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荫文学 当代精英文学 2020-11-27
---浅谈贯穿于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人民性”视野
贾世昌
穿越新中国70年的文学长廊,有多少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不仅面世时被争相传诵,名重一时,而且历经岁月涤荡,至今仍珍藏在国人的记忆中。这些作品或因记录峥嵘历史而富于史诗性品格,或因与时代同频共振而引起深刻的共鸣;或以大胆的艺术创新赢得广泛的赞誉,或以深沉隽永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而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深入林都伊春在亲身体验生活后所潜心创作出的《祝酒歌》《大风雪歌》《青松歌》即“林区三唱”,被文学界誉为当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经典。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是因为他在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始终自觉地坚持“二为方向”、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性的书写。今年,正逢郭小川诞辰100周年和诗人来林都伊春创作著名诗歌作品57周年,为了深切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本文试图从郭小川作品的人民性浅谈其一以贯之、贯穿始终的诗之魂魄和鲜明的个性风格。一、鲜明的时代感与平民意识。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首先关注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命题,书写了属于社会最基层、最前沿、最火热地带人民群众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从整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现状,而且非常现实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创业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情绪及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精神心理动向。曾经淹没于当代文学繁杂思潮发展和争议中的郭小川诗歌作品,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传统道德的审美理想、书写甘于吃苦耐劳的情感基调,及其传播方式与经典化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历程,都可以说是从多个层面丰富了中国当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人民性书写的审美追求及其意向。从郭小川早期创作的作品到《祝酒歌》《大风雪歌》《青松歌》林区三唱的问世,再到他晚期的系列作品,他的创作均是从社会历史的宏阔背景出发有意识地拒绝那个时期文坛一时兴起的流派与技巧的所谓争锋,执着于遵从和选择现实主义观念进行自觉的创作。现在看来,那一时期的文坛在所谓的先锋派文学之后所走过的轨迹,是逐渐扬弃形式主义而向着现实主义道路进行的,这恰好证明了郭小川的清醒、独立以及来自于时代的自信、文化的积淀和素质的自信。正如他强调和时刻警惕自己的座右铭:“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他们的创作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检验和审视。”这样的自我要求为他的诗歌带来了强烈的时代感与平民意识。同时,郭小川的创作实践也极大地丰富了以往的现实主义要求及内涵,与同时期的诗歌作品相比,“林区三唱”这三首诗,特别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祝酒歌》首先尝试将经济单元置换为文化的、社会的单元,而其中所展示出的鲜明地域色彩、乡土视野为日后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由于郭小川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觉实践,使他能够在坚守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点上,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尽力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的优长,来营造自己的诗歌创作世界。这使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有着这样的特点:着力在继承“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富于创造;一方面对当代中国极富挑战时期及艰苦年代的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能够更深广的把握,一方面又能发掘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民众自觉意识和理想之光,将其熔铸到诗歌的灵魂、形象和生活形象之中。他是由研究大众心理到对时代意识的剖析,从对民族历史的把握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探察,把林区宏阔的历史与火热的现实生活迭现出来,这样表现的林区厚重历史与现实生活便上升到新的审美层次。他的“林区三唱”不但在反映现实生活时豪迈壮阔、激情隽永,而且具有相当的历史深度和广度,着力塑出新中国林区“伐木人”、林业工人富有历史感又极富生命质感的朴实生动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较大的思想深度和丰富鲜明的生活内容”,使得郭小川的现实主义诗歌有着沉实深刻的底蕴。二、为人民创作的文学追求。文学创作中的“人民性”表征,充分地体现在对于人民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极其关注、关心的真诚情怀。郭小川的一系列诗歌作品渗透着一种“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这体现在他创作中壮怀天下的深情咏叹,他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遭遇、经历和生命中的体验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业初期的复杂社会问题充分结合,映现出整个时代的艰难困苦与人民在战天斗地生活中那种以苦为乐、发愤图强的精神状态。“苦难”在郭小川的创作中不仅是个人或群体的经历,更是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基调与背景,这种思想深度为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增添了庄严感与直抒胸臆、感天动地的质感和力度。郭小川不愿意掩饰和美化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总是真切地、毫不吝惜地展示生活中的“苦难”。这样的写作姿态和笔调,使他把广大民众所处在的生活真实状态写得深切、厚实,写得撼人心魄。在郭小川的系列诗歌作品和以《祝酒歌》为代表的“林区三唱”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普通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史,他们的历史沉郁、质朴和崇高,在这种艰苦的奋斗史中容纳着他们对历史、对祖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并且充满着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在深入伊春林区体验生活,创作著名的“林区三唱”过程中,郭小川自觉地与林场的工人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朝夕生活在一起......很快与这些憨厚朴实的“伐木人”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战天斗地的艰苦劳动场面,热火朝天的林区生活,每时每刻都深深的感动着郭小川,而工人们也喜欢上了没有任何架子、平易近人、为人直爽、坦诚、质朴的这位大诗人。在食堂里就餐的时候,没把郭小川当“外人儿”的工人们热情邀请他与大家共同开怀畅饮,他就主动举杯给这些大森林的“主人翁”们敬酒,在推心置腹的交流畅谈中,进一步地走近工人们心灵的世界。通过深入林场一个多星期的亲身生活体验和感受,他知道这些自觉以苦为乐、无私奉献的工人们,在十分寒冷的冰天雪地中作业,喝上它一碗“老白干”有助于身子骨热乎,能够增加抵御残酷风寒的能力,能够增添为祖国献身采伐事业的豪情壮志。他把林区工人喝酒的的性格特点与英雄豪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美好前景联系起来,发酵并且升华了这些诗的意境和炽热情感,在著名的《祝酒歌》一诗中动情地挥洒出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经典诗句:“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三杯酒,三杯欢喜泪;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红心和朝阳同辉。”从中可以领略到诗人以苦为乐、巧妙的讴歌林业工人在繁重的劳动生活中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壮志凌云的主人翁精神气质,以及郭小川奔放的激情,志在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壮士情怀。作为诗人的郭小川生活简朴,作风扎实,工作特别追求实际。在他采风生活的林场,由场部到作业山场有很长的一段路程,可他从来不坐车,坚持走着去,走着回。他和工人们一样爬山、一样打绑腿、一样走冰雪路、一样带午餐。因为他坚定这次走进深山老林体验生活,就是为了近距离的接触感受林业生产一线上实实在在的生活,能够扑捉林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写出真正接地气、洋溢着红松故乡气息的作品,他坚持每到一处都不让干部群众迎接,不让群众鼓掌,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正常生活工作,往往都是利用休息空闲间隙在生产作业现场、在工棚子里、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和工人们进行进行亲切的攀谈和采访。由此,郭小川和工人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情也更浓了。他收获的创作素材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活泼了。“人民性”的视野表现在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中,还深刻表现在他对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精神的理解和融汇贯通。坚持以“二为方向”作为自己的创作使命,自觉将其奉为一生中文学创作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对这种价值取向的确认,构成了郭小川创作中普通人生命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彰显着诗人的人生信仰,是郭小川坚持为人民书写、讴歌的重要表征。郭小川所呈现的系列诗歌具像,为作品构建起了强大的情感世界与审美境界,这种人生信仰和创作意象的深度,契合了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化血脉中所灌注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酣畅淋漓地充盈着诗人书写“人民性”的丰富思想内涵。三、人民是成就诗歌经典化的主体。郭小川诗歌作品的人民性特征,又充分体现在它的传播方式与受众群体上。自1963年春这些作品发表以来,“林区三唱”特别是其中的《祝酒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各省市广播电台的播送,可以看做是文学作品借助声音媚介进行受众转化的成功之举。在纸媒与声音媒介的和谐互动中,郭小川的诗歌通过影响力、扩张力强大的试听系统收获了广泛的传播效果与庞大的读者听众。郭小川的女儿郭岭梅认为“父亲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他所一贯珍视的。”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媒体的逐渐普及和传播手段的极大丰富,在各种大型文艺晚会及形式多样的经典作品朗诵舞台上,郭小川的“林区三唱”等一系列作品纷纷被各朗诵艺术家如殷之光、乔榛、濮存昕、方明、张家声、徐涛等演绎和朗诵,尽管各位大师的朗诵风格、艺术处理的方法各有千秋,但在全国诗歌爱好者心目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产生了非常广泛的艺术影响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半个多世纪以来“林区三唱”,作为林都伊春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在全国广大读者心中的经典化过程从另一个层面上也显示出了人民性的基本特征。事实证明,人民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主体、表现主体、接受主体,还是成就诗歌实现经典化的主体。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学评估体系形成,是文学的人民性传统审美长久影响下的结果,也正因此形成了“林区三唱”等系列作品在当代民间所具有的持续诵读热情,及其在读者心中的重要位置。从整体上看来,郭小川的创作、传播与经典化过程体现着诗人创作的人民性多重内涵。郭小川的作品从其创作方法、精神指向,到审美理想、情感基调,再到写作姿态与身份意识,直到诗歌创作与受众反馈同步的特殊传播历程以及由广大民众的直接参与来反哺作品的完成、成就作品的历史地位,其中均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特征。郭小川的诗歌创作触及了以往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化视野上的缺失。为此后诗歌作品中人民形象肤浅化及窄化、口号化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方案,并在传播媒介上为新时期以来的人民文艺寻得了新的承载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角为参照,郭小川的“林区三唱”等作品,对于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标高价值,对于当代作家的使命意识与审美理想有着积极的重塑意义,并对处理当代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示范作用。作为一个在诗歌创作中始终以“人民性”标高看取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的当代现实主义诗人,郭小川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有着明确的意识。他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利目的,坚信文学对社会改造的精神作用,在这一点上,他与贺敬之、艾青、李瑛等当代现实主义主流诗人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他对当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后来者提供了难得的创作实践和宝贵经验。文学是时代的号角,是推动社会发展熊熊燃烧的火炬,而作家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我很赞同别林斯基的一个精辟论述: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人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本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诗人和作家应该是“社会、时代和人类器官的代表”。今年是己亥年,180年前的己亥年龚自珍写下了不朽的《己亥杂诗》,留下了许多闪亮的思想和诗句,其中有:“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香。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何等悲怆,何等无奈!相比180年前的己亥,如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处于何等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作者简介: 贾世昌 男 汉族。1957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东川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自1975年起先后在《伊春日报》《黑龙江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文学》《春风》《北方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50余万字。已有《故乡恋歌》《岁月履痕》《烟雨沧桑》《红河谷之旅的传奇胜境》4部文学著作出版。现为伊春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市散文学会会长。现任《当代精英文学》副总编。顾问:桑恒昌 杨宏利 刘杰 耿宗兴 李冰奇 曾肖红 宗银 关东月 陌人 华梅
何中俊 何岗 王晓春 崔纪松
法律顾问:杨晓波
总策划 :雪野(兼顾问)
副总策划 :北极星(兼副总编)
社长:绿荫
总编:风过园林
总编助理:阿凤
诗歌副总编:阿贵 陈广德 陈晨 天露 牧青 雪鋩 格局 果然 未言 刘昌斌
凡夫
诗歌主编:雨舟 马行云 凤鸣回山 阿丑 何迁 燕来松 肖才颇 周月 泉声三叠 章晓军 无定河 闻墨 老实 娄文明 阿俏 江南雨 飞天 徐迎晨
散文副总编:陈广德 马永欢 李连杰 贾世昌 闻墨 一丁 凡夫
散文主编:益川 萧兆钧 高谊沣 乡音 柽柳
小说副总编:李连杰 适合
小说主编:一丁 草句月一
报告文学、 文学故事副总编:贾世昌 马学林 高谊沣
报告文学、 文学故事主编:王德川 萧兆钧 一丁
古诗词副总编:刘成宏 马学林 章贵山 华梅
古诗词主编:吴萍兰 山抹微云 雪歌 李祖新 石宗元
《当代精英文学》群管 江南雨
文图编辑:高谊沣 一瀚
(以上排名均非按序排列
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