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巧用笔记本提升读书效率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共读前,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无法坚持做笔记?

01

记笔记有多重要?

从小,我们听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师告诉我们要记笔记,却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记笔记?为什么要记笔记?

对于记笔记,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慢慢地我们很少记笔记,因为嫌记笔记麻烦,记了也没什么用。

但是,记笔记到底有没有用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的一组实验研究发现,人们是善于遗忘的,在听完一个演讲的20分钟后,大部分人会忘掉演讲内容的47%,78天之后会忘掉78%的内容。

另一个实验表明,在演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做笔记的学生只记得10%的内容;而做了笔记,并且过后对笔记进行复习了的学生,则记住了80%的内容。

由此可见,做笔记对记忆的帮助非常明显,还是有很多人在明知记笔记有很大好处的情况下,仍然不常记笔记。

根据201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高达65.5%的学生在听课时不做任何笔记。

让我们一起比较看看做笔记和不做笔记,在大脑记忆中具体有哪些不同?

不记笔记:大脑会把所有听到的信息放进记忆区域,但是,它无法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重要的。

记了笔记:大脑在记笔记的时候,就开始把听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组织,这个重组的过程会帮助我们记忆。

这两个心理学实验,充分地说明了记笔记的重要性。

02

无法坚持做笔记的原因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幼年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因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好比一张白纸,很容易烙下清晰的印记。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形成的习惯也越来越多,当接受新习惯时,很容易受到旧习惯的排异。

因此,年龄越大时,越难培养新的习惯。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告诉我们,记笔记是一个有助于学习的好方法,能够让我们记住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很多人上学时都会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有的人还会借来好学生的笔记,抄着学习。如果谁的笔记记得全面,就会获得老师的赞扬,同学们的羡慕。

然而,离开了校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坚持记笔记,读书的时候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仅仅是读过了就合上了书本。

或者,有的人记笔记是兴之所至,有时候想起来就记。想不起来或犯懒的时候就不记,总之完全把记笔记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

甚至,有的人会认为,记笔记那是学生在学校才会干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诸如此类的想法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从小缺乏一种记笔记的良好动机,以及如何记笔记的一套系统化的实用方法。

这些的确没有人教过我们,所以才会形成现在大多数人不习惯记笔记的现象。

如何做读书笔记?

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说是因人而异。作者给我们推荐了一种自创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前,先要注意以下三项信息: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书名

作者名

这三个要素足够让你想起“原来那个时候我读过这本书”。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习惯的人,可以从记述这三个要素开始。

除了上述三个要素,还可以加上以下两个要素: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如果想多补充一些内容,或是想让读书体验更加深刻,可以尝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第一步:写上六位数的日期,比如2018年3月22日,可以这样写:180322,字体大一些,写得越清楚越好,以便往后查找信息时按日期寻找。

每次换行都要留下一行空白,而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写起来会更轻松,这便于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第二步:摘抄和写评论。首先,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

然后,在摘抄完的文章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

之所以把这种笔记取名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其因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葱鲔火锅中葱段和金枪鱼的关系。(葱段是配菜而非调料,金枪鱼是主菜)

04

笔记塑造新生活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的证据,作者如是说。

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基本上都养成了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比如,著名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曾在《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中写道:“读书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资料,把它们写成日记。”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在上学时期有一本147页的大笔记本,内容包罗万象:

包含名人的思想言论,历史地理的知识,他自己的作文,俄罗斯人及乌克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历时十余年的时间。

钱钟书的全部外文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通过写读书笔记,塑造自己的生活。

从此以后,告别混乱无序、随心所欲的读书习惯。因为一次好的读书体验,远比书本身更重要。

作者:艾子悠,非主流学霸,IPA认证国际汉语教师,现中科院应用心理学硕士在读。热爱读书写作走四方,擅长婚姻家庭、亲子教育心理学类书籍的解读。微信公众号:写作疗愈

主播:童颜,有书签约主播,原电视主播。童颜鹤发,我一直都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