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老底子医药状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宁海老底子医药状况
文/应可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日,几位朋友相聚,山南海北神聊,谈古论今白谈。说起宁海老底子宁海的医药状况。清末民初,宁海仅有药铺而无医院。有中医中药,而无西医西药。医师多在药店坐堂或居家行医病者药铺撮药自煎。从古到今,大凡文人骚客都略通歧黄之术,贩夫走卒也会些治病的独门偏方,至于武林人士和道家人物,则十有八九都懂些医术。这在老一辈谈起,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北宋罗适,明初方孝孺均通医道,旧时读书人如果未考取功名,一般都会转学医道,美名之曰“不为良相,亦为良医”。罗适有医药著作《伤寒救俗方》,南宋诗人舒岳祥为了生计,无奈去拔草药晒干换钱,清代南乡痲炯善治痲痘,城内王模世习岐黄,均负盛名。民国时期在城内开设的中药店先后统计有天德堂等18家。据民国36年(1937)2月《宁海民报》载;是年注册营业的药商有五中和、同蔚春、万象春、益寿、寿康、瑞丰、庆和堂、日森、寅丰斎、广济号、人和堂、其丰,其中天德堂与瑞丰是民国前开业的老药铺。百姓日常最多的疾病,为外科的烂脚、疥疮;内科的痢疾、伤寒、疟疾、部分中医受聘于药店称“坐堂医生”,部分在家设诊,也有自立店号者,较著名中医有城内王瑞麐、皮肤科的竺蒙秀。还有胡陈方宅三、梅枝田德昭、田康乂、黄坛严志韶、严苍山父子、里岙张素园、洪家洪醉樵(敬熙),以及世传痲痘的蒋赐第、擅治湿温的竹林王一民等。民国36年全县有开业执照的中医39人。解放初,有中医50余人,其中有朱裕光擅妇科,林祥琮专伤寒、盛君章之内科、王乐成之滋补,各有所长,另外民间单方医生,七市筲箕湾田家能治蕲蛇咬伤,桥头胡屠家屠家善治疯狗咬伤,梅林汪家和城关滕家专医疔疮。有俗语说“大利元的疔,葛道官的针。”“单方独味,气死名医。”1953年中医参加联合诊所22人。此后,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培养,中医队伍逐渐扩大。至1986年,有内、外、妇、儿、伤、眼、牙及针灸、推拿等科中医177人。老百姓家家都有常见病的处方或草药。诸如家有孕妇。必备溪麻(益母草)就是到路廊烧茶的老婆婆。也会带上香薷,给行走的旅客送上清香祛暑的茶水。夏天家里均备有解痧气的咸素梅,端午日采摘的艾绒,可以在淋雨后可以祛湿。因为宁海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有九大仙草之首、轻身延年的铁皮石斛,有誉为长生不老的天台山乌药,有仙道食粮黄精……宁海山水盛产中药材,有白术、茯苓、石斛等名贵药材500余种。诸如胡陈的桃胶、一市的枇杷花茶、一市枇杷膏力洋的杨梅烧酒,桃源的山黄精,俗语说;“识得千里光,全家不生疮”“大补高丽参,小补山黄精”“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喝了奶长流”“疮痒烂、毒痒散。”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困疗。”“无不铜钱买补力,早困早将息”“疔疮不出毒,夜夜困不熟。”等许多养生知识。连小偷贼骨头,也在身上备有落得打、賊裤带等铁打损伤草药,万一贼偷失手被捉被人打伤,可以自我医治。古人所生活的时代,没有抗生素、没有消炎药。所用的草药十分生态和自然,全是来自山上的野草制作而成。不说古代,就说往前推几十年前,在农村许多老百姓劳动受伤,都不曾去看大夫,而是去山上采摘一些草药来止血消炎。草药通过口口相传,或有其它文艺形式传播。诸如《中药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日雨露一回香。
牧童去去国公酒,醉到天南星打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这是我国古人留下的中药名四季歌,诗中巧妙的嵌入常山,芍药,使君子等20多味中草药名,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记忆,让人回味无穷。有的草药还编有小故事,十分有趣,让人记住,比较难以忘记,我记得有一则《龙眼》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夜笙箫三天方罢。
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
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
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员。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疾病丛生、疫疬流行,各族人民长期承受着疾病和贫困的苦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卫生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医药卫生资源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综合反映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如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下降为31.4‰,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为61.9/10万。长期以来,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的烈性传染病,有的已经消灭和基本消除或得到控制;绝大多数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得到有效地控制;各种常见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