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挤塑工艺 第三节:挤出模具解析

模芯、模套是挤塑成型模具,模芯固定在模芯座上,其作用是固定和支撑线芯或缆芯,使塑料成环状,并按一定方向进入模套,通过调整模芯座螺栓以调整模芯模套的相对位置。模套借助于模套盖固定于机头上,模套的作用是使塑料通过它的内锥孔与模芯的外锥体所形成的间隙进入孔道成型。

一、塑料挤出模具的三种形式:

 1.挤压式模具

挤压式模具的模芯没有管状承径部分,模芯缩在模套承径后面。熔融的塑料(以下简称料流)是靠压力通过模套实现最后定型的,挤出的塑料层结构紧密,外表平整。

  1.1挤压式模具的优点:

a. 挤出的塑料层结构紧密,外表平整。

b.适用于挤出塑料拉伸比过小者。

 1.2挤压式模具的缺点:

a.出胶量较挤管式低得多

b.容易造成塑料层偏心严重,

c.产品质量对模具依赖性较大

d.挤塑对配模的正确性要求较高

e.挤出线芯弯曲性能不好

      2.挤管式模具

其在挤出时模芯有管状承径部分,模芯口端面伸出模套口端面或与模套口端面持平的挤出方式,称为挤管式。挤管式挤出时由于模芯管状承径部分的存在,使塑料不是直接压在缆芯上,而是沿着管状承径部分向前移动,先形成管状,然后经拉伸再包覆在线芯或缆芯上。

    2.1挤管式模具优点:

a.挤出速度快;

b.生产操作简单,偏芯调节容易;

C.配模方便;

d.塑料经拉伸后分子产生定向排列,提高护套机械性能;

e.护套厚薄容易控制;

2.2挤管式模具的缺点:

a.塑料层致密性差;

b.塑料层与芯的结合力差;

c.挤出外观不如挤压式圆整;

    3.半挤压式模具

模芯有管状承径部分,但比较短。模芯承径的端面缩进模套口端面的挤出方式称为半挤压式,这是挤管式和挤压式的过渡形式。

二、拉伸比(S)和平衡系数(K)

挤塑理论是实践性理论,始于70年代,杜邦公司批量生产了F46,为推销此料,经反复挤出实践,推出拉伸比S和平衡系数K理论,同时发现此理论适用于其他塑料,成为挤塑理论依据之一。但仍然属于典型经验性理论。需不断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材料、设备特性、挤出前线材状况、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没有最合理,只有更合理。电线电缆挤出一般采用紧包或平衡拉伸,一般K=0.95~1.1。

      拉伸比:所谓拉伸比就是塑料在模口处的圆环面积与包覆与电线电缆上的圆环面积之比,即模芯模套所形成的间隙截面积与制品标称厚度截面积之比值。

拉伸比(DDR)=(DD 2 - D T 2)/(db2 - dc2)

拉伸平衡(DRB)=(DD/db)/(DT/dc)

DD:模具的内径

DT:模芯的外径

db:包覆电线的外径

dc:芯线的外径

材料

F46

PFA

F40

LDPE

HDPE

PVC

PA

K

0.95-1.15

0.95-1.15

0.95-1.15

1.0-1.1

1.0-1.05

1.0-1.1

1.0-1.1

常用S值

5-200

20-150

5-80

1.3-2

1-1.2

1.2-1.8

1.5-3

S

2-350

5-200

5-120

1.5-10

1-1.2

1.2-5

1.5-5

三、热挤塑配模原则  

1.熔融粘度小的:挤管、挤压均可

2.熔融粘度大的:挤管

3.熔融后流动性差的:挤压或半挤压

4.需挤出致密的:挤压

四、挤塑配模尺寸的选择

 1.挤压式:

内模:能通过芯线最大直径,一般小直径=d+0.05~0.5mm,大直径= d+0.5~2mm

外模:与挤出直径相一致,一般小直径=D+0~0.5mm,大直径=D+0.5~1.5mm    

2.挤管式:

内模:能通过芯线最大直径,一般小直径=d+0.05~1mm,大直径= d+0.5~8mm

外模:=内模管外径+(2.5~4)t

五、挤塑模具的设计要求

1.凡和塑料接触的模具表面应光滑,光洁度要高,如果经镀铬抛光则更理想。

2.模具应具有互换性,应考虑各种部位的尺寸公差要求。

3.塑料在模具内具有一定的压力,模套角度必须大于模芯角度。

4.模具材料选用适当可提高使用寿命。模具应具有一定的硬度、强度、不生锈和耐腐蚀等性能。

5.设计挤管式模芯、模套时,应考虑模芯所形成的间隙面积与产品管材截面积的关系,这个关系叫做拉伸比,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L——拉伸比;

D1——模套孔径(mm);

D2——模芯端头管外径(mm);

d1——产品管材外径(mm);

d2——产品管材内径(m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