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告诫后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后半句道出人性的丑陋
曹魏时期,有个叫李康的文人很受魏明帝(曹叡)的赏识,比起稍早的“建安七子”以及三曹,他在后世的名气或有不如,然而出自他的著作《运命论》中的一句话却直到今天都被广为传颂,那句话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有后半句
李康这句话的意思,即使没有古文功底也很好懂,说的是树林里长得高大的树木,必然更容易遭到大风的摧残。这不难理解,大风刮向树林时,肯定是越高的树木受到的冲击力越大,当然也就越容易折断。而比它矮的树木,反而能够在它的保护之下免于风灾。
这只是一个浅显的自然常识,李康作为当时有名的知识分子,当然不只是指出它那么简单,而是为了引申出更深奥的人生道理。事实上,李康在《命运论》里也不只提了这一句话,而是一共写了三句类似的话,剩下的两句分别是“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以及“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前一句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样,都是非常浅显易见的自然现象,但后一句,则是可以深入探讨的人生至理了,而李康写出前两句的目的,也正是在于引出最后的那句话。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高雅版的“枪打出头鸟”
那么“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行,指的是人的行为,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行为在人群中显得很扎眼,那就必然会遭到众人的非议”。再引申一下,就是指当一个人能力超群时,就更容易引来别人的嫉妒,会激发别人的破坏欲。
这个道理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不难理解的,不是有句俗语叫做“枪打出头鸟”嘛,它的意思跟李康想要表述的其实也差不多。只不过人家李康是大文豪,说出来的话都是文绉绉的,尽显高雅;而“枪打出头鸟”虽然出自古典著作《增广贤文》,却是从百姓口头流传中搜集而来,显得有些土气,但无论高雅还是俗气,文字中透露出来的道理却是同样深奥的,也是一致的。
事实上,这两句俗语还可以简化成一个四字成语,那就是“树大招风“。有意思的是,李康为了引出”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也用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字样,与成语”树大招风“同出一辙。可见冥冥之中,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创造出树大招风这个成语的人,跟李康一样,也从中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无处不在的嫉妒心和破坏欲,李康后半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丑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然而风是没有感情的,也是没有目的的,它之所以摧毁那棵高大的树木,仅仅是因为树木挡住了风的去路。同样地,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水流也是没有感情的,它冲散岸边的堆积物,也是不带目的的,仅仅只是因为这些堆积物阻碍了它的前进。
然而人却不一样,人是有感情的,也是会抱着目的去做事的。所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显得很丑陋了。那些能力出众,行为水准出类拔萃之人,并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更没有伤天害理,却仍逃不过大众的嫉妒,甚至还要遭到别人的故意使坏。我们可以不批判摧木之风,可以不批判湍堆之流,却不能不批判那些非议者,他们是卑鄙的,他们的嫉妒心和破坏欲,无不散发出人性的丑陋。
即使“风必摧“,木也应当立志”秀于林“
出头鸟会被打,树长高了会招风,然而这就是阻止我们提升能力的理由了吗?当然不是,即使会被打,会被摧,我们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因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前进,才能不断地创造更多、更新的价值。如果大家都担心“被风摧“,从而原地踏步不肯提升自己,整个社会也将因此而堕落下去。
所以即使明知“风必摧“,我们也要有”秀于林“的志向。而当你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也拥有了保护”矮树“的能力,即使终有一天,你被风摧毁了,你的英雄事迹也将被传承下去,永远得到后世的纪念。
结语:
历史上那些推动社会变革,让社会进步的名人名士们,哪个不是”木秀于林“呢,哪个不是被淹没在嫉妒心和破坏欲之中的呢?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在被风摧毁之前尽量发光发热,用自己”高于人“的能力,为社会、为民族做着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