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骨龄鉴定标准的比较:哪种更准确可靠?
许多家长给孩子检测骨龄过程中很困惑,不同医院不同医生鉴定骨龄数据不一样,有的数据偏大二岁,有的医生鉴定数据仅仅偏大一岁,到底是哪个数据更可靠准确呢?
骨龄评价其实就是统计数,实际上是将个体与制订标准所依据儿童样本的骨发育程度相比较。因此,骨龄标准样本所属种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是影响骨龄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
骨龄评价标准的适应性检验方法
①抽取当代正常健康儿童样本:
在男3-16岁、女3~15岁范围内,每年龄抽取50名汉族正常健康儿童,凡有脏器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患者、身体发育异常者、身体残缺畸形者以及参加业余文艺、业余体校训练的学生除外,共计1376名(男720名、女656名);
②应用不同骨龄评价方法评价样本儿童骨龄:
由4名有骨龄评价经验的评价者,每人应用一种评价方法单独评价样本儿童骨龄。每名评价者重复阅读75名3-16岁儿童的手腕部X线片,除百分计数法外,4名评价者的随机误差与国际间检验一致;
③以“骨龄和生活年龄的差值”检验不同骨龄标准对当代儿童的适用性
应用单样本t检验法,检验差值与零检验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取P<0.05为显著性水平)。
综上:
① 不建议在儿童成长全周期的骨龄监测过程中使用G-P图谱法。
假如要对一个当代7岁男童使用G-P图谱法持续监测骨龄,在7~9岁时骨龄结果基本准确,但在10岁后因为G-P图谱法高估当代儿童骨龄,会出现骨龄迅速增大的情况,从而影响对该男童生长发育进程的准确评价;
② 由于G-P图谱法在一定程度高估青春期儿童骨龄,可能会引起错误区分发育类型,对预测成年身高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③ TW3-C RUS骨龄评价方法符合当代儿童发育状况,不仅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骨龄数据,而且结合腕骨骨龄评价,还能提供特异的骨发育变化信息,对儿童内分泌疾病诊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不同标准出现数据差别的原因有哪些?
骨龄评价实际上是将个体与制订标准所依据儿童样本的骨发育程度相比较。因此,骨龄标准样本所属种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是影响骨龄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
①骨龄标准样本所属的种族不同
儿童骨发育存在种族差异,G-P图谱标准依据20世纪30年代美国上层社会白人儿童样本制定,在世界各地应用初期的检验中发现,该标准普遍提前。
本次检验结果还反映出了中国儿童青春期前骨发育与白种人类似,但青春期骨发育加速且提前的趋势特征。
②骨龄标准样本所属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
受到生长发育长期趋势的影响,我国当代儿童发育速度已经发生变化。使用百分计数法和CHN法就相当于拿“当代儿童”去对比“50年前”和“30年前的儿童”,存在误差是必然的。
对于生长发育处于加速期的中国儿童来说,注重生长发育长期趋势更重要。当代儿童所使用的标准最好来自相近生活年代、相似人群特征和相似社会环境的大样本。
③骨龄评价方法差异
G-P图谱采用整片匹配法,由于中国儿童个体手腕部各块骨的发育与标准片不一致,且Carpal与RUS发育存在差异,所以骨龄评价的主观性较大。
其余三种都属于计分法,减小了骨龄评价的主观成分,但包括了不同骨块、选择了不同的骨成熟度指证,在不同发育期可能引起一定的骨龄评价差异。
④一定的随机误差
骨龄评价的误差主要出现在对个体儿童评价时产生的随机误差。本次检验中,4名评价者随机误差的数值与国外同类研究相似,仅应用骨龄百分位计数法时的随机误差较大一些。
临床上,由于患儿手腕部不同骨骼发育差异加大,形态发育异常的现象较普遍,所以骨龄评价的随机误差可能大于正常儿童。
实际运用中总结:
一是骨龄鉴定数据建议用中华05标准鉴定相对来说可靠准确,对于当地医院医生可能是用图谱法或旧标准对照预估骨龄,已经相当落后标准,早已淘汰,尤其是中国近几十年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用几十年前标准与当今孩子比骨龄,显然赶不上,不然就是专业程度不够计算出错,所以如果你孩子骨龄鉴定出现性早熟,矮小,数据明显出现异常,建议家长别太紧张,找专业骨龄鉴定机构用中华05标准精准鉴定预测未来身高,判断孩子到底有没有问题。许多孩子其实问题不大,稍加生活方式调整,许多孩子远远没有非必要用药治疗地步。当然临床上也的确存在性早熟与矮小问题,需要加以区分与判别,前提条件是标准与事实问题。
目前门诊大多医生毕竟是临床医学,而不是影像科骨龄鉴定医生,所以如果没有进修研究过骨龄,专业不对,加上门诊时间限制,如果加上医院影像科也没有懂的,医生用图谱法还是能理解的,但必须与家长沟通清楚,如果门诊医生没有专业糸统学过骨龄鉴定,及容易浅薄骨龄知识对照书本对照样片预估骨龄,出现差错,加上沟通不及时,信息不对称导致误判,长期下去必然可信度会降低。我们每天都能接到类似患者问题。
我是徐永剑所长,从事儿科工作20年,擅长中华05标准骨龄检测鉴定,性早熟,矮小防治,由于时间仓促,手写编辑如有不足之处望见谅,如果有疑问可以帮助大家分析咨询孩子身高问题。欢迎大家来了解更多知识,与徐所长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