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知耻近乎勇
大道知行
2021-02-20 09:23

“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这样的精神自会给人带来勇气。知耻,是一个人良知的先导,只有“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正确对待荣与辱,灵魂才会健康而有活力,从而心有道德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知耻是各种道德素养、情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是个体道德得以维护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前提之一。因此,在传统的道德伦理中,总是把“知羞明耻”作为修养的先决条件。《礼记·中庸》把好学、力行、知耻,当作修身的三要素。孔子认为,耻,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明善恶、辨是非、识美丑的内心标准。
为人处世需要“行己有耻”,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臧文仲“临危请命,避事为耻”、钟离意“臧秽之宝,诚不敢拜”、陈寔“教人知耻,改过迁善”、裴侠“志在自修,惧辱先辈”、吕祖谦“优者为师,不耻下问”……守住人之为人的底线,将社会道德原则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人重大节,处世以仁德,守身从大义,方能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知耻近乎勇,勇的起点在于“知耻”,这是一种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权衡利弊后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需要战胜人性中的自私和怯懦,抵抗不可预期的恐惧,而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对自己价值观的捍卫。这种价值观来自在成长中获得的强大精神力量,来自从生活中汲取的文化养分。
知耻,本应是做人的底线、良知的先导、恪守不渝的规范,可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的羞耻感已逐渐淡化。由此,使得一些人荣辱不辨、是非不分,甚至干出种种损人利己、为人所不齿的事情。“耻可以全人之德。”无论对于个人道德修养还是社会良好风气的培育,都需要呼唤耻感的回归。“廉耻,立人之大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记。
清代龚自珍说过:“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知耻之心尤可贵,须臾不可或缺和淡漠。有了知耻之心,就会自觉追求高尚,远离庸俗低俗,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有了知耻之心,就会强化责任担当,摈弃蝇头小利,做一个志向高远的人;有了知耻之心,就会自觉知错改过,抵御外在诱惑,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从而让人生行稳致远。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