊慌失措的说,家里的粮食本找不到了。粮食本丢了,我听到后心里咯噔的一下,大吃一惊,心想坏大事了。那个时候丢了粮食本再补办的政策是:丢粮食本时的那个月的粮食数量全部作废,粮食供应从粮食本补办的下个月开始计算。也就是丢粮食本的这个月本里没买的粮食一斤都没有了。我们家恰好是这个月的粮食一斤还都没买,粮食本就丢了。也就是意味我们家一个月的没有粮食可吃了。一个月没有粮食吃,怎么活呀!天要塌了!那时侯差不多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不太够吃,上哪借粮去?借粮都没处去。
       和单位请了假就和父亲心急火燎的回到了家 ,打开放东西的木箱子就找了起来。平时粮食本就放在箱子里的一个小纸盒子里面,除非到粮店买粮食,一般没人去动,怎么就没了呢?父亲和我就把木箱子里所有的东西都翻了出来,仔细的找也没找到。真是奇怪了,就在小纸盒子里放着,怎么就不见了?木箱子找不到,就去找其它放东西的地方,家里犄角旮旯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就这么丢了吗?心有所不甘,我就再一次开打装粮食本的小纸盒子时,当把纸盒子的上盒盖翻过来一看,神奇出现了,我发现粮食本就卡在纸盒子的上盖里。原来是装粮食本的长方体的纸盒的截面和长方形的粮食本大小差不多,由于纸盒比粮食本大不了多少 ,所以粮食本是勉强塞在纸盒里的,纸盒的下面又放了其它别的东西,粮食本就只能放在纸盒的最上边了,这样,当把纸盒的上盖扣上后,粮食本就卡在了纸盒的上盖里面,大家都没发现。前几次在找粮食本时拔出纸盒的上盖时就习惯的将盒盖口朝下的放在一边,没有将纸盒的上盖翻过来看一下,所以就没发现粮食本就卡在纸盒的上盖里面,就这么简单。一场虚惊,大家如释重负的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家里无论谁去买粮食都会刻意的小心翼翼的把粮食本保管好,恐怕再出什么丢失的差错。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物质财富逐渐丰富,各种生活用品也逐步敞开供应了,用各种票证买东西的政策也就渐渐的取消了。当然了,买粮用的粮食本也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我们再也不会担心粮食本丢失了!

作者简介:晴朗天空,本名董杰,1953年赤峰生人,承德某企业退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