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信 | 为什么说2016地理教育宪章颁布的正是时候?
本文是主推送原来的全文,现在作为我的谬论附在这里。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就好比我写了一整天,你却只扫了改了颜色的几行字,所以都放在这里,也许有一天会有人寻踪而来。
It used to be included in the main feed, but now it is sitting here as supporting documents.
You may know nothing of my work, but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have your reading fun with the raw material.
你好!
这是2017年的第一封信,写给2017年写给你,与我一起前行的地理人的第一封信。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6年,你还对八月份的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还有印象吗?在那场会议上,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发生了一场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地理学界大地震,上一次是在1992年的华盛顿。
2016.8.24 新宪章发布会(北京)
然而你却不知道?是因为震级不够吗?
不,是因为你误以为这不够重要,没有意识到这个文件的颁布又一次将世界各国的地理教育者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这次中英双语的同步颁布,也说明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潮流与2016宪章所期许的未来是紧密相连的。
你或许以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颁布是2016年地理教育界的头等大事,课程标准修订所代表着的理念的确是纲领性的,而这股时代洪流的确在裹挟着我们前行。但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意识到更大的背景、看到全貌然后再去实践的话,那地理核心素养就还不够重要。
即使这次改革的理念已经站在潮流的最前沿,如果我们孤立起来进行文本的解读,而没有去思考它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合作能够为我们落实地理素养做些什么,我们如何能够让地理核心素养称为2017年的地理教育大事记?
如果你只觉得国家课标的改革重要,而忽视了国际合作的未来。这就好像你在讲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一样的可笑,一个合格的地理人绝对不会感觉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对我们的生活是毫无影响的。
因为地理人眼中的世界无不联系在一起,综合思维让我们能够剥离开纷繁复杂的表象,发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
可怕的是,估计还有人内心腹诽课程标准修订不重要,觉着等哪天考纲修改了才是地震,只有高考考纲才是指挥棒。这样的所谓“老师”劝你趁早离职,误人子弟、害人害己。没有人能否认高考改革会给我国中学教育带来一场大地震,但就只有高考了吗?退一步讲,就算如此,如果你连地震的前兆都不去关注,也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真到你以为的地震来的时候,你还能安然无恙?
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接受过教育的人,你认为我们的教育只剩下考试,那么是你自己画地为牢、只剩下考试,请不要甩锅给教育。高考作为目前而言考入大学相对公平公正的手段,也并没有阻碍不想走这条路的人去选择一技之长。因为这封信是写给地理人(或多或少,我们对地理的阐释都在影响着其他人对于地理的看法与理解,无论是做老师还是搞研究),而不是把自己圈在应试怪圈里照本宣科的所谓地理“教师”,所以对于教育制度的探讨暂且不表。
如果你继续阅读,我们的共同认知基础应当是:
地理不只是一门要让学生学了考高分的学校科目,也是所有人在生活中、在未来发展中都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所以这封信不是给抱残守缺的人,而是给所有拥抱地理课程改革、期待合作同行的人一起,我们不如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是核心素养,而这又为什么与新宪章的颁布相关。
而这封信也不会过多地为你逐字逐句解读新宪章,因为这属于学术探讨,而不是一封写给想要一起前行的地理学人的信。
今天我想和你说的是另一场鲜为人知的采访。
笔者曾在颁布前专访过执笔2016年宪章起草的Joop van der Schee教授,全文刊登在《地理教学》杂志2016年第九期。
如果你看过专访Joop的文章,就会发现他提到在决心修订宪章之前,曾经向地理教育界的五位学者咨询,是应该全部推倒重来还是修修补补?
与Joop谈过新宪章之后,我也专访到了其中一位——时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主席Sarah Witham Bednarz教授,近期正在整理成文。
这其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也从她的回答中发现了三个趋势:
1.宪章为什么不再是号召所有人?
1.Why focuses on policy makers?
正如1992年宪章也是委员会在博尔德讨论通过之后在华盛顿由国际地理联合会签署通过一样,这次的宪章在北京发布之前也已经多次在学术会晤过程中详细讨论过。
当我问到她为什么这次宪章面向的主要读者是政策制定者(policy maker),她认为这是因为委员会深刻认识到政治进程会推动世界上的教育趋势。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将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价值观、伦理观与原则公诸于众,才是推广地理教育的该走的上层路线。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精准发声才能够得到关注。因为地理重要,生物也重要,物理也重要,难道数学就不重要了吗?在为各国制定课程政策提供建议的过程中,为自己发声并不意味着抢占别人的领地,而是告诉所有人:我的领地寸土不让。
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只存在卑怯的顾影自怜。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的话,乖巧懂事的那个总是被忽视,而会表达自己需求的孩子却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机会。因为后者不是被动等待别人的夸奖和赞赏,而是为自己发声。
在Sarah接受采访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她最后加了一句:
现在新的宪章要在北京公布,也正是我们应该开始构思下一份推广地理教育的文件的时候。
在这个网络化时代里,我们也要一直向前看,不断构思、迭代我们推广地理教育的方案与计划。没有人有读心术,很多时候你没有说话,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了发言权。
趋势1:地理人为自己精准发声。
特地选用这张图是因为我说地理重要并不意味着其他的都不重要。
2.新宪章否定老宪章了吗?
2.A new one or revise it?
Sarah在采访中认为自己是传统人士,也表示修订已有宪章的呼声一直都有,也一直都颇具争议。但她也承认:
92宪章的内容已经过时,其中的经典及其24年来的功绩值得尊重,但我们需要更适合21世纪的新宪章。我作为传统派,在给出草稿的修改意见时,总是试图在延续92宪章的核心,并且将其更新到如今的研究中去。
Sarah坦言自己曾想保留老宪章,这种想法似乎也在不少看了新宪章之后觉得“雷声大 雨点小”的读者中偷偷流传。就好像也总有人在反对说谈什么素养,素质教育这个词不是很好的么。
可素质教育,素质这个词,更多地是侧重于先天的条件,而且也确实很难翻译为英文,地理人肯定能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能够用多种语言表达素质一词的重要性,要是翻译为quality,难道教育是工厂制造吗?关于素质一词,暂且不表,因为有一个人论述得特别好,参见文末的刘瑜博客链接*。
而素养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能够在未来世界里生存发展的意志品质和竞争能力,对应的英文是competencies。所以是时候更新你的大脑操作系统了,我们从素质教育进入核心素养阶段,宪章也从92宪章进阶到16宪章。
我想其中精华的内核——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对于宪章而言,变的是从权威的作者思维到开放的读者思维。正如核心素养的构建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丰富,新宪章的解读也只有在实践与合作中摸索才能逐渐完善。
有一个术语叫做扬弃,就是在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宪章与新课标的相似之处都在于它们不是全盘否定了之前的改革与努力,而是在尊重这些价值的基础,与时俱进地更新、发布了新的操作系统。所以,你要怎么做?
趋势2: 地理人回顾向前。
有人问我学英语的问题,为什么不等别人来学中文?学英文是我们占据双语话语权,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3.什么会成为未来的重心?
3.What will be future focus?
关于这个时代里地理界与地理教育界所发生的变化,许许多多新的发展中,什么内容会成为未来的重心,Sarah认为世界各地的许多变化与改革其实都是在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应答,对此她明确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地关系必须始终是我们地理课程发展、研究与教学的前沿与中心。我们要做好准备,使得下一代,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或地区,都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茁壮成长,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系统中,我们需要采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有助于我们的学生理解这种相互联系。
而在新老宪章交替的这25年间,其中地理学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崛起。甚至有德国学者曾经表达自己在欧洲和美国开会感受到的最大不同,就是"美国人喜欢说空间思维而欧洲人喜欢说地理思维"。
Sarah在采访中也提到这一点:
而由地理信息技术驱动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尤其是人地关系)的理想工具正是地理空间技术,如3S技术。但我们也要注意技术是用于支持地理人探索环境用的,并不能够代替地理的实地考察,更不可能取代地理。
之前我去听人文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课堂,最后一节课的分享主题是一本书的倒数第二章——MORE-THAN-HUMAN GEOGRAPHY。这本书的作者在这一章节就说:自然地理学者和人文地理学者可能会见面聊天、喝茶,但却不会一起聊地理研究,更别提地理理想了**。
所以,你有认识和你研究不同领域的地理同行吗?你们也只是喝喝茶聊聊天气吗?
趋势3: 人地关系需要实践也离不开真正的合作。
采访结束后她分享给我的这张图作为配图再合适不过
趋势分析到此结束,接下来就这张图谈谈我的感受。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位语言学的朋友说你以为自己的语言有多不同,在火星人看来不还都是地球语。很多时候在我们拼命强调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的时候,比如现在“微笑”已经不能表达我们的友善,我们开始用特别夸张的表情包,这其中不免有一点用力过猛的浮躁,把自己用特殊化的外衣封闭地包裹起来。
正如地理学者大卫·哈维在南大演讲时所回答的记者问题。
当澎湃新闻问道:中国的城市化既和西方国家一样离不开空间化资本的推动,但又有自己特殊的脉络,中国的城市现象会给西方空间理论带来怎样的思考?
哈维迅速回应:“我想反问你一个问题:中国有汽车吗?有高速公路吗?有购物商场吗?交通拥挤吗?所以,为什么说中国会是特殊的呢?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国家是特殊的,但大家拥有同样的购物商场、高速公路、汽车,大家做着同样的事情,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
(摘自:大卫·哈维答中国记者问:中国其实并不特殊)
其实每个国家都是特殊的,却也总有相似的地方。就像在地理学界,相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心国和边缘国家这些概念,目前很多学者都开始提倡用不断变化的(dynamic)国家之间与内部的交流与动力的融合,才更能够解释这种地区之间的相互交融。
倘若你说中国特殊,那国内的东北三省和东南沿海就是均质的了吗?而这样的情况难道只是在中国吗?在美国的东北和东南就没有文化、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不平衡了?无论是全球范围内还是国家范围内,一定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平衡。因为这样才有地理存在,如果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均质区,我们何必要进行地理研究?
或许看到这里的你终于要忍不住了,我知道有不同有相似,那么然后呢?我们还是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啊。
然后,就到新宪章的意义了啊。未来本身就是走入一团迷雾中,与其划定区域各自为政导致无法沟通,不如开启国际合作的新世界。
我们都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国内课程标准修订遇上国际宪章更新,变革的时势意味着这是一个造就勇于迎接挑战的英雄的时代。
你准备好了吗?
2017,一起前行。
缪鑫
Hermione
及:关于素质一词,暂且不表,因为有一个人论述得特别好,参见文末的刘瑜博客链接*。
*刘瑜博客 2011年文章(图片仅截取了一段内容)
http://rendaliuyu.blog.163.com
Tim Cresswell (2013) Geographic Though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ritical Introductions to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239.
看到这里的是真爱呀~
不如未来一起前行吧~
戳下方二维码订阅吧~