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成熟与看不见| 陶理和闪烁的「Sense7问」挑战之后

©️陶理

2020.02.20 17:01

Bloomsbury, London

这篇推送是在陶理和闪烁语音聊天之后陶理写的一些思考。

其中有一些是闪烁的观点与分享的故事,所以作者写了两个人的名字。如果其中一些想法有戳到你,那是语言的魅力。如果你觉得有一些偏颇之处,那是我(陶理)没有转述好。

考虑到我们讨论的时候不考虑什么敏感与隐私,然后我也不太擅长剪辑,就不公开我们的录音了,暂时仅给我们俩自己留个纪念。我们或许也会在征得彼此同意知情的基础上发给自己的朋友,但选择不公布在网络上,也不会发给陌生人。

我自己抽离开来,用研究者的角度来听这段对话,会觉得:

对话不是要有多么妙语连珠,而是真诚用心地说出自己由抛出的问题、对方的回应所能联想到的想法,然后自己说出来,也让对方说出来。

所以朋友之间的对话更像是在打羽毛球或者网球,而不是一个人在跑步。

我们这次比较像漫谈,所以讲到哪算哪,没有完成所有的问题,主要谈了:

黄星星:这次疫情有没有对你一些想法的触动或改变?|「Sense7问」挑战继续

提前确定好要聊的问题是:

7.7 黄星星:

这次疫情有没有对你一些想法的触动或改变?

然后因为提到了一些社交网络上的“歧视”言论,所以也带着提到了:

7.2 Andi:
a. 为什么在网络上总能看到有人激烈地表达自己的不喜欢或者不同意,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多人强烈表达自己的喜欢?
之后我们先后挑了一个问题交换了一下彼此当下的想法:
3. 在你眼中,怎么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4. 如果你看不见了,你会怎么度过自己的一天?一周?(一年?往后余生?)

在这篇推送里,你不会看到结论,更加不会有标准答案。当然似乎每一篇GEO的推送,你都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百分之百准确的答复。因为我就不是一个人生导师型的角色,给你建议方针是我不喜欢也不赞同的,但我不介意分享自己对于某个议题的思考,也不会容忍一些在我看来丑恶的现象。
我最深的感受是:人的自主性,也就是人意识到自己对自身(包括身体和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起跑点。
交流下来发现我们目前都还蛮喜欢跑步这项运动,所以我用了这个比喻。但确实得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跑步带来的快乐与满足。甚至我自己在初高中、乃至大学和研究生期间,都不怎么觉得跑步是我喜爱的运动。
我们还联系到彼此大学里的跑步打卡。一旦跑步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成为学校一刀切的政策,让学生一学期不跑到100公里就不能有体育成绩的情况下,自由自在的跑步是否还有可能?

疫情对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影响,就是要做的事情别拖延,去做。比如可能你想跑步,又眷恋被窝,现在呢?在国内,你想出门跑步、踏青,至少在2020年2月21号这一天以及之前的三四周,喜欢户外与自然的人会感觉到这份因为要安全而带来的束手束脚,不太好出门。这是现实情况。

之后你选择的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态度与做法,是你的选择。昨晚朋友在我家喝鸡汤(是真的煮了鸡汤)的时候也聊到说:

你总是太急了,会希望我弟弟能够联系到这,联系到那,有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可弟弟也才13岁啊,有些事还需要更多时间来积累。别拔苗助长!

我很感谢朋友的直言不讳和她说这些的时候流露出来的关切与温和,我就很受用这样的对待:对方把你当个人看。

你既然是个人,就会犯错,会着急,那你做错了事(比如伸手党行为以及网络上的地域歧视以及种族歧视者),有人说你做错了,此时一个成熟的人,应对的态度会是:这件事我的确考虑不妥。而一个不成熟的人,应对的态度会是:你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了!

我觉得成年人处理事情还是这样比较恰当一些。但当然在表达的时候,你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可能会产生误解,你认为自己在表达对于这类行为的反感,但在阅读的人只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若是进行对号入座,如果自己常有伸手的行为,就可能觉得“你在攻击我”。但表达者书写的目的不是批斗个人,而是对这种行为的反对。但若是读者带了你攻击我的偏见,自我太强,那看见的或许就是攻击。

怎么办呢?这种情况是不是有点尴尬窘迫,就放弃表达了吗?我觉得这是假装看不见,我很多时候都觉得身边充满了“盲人”和“聋人”,因为有太多的人选择故意忽视,选择闭耳塞听,自己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把眼睛和耳朵堵住之后,或许一开始是为了自保的必要,但到后面就摘不下来了,甚至还希望别人也看不见、听不见。

不该是这样,这是我的想法。

那谁可以替你摘下眼罩、耳塞?

你觉得还能是谁?

是你自己。

其他人只有在你摘下眼罩、取掉耳塞之后才有可能在你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到你。

只有你,住在你的脑子和身体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