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髓经》全篇含义解释 (第三章)
3.四大假合篇第二
前面一篇讲完了本经的心法,接下来要阐述一些观念,来帮助修行人了解这能量生成与运行的道理。
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这观念来自古印度文明,其认为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可以粗分为这四种类,这“地水火风”代表的是其性质,而非自然界的物质。
古印度哲学把世界上所有物质都看做是四大成分的交互组合。现在大家都学过现代科学,都知道物质主要透过化学或物理的作用而成形,其组成元素则是来自不同的原子分子组合。但是几千年前的文明没有学过现代科学,却也知道这个道理,以此道理进而延伸思考得知,既然所有物质都是来自不同的元素组合,其中自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所有东西都会发生变化,终至毁灭,所以称之为“假合”。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
上一篇讲过元气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有别于来自食物、空气转化的后天能量,现在这里简单的提一下这元气如何形成肉身或这个物质世界。
我们这生命能量一开始成形时,这能量的型态像烟雾一样飘飘渺渺尚未定型,而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烟雾状的能量慢慢的交互化合为不同的质量,进而沉淀稳定下来,慢慢出现液态、固态、不同的温度等等型态,然后分离成不同质地的物质,再互相组合。以肉身来说,由细胞开始化做坚硬的骨骼肌肉(土),以及血液水分(火),还有体温热量(火)等等组织。
昆仑指的是人体的头部与脊椎,所以「水发昆仑巅」表示人体的各种津液(血液、荷尔蒙等等)皆来自头部与脊椎,「四达坑阱注」指的是水往低处流的道理,说明这营养液透过身体的经脉、穴道以及其它管道传导到达身体所有部位。
「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
这里的静坐并不是我们用功夫的“静坐”,而是生命的基本型态。这一段讲的是这四大能量的相互关系。这能量一开始是静止的,静定而生动,第一步骤的变化是开始发热、温暖,这暖性由液体传导到各地。所以这热是带着湿性的,热能与水分相合相蒸,产生了如雨雾般的物理现象,水分因热而蒸成雨露,而弘扬散播四处发生化学现象,这就是各式各样的生命或功能的生成道理,所以后面要补充一句「利益满人世」。
「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
而水性的能量静置久了之后,部分物质便逐渐沉淀凝结,形成了坚硬的物质,这坚硬的性质称为土。热能是在这生命能量里面属于比较温暖质轻的部分。所以这人体的生成与运作概念,是与天地宇宙的道理是相通的,除了人之外,又有哪一种生命有如此奥妙的构造呢?
「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
前面说了人体生成的奥妙过程与珍贵之后,这里反而要用相同的道理来解释其背后的虚幻与不实。
既然人体是由一股能量,分别为水火土性质(印度观念认为地水火风,中国观念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而形成的,回过来讲,总归是这股先天之气(能量)的变化作用在搞怪而已。这先天一气由无到有形成了肉身,这变化既不是我们所能掌控,我们也无能加以压抑或做任何改变,所以其实我们不是这身体的真正主人,这个身体要死要活,要病痛要亢奋,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虽然我们不断研究生病吃药、开刀或运动等等,付出各种延续、帮助生命的努力,但是最后时间一到,身体照样还是要死亡,要腐烂化为尘土,还是要还给自然,滋养大地的。
「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
接着上面的道理继续延伸,聪明人举一反三便要了解,生生死死只是这能量的幻化转变过程而已,真正的生命,真的有跟着这能量的变化而变化吗?身体虽然死亡了,我们的灵知有跟着死亡吗?死亡后重新再生一次,那新的身体里面会是另一个我吗?真正的生命,实际上并未跟着这能量幻化而生来死去,真正的生命是永恒不死的。也可以说,是未曾跟着这能量的变化而生死过的。既然我们知道这身体只是能量的暂时变化,这个变化只是外相的转变,并不代表真正的生命的变化。那么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这身体?中国道家与印度佛教自古以来都有各种锻炼身体延续生命的传说,但是没有人能证明是否成功。如果真的延长了身体的寿命,这个技巧并不能让他们脱离这个定律的,这种种努力终究是白忙一场、徒劳而无功的。
「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真正应该要有的观念,是要锻炼身心超脱凡人境界。为了怕用功时间不够,所以想办法延长此身体的寿命,假借这虚假的肉身来相合于“真”。要以智慧来参透这道理,这个“真”的关键就是方才说明的这不生不死的“生命”,掌握这关键,方能真的摆脱跟着天地万物一起消长毁坏的命运。
现在我们有这个假而不长久的身体,就借用这身体当作工具来求取我们的目标吧。何况!如果没有这个假,也不足以衬托出“真”。但是如果你想有个假要抛弃,而要获得真,这是错误的观念。真假虽然有别,可这是属于我们凡夫的分别,有这样的分别心是不可能探究到真实的生命的。打个比方说,大家都知道钱可以买东西,可是钱这个东西是后来才被创造出来的,是一开始没有的,目的是要方便流通货物,可是一般凡夫已经搞不清楚了,反而争相追逐钱财,拼命囤积钱财。事实上它只是个工具而已,是拿来流通货物求取方便的工具。然而不明白的人,被这表象概念弄得七荤八素,反而忘记了其原来的用意与道理。现在回过来说这借假修真的道理,其实真假很难说有个分际的,对初学者来说有个真假之分,但是对上了路的修行人来说,这个真假分别的观念要抛掉,要放弃。如同先前讲的「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的道理一样。我们在还没弄清楚前,应该要用这道理来看待真假,彻底了解如果有真,必先有假,这种对立两面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的目标,唯有去除掉真假两边的分别观念,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了解祖师们所说的道理。同样的,回来说这四大物质现象,其实也不过是能量的各种型态,不断的演变流动,并不会永远固定在那里,所以说这四大是假合的。既然是假合,我们去执着在身体是冷是热?会动会静?去拼命的找一个身体感觉,找一个“气”在身体里作用,这不是很呆吗?如果真正以逻辑详细的来探究,就会知道其实都是幻象,都是人心的强加分类而已,哪里能真的把它分别出个什么呢?
4.凡圣同归篇第三
第三篇先说明凡与圣的分别,再回过头来解释凡与圣的同出一源,都在鼓励学人精进向上。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生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挥,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
首先讲到何谓凡夫?
前面讲的四大假合观念,并不是太多人能了解懂或接受的。一般人庸庸碌碌的过这一生,每每以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一样的前提来盘算着所有事情,努力的为了美衣美食欲望享受而工作赚钱,努力得来这些衣食外表也无非是因为旁人的眼光而感到有价值,如无旁人的指指点点则意义全无。这样的忙碌过了一生,被这虚假的名与利拖牵着人生的脚步。愚昧的多数人甚至因此误会,等到有一天大限来临,这人生就会像烧完的油灯一样熄灭了,也不知道自己会被埋到哪里。于是更加恐怖惊吓,更不知所以而活而死,整个生活如果没有这么多虚假的东西围绕会更加迷失,于是变本加厉的抓紧现在能够掌握的一切,抓紧配偶子女事业,担心害怕其从掌握中消失,如此一生中枉费了千辛万苦,到头来又得到什么?像这样的幻梦,到何时才会休止?这就是凡夫的人生。
「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而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
现在说明圣人的人生有何不同。
圣人并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所以他不需要努力的赚钱买美衣、住华屋,只要简单的衣服与饮食就很快乐了,所以他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让自己轻松自在的研究体认形而上的道理,进而可以参透天地与我万物同出一源的真理。
「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
以圣人的观点来看这世界,虽然物种大小有别,有各种差异,但是这能出入往返运用身体的能力并无大小差异,那种灵活反应生存力在各物种身上是没有差别的,无论是蚊子苍蝇或是狮子大象都具备能灵活运用其身体而维持生命的能力。
为了让学人更了解这个能力,再接着比喻。唯有比喻才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超越文字语言的道理。
天地有日月,人有两只眼睛,这个大家都知道。日月因为天体运转而有有朔旺(望)晦暗等现象,这现象造就了明暗的作用。暗时点灯或看群星,于是暗中也有光明。但就算星光不现,灯灭失去光明,暗中不见物的时候,我们能看见的能力并未跟着消失,我们能见的功能并不是依据光明而产生的。这能力、功能这里把它叫做“见性”,虽然光明消失,纵使眼睛这个器官会因为衰老或疾病而失去作用,换个眼睛便又可以恢复视力,所以这个能看到的本能也跟眼睛这器官无关,是永不会消失的。
「纵或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
再进一步说明,纵使是连换眼睛都无法恢复视力的盲人,也可以用手摸到东西,可以用感觉觉知物品东西,这个觉知本能与刚才那个“见性”也是一样的,所以说“通身俱是眼”。我们摸到东西能有感觉,这是心灵的作用藉由身体器官而表现出来。同样的道理,纵使这个身体坏灭了,这个心灵的作用也不会消失,只是因为身体坏灭,感官失去功能而产生障碍而已。这个心灵的作用套用到任何物种任何身躯,都可以以其身体的特性而发挥功用,因为物种感官不同而有不同的觉知结果,所以这觉知本能都是一样的,也因此要说「能看到不是眼睛(眼睛只是个器官),能听到不是耳朵(同样道理)」,这是理所当然的逻辑,并不是玄奇的空话。
「养心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处。」
于是回归到圣人的人生,因为不必枉费力气在追求虚假的物质欲望上,便能省下许多能量,让自己心灵清净,向内心探索,参透刚才讲的道理,知道自己这生命的出处,归向原来处。
「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原本,凡圣同归一。」
无论是凡夫或是圣人,眼睛都是长横的,鼻子都是长直的,身体也都是相同的构造。但是虽然构造相同,能力相同,本能相同,可是最终的后果可是大大不同。凡人因为追逐名利等外在事物而耗尽身心。假如能放弃繁华虚幻的欲望,收摄这向外奔驰的心,随时挂念死亡即将来临,以提醒自己时间有限,努力锻炼身体,让身体成为助力而非阻力,帮助精进用心,重新洗涤污浊,改造自己回归原本,如此则凡圣同归合一了。
5.物我一致篇第四
这一篇比较短,主要说明我与万物同出一源、无二无别的深奥道理,因为文字简短,所以我补充了一些解释。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神相,辅助成生意。」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首先要学人以此观点来看世界,不要以外型来评断了解其内涵。举个简单的大家都能了解的科学例子来说,这世界万物大家都知道是以原子所组成,不同的原子排列组成可以形成各种物质,但是原子这东西却是不变的。这道理其实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修道人发现了。以此推想,不同的原子排列组成不同物质,那不是幻化是什么?这种现象你说神不神?是不是要感叹这游戏规则的奥妙?而且万物的组成还有互相扶助生化的作用,等于是变化到难以想象的多样性却又互有功能性,这种妙化的神奇,无怪西方的基督信仰要把它说是上帝的安排了,因为人类是无法理解的。
「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气血,缺一即不备。」
现在这解说从远方又拉近回我们身上。
人与物,一是我,一是我所用,只有人没有物或是只有物没有人都无法生存。而药饵与气血是修道人常用的名词,缺一不可。药饵是帮助一个病体恢复健康的外物,气血是人体赖以运作的成分。为何这里又扯到这个?后面再一起解释。
「飞潜与动植,万物为人使。造化恩何鸿,妄杀即暴戾。」
这里说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动物与植物,都为人类所用。这其中的变化生成道理是多么的复杂?天地、世间、万物对人类的恩惠又是无比的大,但是这恩惠却是建立在人类的杀与伐上,人类以万物为用,用法就是杀与伐,就是以暴力取用,暴力杀伐的行为必然招受后果报应,但是这又是这世间生态的必然,这种无奈必须要了解,不然是没有机会修行成功的。同样的道理可以在佛经里看到。
「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麋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这世间生物各自有其生命周期,有的早上出生晚上就死去,有的却可以一活百年。而我们呢?大部分都执着追求这外在的衣与食,少有回顾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与能力上,每天都在打着“自己绝不会死”的主意,规划各种以“我会永远活下去”为前提的计划。如果好好看清这世间万物生成道理,回来看看自己生命,比较一下与其它生命的不同,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跟一只蚂蚁、蜜蜂、长颈鹿、骆驼的生存方式、方向、举动都是同样一个道理的,都是为了生存、欲望而活着。既然如此,那我们该怎样才是?
这本经从一开始到这里,对一个有兴趣修行的学人讲出一些修行的重点观念与思想。一开始先说一些鼓励的话,说人身如何难得、时光易逝要好好把握,为何要立定修行的志向,平时如何利用时间,该怎么用功等等(总义),也鼓励大家这功夫知难行易,只要努力一定有成。然后说明这宇宙的开始,在量子、质子、中子、原子出现之前就有的生成道理(无始锺气),再讲到这气化生成地水火风四种性质能量(四大假合篇),然后再回到学人面前讲到凡人与圣人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但回归来说又只是一念之差而已(凡圣同归)。然后到这篇(物我一致)讲世间万物与我(人)的关系。
总归来说,都是苦口婆心希望我们能认清事实,看透这世间的真相,了解何为幻化、虚假、无常,但是又同出一源的根本道理。了解这根本的道理之后,才接下来深究万物各自不同之处。因为世间万物并不自立,而是互相生成互相影响,就算这生成影响的表面是以暴力不和谐的画面呈现,背后还是互相牵连,因果混杂,缺一不可的。唯有了解这些,才能有正确的修行观念,便不会走错路,浪费时间,或是稍有小成洋洋得意,或是半途而废等等。如此清楚了之后,接下来便可以说平时如何作功夫了。不然这观念不通的话,光是教如何用功,也是事倍功半,或者浪费时间生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