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的姐姐有多惨?相比“让弟弟”,更沉重的是“长姐如母”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我的姐姐》热映时,我没有时间去看,但从铺天盖地的评论中,我知道那是一个关于重男轻女的故事,改编自2013年一位姐姐在论坛的发帖《父母去世后,我把两岁的弟弟抱养了出去》,只是现实比电影更残酷,她写道:
“我对这个相隔21岁的弟弟没有丝毫的感情。”
“我很庆幸放弃了这个所谓的亲弟弟。”
这位现实中的姐姐将弟弟送人、卖了房、结婚生子,她不后悔甚至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时隔多年后她在网上写下自己的故事,仍在歇斯底里地宣泄愤怒。一时间,关于二胎、原生家庭的悲哀、无辜的幼弟等等甚嚣尘上。
随着电影的热映,“姐姐”的原型再次被骂得体无完肤。
节选自现实版“姐姐”的自述
而电影中由于改编了一些细节,让姐姐得到更广泛的同情与理解,最后开放式的结局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温情起来,但这个结局令一些人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以“姐姐”为代表的女性的道德绑架,是强行圆满。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一句话:“你不可能真正了解谁,除非你进入他的鞋子,陪他走上一段。”
弟弟是在姐姐上大学期间出生的,姐弟俩几乎没见过面,更谈不上感情;
姐姐上大学开始便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全靠自己勤工俭学完成学业;
姐姐刚参加工作不久,怀抱着去北京考研继续深造的理想,并正在为此独自努力着;
更讽刺的是,在父母意外身亡时,他们的手机里竟然没有一张能证明女儿身份的照片,警察需要核实身份证信息才能确认亲属关系;
葬礼后,长辈们聚在一起讨论弟弟的抚养问题,理所当然地甩锅给姐姐,因为“长姐如母”。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吃喝拉撒、教育医疗等等,除了金钱,更是时间、精力、体力与耐力的多重考验,举全家之力共同养育一个幼崽尚且鸡飞狗跳,何况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人。
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而言,这几乎是一个毁灭人生的槛儿,却被那些“过来人”说得轻描淡写:
“你现在首要任务就是把你弟弟好好养大”
“你也成年了,养娃花不了几个钱”
甚至在听到她说拒绝抚养弟弟时,一位老者冲上来,要替她死去的老爸教训她。
他们不是不知道养育孩子的艰辛,他们只是选择性忽略别人的痛苦,毕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只要事儿不砸到自己头上,他们就可以从云端审视你,甚至“觉得你吵闹”。
有些父母不是天性凉薄,他们只是不爱你
什么样的父母,会让身体健全的孩子假装残疾呢?
因为她是女孩,在尚未开放二胎政策的年代,父母还想拼个儿子,便逼迫她装瘸,费尽心机弄到社区居委会开的残疾证明。
至于女儿会不会因此遭遇别人异样的目光?内心会不会受伤、会不会自卑?父母不关心,他们在乎的只是生二胎。
一次工作人员家访,无意中撞见穿着裙子的安然,父母的谎言被拆穿,如意算盘落了空,父亲怒不可遏地暴揍了她,她倔强地梗着脖子不肯求饶,更不喊疼,所有悲愤化成一声怒吼:“我不是瘸子。”
弟弟说想吃爸爸做的红烧肉了,安然说从来不知道爸爸还会做红烧肉,她只吃过“笋子炒肉”。
天真的弟弟问:“好吃吗?”
“就是打屁股的意思啊!”她苦涩地忆及童年阴影,听到弟弟说:“爸爸从来不打我”。
她只是平静地“哦”了一声。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弟弟说。
这位爸爸也是“重男轻女”思想下的既得利益者。
奶奶对姑妈说:“我什么都要优先我的儿子来,你就不要想了。”
姑妈考上了大学,却被迫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后来她去俄罗斯做生意,人刚到莫斯科,却被老母亲一通电话拽了回来,只因为弟弟生了女儿安然,便让她放弃自己的人生,回来照顾幼崽。
那组被她从俄罗斯带回来的套娃,暗喻了她被套牢的人生啊。
奶奶对姑妈,父母对安然,显然都是无情的,但他们是生性凉薄吗?
不!在儿子眼里,他们是慈母慈父,他们只是毫不犹豫地让女儿牺牲,去给儿子当“垫脚石”、“铺路砖”。他们不爱女儿。
不是所有的家都能称得上“避风港”;
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温柔以待;
这世间,总有些亲人,会肆无忌惮地来伤害你的亲情。
那些被苛待的姐姐们,你首先是你自己
相比“姐姐应该让着弟弟”,更沉重的是“长姐如母”。
姑妈的一生活在父母的PUA下,不曾反抗过。
她打心里是疼安然的,如果不是还有瘫在床上的丈夫要照顾,或许她还会义无反顾地为去世的弟弟抚养幼子。
她才是“重男轻女”思想下最大的牺牲者,却也一度固执地成了它的维护者,她本能地把“长姐如母”的祖训强加给安然,软硬兼施。
她说:“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为了阻止安然把弟弟送给领养家庭,她曾愤怒地将水泼向正在复习的安然,也曾暗地里搞小动作,欺骗领养家庭说孩子有暴力倾向。
她觉得只有姐姐亲自抚养弟弟,才是对弟弟最好的。就像当年她将安然接到家里养大,直到安然告诉她那些寄人篱下的日子里,自己被表哥当沙包练拳,被姑父偷看洗澡。
她幡然醒悟,自己的牺牲和付出,或许是“好心办了坏事”。痛哭一场后,她终于对安然说:“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头。”
那张残疾证明,是安然心中的一道疤,她小心翼翼地将它藏在相框背后,她逃离父母,逃离原生家庭,却希望以另一种姿态回归,她得到父母的一句认可:
“我那么努力的生活,是希望有一天,站到爸爸妈妈面前的时候,你们能说一句,我女儿还是不错的”
但她再也没机会了。
于是,她将它取了出来,要与原生家庭做一次彻底的决裂,重启新生,即便亲人们不肯放过她,但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她有独立的意识,不畏流言,不屈服于权威,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有个男孩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女朋友:“她温柔善良、乐观上进,符合我对完美女孩的一切想象。”
但最终他选择了和她分手,因为她是长女,有个弟弟是扶不起的“阿斗”,多年来父母理所当然地压榨她,就像《安家》中房似锦的妈。
她哭着说:“我也不想当'扶弟魔’,但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不允许我自私”。
重男轻女,不仅毁了女儿,也毁了儿子。那些父母们什么时候才肯清醒呢,这种思想何时才能被彻底消除?
编剧游晓颖: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我们一直强调支持,而不是支配。
电影设置了开放式的结局,我觉得挺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导演殷若昕:“安然是一个强者,她不可能像姑妈那样走老路,她不会做出完全牺牲未来的事。”
无论弟弟是被送给条件更好的领养家庭,还是被姐姐亲自抚养,那都是姐姐的自主选择,不同于被道德绑架。
安然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自我觉醒。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